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技术一、发展过程转基因植物技术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最早进行转基因食品研究的是美国,世界上第一例进入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食品是1994年投放美国市场的可延缓成熟的转基因番茄。
进入21世纪以后,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发展异常迅速,1998年全球转基因植物种植面积仅2780hm2(公顷)。
美国最多,占74%;中国不到1%。
转基因植物按种植面积多少排序为大豆、玉米、棉花、油菜、马铃薯。
转基因性状主要是抗除草剂和抗虫,分别占77%和22%。
1999年全球转基因植物种植总面积达4000hm2,其中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三国占99%,此外中国、印度等国也有一定量的种植。
2002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总面积为5870hm2,主要生产国为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中国。
主要农作物有:抵抗昆虫的玉米,抵抗杀虫剂的大豆,抵抗病虫害的棉花,富含胡萝卜素的水稻,耐寒抗旱的小麦,抵抗病毒的瓜类和控制成熟速度及硬度的西红柿等等。
二、优缺点优点:转基因食品有较多的优点:可增加作物产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可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等的能力;提高农产品耐贮性。
例如:转基因食品土豆;缩短作物开发的时间;摆脱四季供应;打破物种界限,不断培植新物种,生产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
缺点:转基因食品也有缺点:所谓的增产是不受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得出的,如果遇到雨雪的自然灾害,也有可能减产更厉害。
同时在栽培过程中,转基因作物可能演变为农田杂草;可能通过基因漂流影响其他物种;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引起过敏等。
三、根据转基因食品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如下三种不同类型:(1)植物性转基因食品。
所谓植物性转基因食品,是指以含有转基因的植物为原料的转基因食品。
培育出高产、抗虫、抗病、抗逆、生长快、高蛋白的基因改良植物。
木瓜:据悉,市场上卖的95%以上的木瓜都是,这或许出乎很多人的想象。
大豆及豆制品:(包含大豆油)非转基因大豆:椭圆形,稍扁。
肚脐为浅褐色。
豆大小不一。
打出来的豆浆为乳白色。
转基因大豆:滚圆形。
肚脐为黄色或黄褐色。
豆大小相近。
打出来的豆浆淡黄,用此豆制作的豆制品都有点黄色。
部分水稻及大米:在国内取得转基因大米合法种植权的地区是湖北,细长的很亮的米有可能为转基因大米。
容易与东北“长粒香”混淆。
玉米及玉米油:2011年国内转基因棉花种植比例高达71.5%,国内批准的国产转基因棉花品种太多,至少数百。
转基因玉米:甜脆、饱满、体形优美、头尾颗粒差不多,俗称甜玉米(但是并非所有的甜玉米都是转基因的),全部进口玉米基本都为转基因玉米。
转基因玉米油:在超市购买玉米油时,可以查看标签分辨是否为转基因玉米油。
菜籽及菜籽油:转基因菜籽出油率高,目前国家已经确认的是黄籽油菜渝黄1号和2号。
非转转基因菜籽是指我国原先有的一些菜籽品种,这种菜籽产量低,出油率也低。
白菜及辣椒等:福山大包头,这是国家目前已经确认含有转基因的白菜品种。
(2)动物性转基因食品。
所谓动物性转基因食品,是指以含有转基因的动物为原料的转基因食品。
动物的转基因食品,主要是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培养生长速率快、抗病能力强、肉质好的动物或动物制品。
截至2013年,生长速率快、抗病力强、肉质好的转基因兔、猪、鸡已经问世,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黑龙江野鲤,选育出了“超级鲤”。
另外,有人将疫苗的基因转移入羊的乳腺,使这些产物随乳汁而分泌,比用工程茵生产成本更低、产量更大。
999年2月19日下午2时15分诞生的中国首例转基因试管牛“陶陶”,产奶量可望高达10000kg,比山羊高20多倍。
(3)微生物转基因食品。
所谓微生物转基因食品,是指以含有转基因的微生物为原料的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微生物食品,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培养一系列对人类有利的新物种。
20世纪80年代中期,猪、牛等胰岛素、干扰素、生长素基因克隆人微生物,“工程菌”推入市场,开创了微生物生产高等动物基因产物的新途径。
四、国内现状2006年3月20日开始实施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只要求被列入目录的转基因生物产品必须进行标识。
在一些超市中发现,很少有食品标注“转基因产品”或“以转基因原料制成”等标识。
有些产品倒是在精美的标签上印了“不含胆固醇”等字样。
巧克力、蕃茄酱等可能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也只是在标签中印上了“不含防腐剂”、“不含黄曲霉素”。
转基因食品对许多消费者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人对此还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能有一种恐惧感。
