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和特点【摘要】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设计任务,因为设计任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获得成效的关键。
教师在设计挑战性任务时,应遵循任务设计的原则和考虑任务设计的特点。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设计的原则任务设计的特点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虽然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任务的完成者,但这并不表明可以忽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相反教师的作用更为关键,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其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设计任务,因为设计任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获得成效的关键。
下面笔者结合相关教学实践来谈谈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和特点。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一)情境原则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影响任务的关键在于任务情境,任务情境将直接影响任务的确立,恰当的任务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理解任务、分析任务,任务情境关系到任务驱动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恰当的任务情境成为了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任务情境应注意与现实生活相适应、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与教学目标相联系。
(二)反应原则任务要包含处理信息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反应、协商、争论等。
让学生面对一个真实复杂的任务并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
也就是任务驱动应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和认知反应。
(三)交际原则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要有真实的交际机会和行为。
例如,就任务交换意见、策划方案、选择方案、选择方法、寻找信息等。
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主动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提取出抽象的、为了整体目的创造的而具有创新性的任务,根据这个目标任务的大小、难度决定是否分化目标任务(保障知识的结构性),确立可行性阶段任务,在分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为了完成任务,搜集有关任务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新的知识,促使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知识。
(四)复杂原则任务要有难度,学生不能一下子完成任务,也就是这样的任务完成并不是“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而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由于“学生常常因为缺乏某种经验(某种其他领域或当下学不到的事实性知识、某种操作、某种策略)及经验的良好组织而导致问题解决受阻”,即学生无法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经验结构,出现新的认知障碍时,教师就要提供线索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把经验组织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使学习者在问题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特点在以上任务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具体而言,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体现以下几个特性。
(一)趣味性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也是开展好活动的关键所在,要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就要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的任务设计同样应该注重趣味性,让学生能够被任务中的趣味所吸引,快乐地接受挑战性任务。
例如,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分类统计”一课(教材第94页),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小动物,由此教材创设的“动物运动会”情境学生就感到特别有趣,尽管这样的情境是虚拟的,但学生会把动物运动会想象成人的运动会来解读,所以这样的虚拟情境不仅具有趣味,同时也具有人味。
不过,这样的情境尚够不上任务,因为学生统计的动因仍然出自教师的要求,而不是学生为了解决一个生活问题而自发的需求,也就是说,这样的趣味情境只是为学生提供了素材,还算不上为学生设计了任务。
要让上述指令式教学成为任务驱动式教学,我们可以再附加设计这样的情境:“举办运动会,如果你是裁判长,那么你需要知道什么?如果你是厨师,那么你需要知道什么?”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按运动项目和动物种类的分类统计,从中让学生明白:“完成的任务不同,分类的标准不同。
”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情有理,而且有根有据。
这样的情境才是任务情境,依然具有趣味性。
(二)真实性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和研究真实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问题情境或应用情境,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和学习知识,从而掌握知识的应用。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使学生感到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
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真实的实际任务越多,学生应用现实生活知识的机会也就越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
例如,苏教版国标教材五年级下册“倒推”一课,教材上的两个例题还不属于实际生活的真实性问题,而属于数学研究的构造性问题,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大多是已知起始状态,像例题中求“原来”有多少属于人为要求,是为了倒推而倒推。
所以,例题中的问题还达不到任务设计的要求。
那么,怎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成为任务情境?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什么情形下真的需要用到倒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我们就不难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真实例子,比如在计划行程的时候,应该最迟什么时间出发,人们经常采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这样的任务就是真实可靠的,真实的任务学生才有强烈的需求。
(三)适切性任务设计除了要考虑情境的真实性,还要考虑情境的适切性。
任务反映的事情,学生应该感到比较熟悉,而不是离学生实际比较遥远,并且任务反映的事理,应该是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另外,如果有多种任务设计方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最佳方案。
例如,苏教版国标教材五年级下册“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一课,例题中的求和问题只是为了框数这一操作方式而设计的,没有实际的意义。
怎样让框数这一行为变得有实际意义呢?一位教师设计了“体育彩票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在开出的一组数字中选对两个连续的数字,可以中五等奖”。
此时,框数就成了一种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行为。
用“彩票问题”作为一种探究任务,可以驱动学生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而研究其中蕴藏的数学问题。
不过,“体育彩票开奖”的生活问题不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特别是农村孩子,所以把“体育彩票开奖”设计成任务情境不是十分理想,因为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
(四)挑战性任务挑战性的实质在于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
挑战性任务应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水平、学习方式引起挑战,并引起学生一定的“焦虑性”心理反应。
例如,上述“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一课,有一位教师设计了“电影票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在100张电影票中选择两张连号票,一共有多少种选法”?结果学生凭借直觉一下子说出了正确答案,其原因是这样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还有一位教师设计了“旅游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小明一家准备在今年暑假组织一次五日游,在安排日程时,小明一家能有多少种选择”?这样的任务情境比较理想,一是“旅游问题”比“彩票问题”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二是“五日游”比“两张连号票”更具有挑战性,对此学生会主动采用化难为易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较少的一组日期数(例如1~10十个数)、每次框较少的数(例如每次框两个数)开始研究,从中寻找规律,然后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这一生活问题。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什么知识,还知道了知识有什么用,并知道了用什么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整个学习过程,不仅显示了规律本身的实用价值,而且突出了“找规律”的过程价值。
(五)应用性现代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生活情境是知识经验建构的最可靠的生长基地,它是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并保持其生命活力和价值的根本条件。
如果学习的知识能够应用于生活,那么我们也可以围绕学以致用来设计任务情境。
不过,有时候生活情境还不一定构成任务情境,包含任务的生活情境应该凸显知识的生活应用。
例如,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教材第92页),教材创设了“套圈比赛”的生活情境,如果我们给它加上比赛目的——“如果要选出优胜组,如果你是教练,会怎么选”?这样更符合生活了,因为有意图才算是真正的任务——生活中常见的选拔任务。
此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想到看哪一组套得准一些,于是教师就可以顺势组织学生探究比较方法——求平均数。
从知识任务看,求出平均数比出优胜组后就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从选拔任务看,这还不够,教师最后还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实际选拔的时候,除了看选手的整体平均水平,还要看选手整体水平的稳定性,两者综合之后才可能作出选择,这是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才会产生如此的延伸功能,它让学生的视野从“就题论题”的解题拓展到了“就事论事”的解决问题,让学生对“套得准”有了更为完整和正确的理解。
(六)开放性开放性强调在任务设计时,要给学生以发挥的余地。
要设计任务中的“可扩展点”,使任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创造的机会。
任务的完成只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完成任务之后,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与需求,可以由任务中的“可扩展点”作进一步的发挥与完善。
例如,在“认识钟表”正式教学之前,我们可以在学期初就在教室前面挂一只钟,每天问学生:“现在是什么时间啦?”因为老师每天都会问,特别有同学已经会的时候,学生会自发地揽下这一学看钟表的任务。
此时他们学习的渠道是开放的,可能会求教于父母,也可能会求教于同学,也可能会凭自己的能力慢慢琢磨明白。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是比较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之一,它认为教学要创设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从而使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要让任务成为“锚”,及时“锚定”学生并驱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为完成任务的知识学习之中,我们就要重视任务设计的两个显著特性——真实性和挑战性,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具有感染力,吸引学生孜孜不倦地学习。
参考文献:[1]管国贤,严育洪.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研究,2012(8).[2]严育洪.课堂的突围与开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