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教案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教案

第2课、辛亥革命
课程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
知识:了解清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兴中会、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熟悉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记忆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历史意义,《临时约法》、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能力:从文本、视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过程: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引导和一定程度上的讲授;情景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利用视频资料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方法:①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的探究,学习分析背景、原因的方法。

②通过对“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探究,学习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思路。

○3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寻找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探究,结合教师的引导和一定程度上的讲授,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情景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师生互动,探究互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讲述法、讲解法、纲要图示法、讨论法和用漫画导入的方法,针对学生的情况帮学生开拓思维,使其对该课的线索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极好教材。

《临时约法》的制定体现了“法为国根,民为邦本”的理念。

通过学习革命者奋不顾身的斗争,体会他们的献身精神,并对此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节课的内容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它是前几课所讲的列强加紧侵略中国造成的影响的扩大,以及承接上节课中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个部分。

本课不仅要完成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和结局的讲授,还要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中,以一课时为宜,需自制多媒体课件《辛亥革命》;视频《辛亥革命》)
本课重点:爆发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本课难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评价。

(☆为突出这一重点,我会用放一段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简单过程,特别是武昌起义的发生过程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历史。

在学生观看之前,我
会让学生注意认真看,看完之后显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抢答问题,加深记忆。

对于难点,我会出示一道动脑筋的题目,即是课后的活动建议题,让学生按不同意见分成两组自由讨论,最后再总结。


一、导入新课
A、显示一幅漫画:一个腐烂了有虫子的苹果,通过提问学生:造成苹果腐烂的原因有哪些?再引入正题:如果把这个苹果比喻成19世纪末的清政府,它的寓意上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讲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各阶层的反抗情况,从而导入本课。

B、复习导入法:回顾上节课《太平天国运动》内容,明确农民阶级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没有完成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务,而刚登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又将如何为实现民主共和而斗争呢?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二课〈辛亥革命〉
二、讲授新课
【课件显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今年正好是辛亥革命94周年。

每月10月10日,是台湾地区的“国”庆节。

那么,当时为何会爆发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呢?运动是怎样发展开开的呢?运动结局怎样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将时光逆行至于革命前夜!
【课件显示】:教师归纳总结:
(一)阶级基础: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二)经济基础:随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来
(三)社会基础:清政府妄图通过“新政”和“预备立宪”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反而使更多群众看清的政府的反动本质
(四)思想基础:一大批爱国知识青年积极宣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如陈天华、邹容、章炳麟,号召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当时的上海和日本的东京成为宣扬革命思想的中心。

(五)组织基础:
1.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全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显示一个表格,要求学生阅读后,看谁能最迅速填此表格。

关于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总理、宗旨、刊物)
(☆本部分内容是课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强调全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与第一个革命团体之不同之处,尤其是前者拥有自己的革命纲领,该纲领被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

【课件显示】“三民主义”知识图表
(分析三民主义的内容、实质、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等),从而推导“辛亥革命的纲领中缺乏反帝的勇气,是注定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


(六)军事基础:通过一系列武装起义,积累了一定的斗争经验,如皖浙起义、黄花岗起义(☆让学生认识到烈士的这种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


注:以上六个方面往往是历史问题中分析事件发生背景或条件的突破口,由于学生第一次涉及此种分析方法,不宜深入,确保学生理解。

概况:让学生认真观看一段《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视频资料,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史实,教师补充讲解这一史实。

(本部分内容不宜超过6分钟,看完资料设置问题,加深学生认识。


辛亥革命以武昌起义为标志,革命形势席卷全国,诸省纷纷宣布独立,中华民国随之建立。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A、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1912)
强调新课程标准中的重点: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

显示成立时全国的形势图。

(讲述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春参议院制定)
主要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等等意义P53
附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1)政治方面(2)经济方面(3)文化教育方面
(4)社会生活方面
(☆显示约法的一些内容,在书中也有,让学生思考,再由老师说明其中体现出的原则。


C、民国成立时的形势
由学生阅读课本,老师适当讲解。

D、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的终结(清王朝统治的结束:1912年2月12日)
(二)、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通过显示当时复杂情况和三方关系示意图(纲要图示法),分析袁世凯上台的原因。

教学手段一:【课堂辩论】辛亥革命盛极一时,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还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其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篡夺,如此看来,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要求学生先开展讨论,后进行辩论。

老师对学生的辩论情况及时给予评价。

指导学生学习对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手段二:通过一道动脑筋题(即课后活动建议: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你是怎么看的?)让学生分两组自由讨论,在由老师总结,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是伟大的历史进步。

【分析评价】:A、辛亥革命的成功: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经济:解放生产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文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和社会习俗的进步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4、世界影响:它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

B、辛亥革命的失败
1、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它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教师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力量不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和完成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而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最终是由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来完成的。

三、小结并点明本节课的重点
这节课讲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等问题,重点是辛亥革命的大概过程。

四、课堂练习
(1)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有哪些积极影响?
(2)1913年北京某大户人家生了一个女孩,你认为这女孩会缠足吗?请说明理由。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高一的学生刚由初中升上来,一般都保留了初中生那种比较积极活跃的上课状态,但相对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也有了提高。

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远远没有高中新课标下那么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对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深度。

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主要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讨论法,配合老师的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