商家如果贴出转基因标识,可能对自身销量有影响。
五、安全问题弗兰肯斯坦是英国作家玛丽·谢利1918年所著小说中的生理学研究者,他最后被自己创造的怪物所毁灭。
现在欧洲人把基因改良作物提供的食物称作“弗兰肯斯坦食物”,意谓转基因植物将造成生态灾难,威胁人类的生存。
这种譬喻固然夸张了一点,但他们的担忧不是全然没有道理。
1.主要影响方面毒性:许多食品生物本身就能产生大量的毒性物质和营养因子,如蛋白质抑制剂、溶血栓、神经毒素等以抵抗病原菌和害虫的入侵。
现有食品中毒素含量并不一定会引起毒效应,当然如果处理不当,某些食品(如木薯)能引起严重的生理问题甚至死亡。
在转基因食品加工过程中由于基因的导入使得毒素蛋白发生过量表达,产生各种毒性,从理论上讲任何基因转入的方法都可能导致遗传工程体(GMO)产生不可预知的变化,包括多向效应。
食品过敏性:食品过敏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估计有近2%的成年人和4.6%的儿童患有食物过敏。
转基因作物通常插入特定的基因片断以表达特定的蛋白,而所表达的蛋白如果是已知过敏源,则有可能引起人类的不良反应,即使表达蛋白为非已知过敏源,但只要是在转基因作物的食用部分表达,则也需对其进行评估。
抗生素抗性: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另一个安全问题是抗生素标记基因。
抗生素标记基因是与插入的目的基因一起转入目标作物中,用于帮助在植物遗传转化筛选和鉴定转化的细胞、组织和再生植株。
标记基因本身并无安全性问题,有争议的一个问题是会有基因水平转移的可能性。
如抗生素标记基因是否会水平转移到肠道被肠道微生物所利用,产生抗生素抗性,从而降低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的有效性。
营养价值:下降或造成体内营养素紊乱,人为改变了蛋白质组成的食物是否被能人体有效地吸收利用。
有人认为,导致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关键因素是外源基因的导入位点和外源蛋白质的表达。
由于外源基因的来源、导入位点的不同,以及具有随机性,极有可能产生基因缺失、错码等突变,使所表达的蛋白质产物的性状、数量及部位与期望值不符。
2.对人体的伤害第一,转基因违反自然,因而是有害的。
支持派则反驳说,现今的各种庄稼早已不是原始品种,否则人们吃的蔬菜就该跟动物吃的草一样。
第二,植物里引入了具有抗除草剂或毒杀害虫功能的基因后,它们所提供的食物对人体是否安全?对这一点,支持派强调,迄今为止并无够资格的研究机构发现转基因食品危害人体健康的证据,但他们对长远的影响还只能作推论,一时难以取得全面的证据以服人。
第三,过于匆忙地推广转基因植物是否可能影响农业和生态环境?推广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可能助长农民过量使用除草剂,从而使一些非主要作物受到伤害甚至灭绝。
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一直把这类非主要作物当作补充食物或作为饲料。
美国渔类和野生动物管理署已发现有74种植物品种受除草剂影响而濒临灭绝。
3.对环境的污染转基因技术有可能造成生物污染。
有的生物技术公司为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对销售给农民的转基因种子作了“绝育”处理。
印地安那大学生物系副教授玛莎·克劳奇的研究表明,这种绝育基因有可能在无意中使其他作物也变成不育。
4.对其他植物品种的危害有特殊功能的基因“流窜”到相近的野生植物品系中去,使之具有抗除草剂的能力而难以控制;或者使害虫体内产生抵御杀虫剂的抗体。
另外,有些小生物吃了具杀虫功能的转基因植物可能灭绝。
支持派则指出,农业生产本身是一种有损环境的活动,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损害不会比传统农业更大。
植物自身具备了抗虫能力,农民可以减少喷洒杀虫剂,对环境和生物保护是有利的。
这类争论在短时间内不易得出结论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议应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
首先是新开发的品种本身还不完善,其于人体和环境的中长期影响尚待观察,人们表示担忧是有正当理由。
其次,总会有一些意识保守的人对新科技产物不习惯,拒绝接受。
再有就是受贸易利益冲突的影响,一些国家的政府和利益集团利用转基因食品的不够完善而大打贸易战,使事情变得更复杂了。
六、安全性评价由于转基因食品中有些成分是传统食品中从来没有的。
现代生物技术将其他生物基因转入植物,将病毒、细菌和非食物品种的外源基因,以及标记基因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等引入食用作物,都是传统育种技术无法实现的。
再者,现代遗传工程学还比较年青,谁也说不清这些遗传改变将来会产生什么后果。
因此,各国对这类食品的安全检验要求比用传统方法培育生产的更加严格。
截至2013年,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以实质等同性原则为依据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实质等同性原则】}199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提出了实质等同性原则。
OECD 认为,以实质等同性为基础的安全性评价,是说明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成分安全性最实际的方法。
1996年FAO和WHO 的专家咨询会议建议“以实质等同性原则为依据的安全性评价,可以用于评价GM生物衍生的食品和食品成分的安全性。
”实质等同性可以证明转基因食品并不比传统食品不安全,但并不证明它是绝对安全的,因为证明绝对安全是不切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