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超声方法在儿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检测对比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高分辨率超声与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qimt)技术在检测儿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效果及可靠性。
方法在我院随机选取40例儿童作为对象,检测医师分别应用操作者徒手测量法与qimt技术测量这40例儿童的双侧颈动脉imt,并将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采用qimt技术检测儿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优于徒手检测法。
结论在检测过程中采用qimt技术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获得准确的数据与imt。
【关键词】高分辨率超声;超声射频信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的增减直接与动脉硬化有直接联系,因此,检测imt可以早期发现动脉硬化,做到今早预防与治疗[1]。
目前,在临床中主要有两种方法来检测imt,操作中徒手检测法、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操作者徒手检测法在检测的过程中具有很多的影响因素与不确定因素,导致检测结果的均差十分大,需要多次的检测才能取得一个较为大概的结果;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是一种自动测量技术,可以在1到6个心动周期内自动对内中膜厚度进行检测,并将每一次的检测结果进行计算,求出平均值与标准差值[2]。
下面作者就这两检测方法的对比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40例儿童作为对象,40例儿童中,男
25例,女15例;年龄8-13岁,平均10.3(8.5±2.8)岁;身高132.5-156.7cm,平均为145.6(145.6±15.6)cm,体重38.4-69.5kg,平均为43.2(54.3±11.6)kg。
在40例儿童中,有正常儿童、肥胖儿童,所有儿童均未有过心脏、肝脏、肾脏等病史。
1.2 方法
1.2.1 操作者徒手检测法儿童采取仰卧位,进行常规扫描检查颈部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及颈部内部动脉情况。
选取颈动脉长轴切面,在颈动脉的分叉处下方大概1cm处,测量imt,分别采取同样的方法测量三次,将三次数值进行计算取平均值。
1.2.2 qimt技术检测儿童采取仰卧位,进行常规扫描检查颈部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及颈部内部动脉情况。
选取颈动脉长轴切面,在颈动脉的分叉处下方大概1cm处,调整qimt探头的方向,保证声束与测量动脉前后壁垂直,能够清晰的显示血管前后壁的内中膜,启动qimt功能,对操作者徒手检测部位进行检测,根据检测得出的平均值与标准差值,在得到标准差值≤15后冻结,数值开始自动记录。
2 结果
通过检测,颈动脉imt差值均数接近0。
操作者徒手测量法检测:儿童左侧0.421±0.038、右侧0.408±0.051;qimt技术检测:儿童左侧0.415±0.043、右侧0.402±0.064。
详细情况见表一。
3 讨论
颈动脉包含:总动脉、分支,即是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
颈动脉
硬化是目前比较常见的病症之一,其导致的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研究表明,动脉粥氧硬化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开始形成,在所有的儿童之中,有5-10%的无症状单纯肥胖儿童的冠状动脉已经开始出现了纤维斑块。
因此,研究检测儿童颈动脉imt,可以提前发现、预防、治疗早期发现动脉硬化,而准确的检测方法可以增加结果的准确性。
高分辨率超声检查用于测量颈动脉lmt在临床中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但是操作者主要是采用的徒手测量法,由于操作者对于二维图像的识别能力与测量精准度拿捏不准确,导致得到的结果会出现很大的差异。
qimt检测技术是一种自动化的测量颈动脉imt的方法,其主要是由主机发射的射频信号经过探头接收,在1到6个心动周期内自动对6个时点的imt进行测量,测量结果自动统计,并且计算均值及标准差值。
其比徒手测量法更加精准、方便,可靠性大幅度提升,为肥胖儿童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田蜜,林萍,赵浑,等.高频超声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22(10):739-741.
[2] 金晔,陈亚青,汤庆娅,等.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和高分辨率超声评价儿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比较研究[j].上海
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458-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