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言语:言语是利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行为和结果。
征候: 音位变体:音位变体是指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各个音素被看成同一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
音步:语流中大致等距离出现的若干(北京话和英语为两个)音节的节奏单元。
词法:指的是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形变化的规律和类型。
句法:指的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语法学分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的研究范围包括词类和各类词的构成、词性变化(形态)。
句法的研究范围是短语、句子的结构规律和类型。
词缀又分为屈折词缀和派生词缀两类。
派生词缀:派生词缀是加在词干上构成新词的词缀。
这种构成新词的方法叫派生法,所构成的词叫派生词。
派生词缀又根据在单词中的位置分为前缀和后缀两类。
屈折词缀:屈折词缀加在词干的后边,不构成新词,传递不同的语法关系或语法范畴,如数、时、格等。
如books中的-s是屈折词缀,传递复数;wiser中的-er是屈折词缀,传递比较级概念,等。
孤立语:又称分析语或词根语,这类语言的特点在于其一般不是通过词的内部形态变化(又称作屈折变化)来表达语法的作用,而是通过独立的虚词和固定的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而且一般而言,分析语缺乏多数的格变化。
汉语、彝语、壮语、苗语、越南语都是孤立语。
需要注意的是,"孤立语言"与"孤立语"是不相同的,"孤立语言"指的是与任何其它的语言不存在亲属关系的语言。
屈折语:是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俄语、英语为代表。
黏着语:一种语言的语法类型,通过在词根的前中后粘贴不同的词尾来实现语法功能。
日语、土耳其语是典型的黏着语。
复综语:按类型分类法分类的语言的一种。
特点是把主语、宾语和其它语法项结合到动词词干上,以构成一个单独的词,但表达一个句子的意思。
词义:是词的内容,是主观主体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
词义所反映的是有关客观事物现象的一般的或本质的特点.特点:概括性--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
上下位义: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指词义反映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上位义更具概括性,所反映的现实现象比下位义多。
语义角色:语义角色是根据句中名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而抽象出来的,它们反映了人们对古往今来变动不居的人类经验中"物体"与"动程"多种多样具体关系的模式化抽象。
基本语义角色有:施事、受事、与事、主事、致事。
外围语义角色主要有:工具、方所、时间。
真值: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词义表达的是"概念",句义表达的则是说话者对现实世界中某个现象或事件的"判断"。
句子所表达的"判断"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真实的现象或事件,语义学中看作是"句子真假"或"句子的真值"问题。
蕴涵:通俗的说,句子真值的蕴涵关系就是,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
句义间的蕴涵关系直接与词义的上下位关系相关。
(例:a、李明感冒了。
b、李明病了。
) 预设(语义):通俗的说,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句子是该句的预设。
(例:a、他的哥哥昨天回来了/没回来。
b、他有哥哥。
) 预设(语用):句子传递信息所依赖的、说话者设定为自己与受话者都知道的那些知识。
语境:1、物理语境("言语现场")2、话语语境:一个连贯的言语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话语。
3、说话者和受话者的背景知识。
话题:一个句子中句义信息所关涉的那个实体("信息的基点")是句子的"话题",针对话题展开的句子其他部分是"说明"。
焦点:句子中说话者所认为的受话者所不知道的信息。
直接言语行为:由基本句型或施为句明确体现出来的言语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现实中的话语,常常具有超越直接言语行为的其他的言语行为功能,称为间接言语行为。
字符:所有文字的最小单元。
自源文字:在某种语言的基础上自发产生并逐步完善的文字。
社会方言: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化的言语社团,各个言语社团的语言是在全民语言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方言。
亲属语言:从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存在于社会完全分化条件下的、说话人认同为不同语言的地域分支,叫做"亲属语言"。
如拉丁语随着古罗马帝国的崩溃,发展成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独立的语言。
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方言是同一语言因社会分化状况不同而造成的语言分化程度不同的三种形式。
谱系分类: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语言联盟:一片区域内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都十分相似("系统感染"),但各个语言仍保持着相当数量自己语言的核心词根,这被称为"语言联盟"。
语言替换:如果若干民族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接触极为密切但不平衡;则经过长期的双语或多语并存阶段后,各语言相对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经济文化和人口上占优势的民族的语言会替换其他民族的语言,成为唯一的胜利者,这就是语言替换。
被替换的语言不再使用,只在优势语言中留下自己的一些特征,就是所谓的"底层残留"。
民族共同语: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充分发展后,通用书面语发展成为更高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
克里奥耳语: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交际语叫做"洋泾浜"。
如果后来作为母语传给后代,就称作混合语,也叫"克里奥尔语"。
按照语言接触的不同结果,语言接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五种主要类型:1、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2、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3、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4、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层次;5、洋泾浜和混合语。
类推: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
语法中有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
语法化:语法演变的一种反复出现的常见途径是语法化,即指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实在意义的实词在语法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
(实词虚化) 语法化的等级序列:实词>语法词>黏附部分>屈折成分 语法的演变可以从演变的结果和演变的方式与途径两个方面来考察。
从演变结果看,语法演变可以分为组合规则的演变、聚合类规则的演变这两个互相有联系的方面。
从演变的方式和途径看,则主要有类推、结构的重新分析和语法化等。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递的手段? 在各种信息传递的形式中,身势等非语言形式,独自传递的信息有限,多半是辅助语言来传递信息;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再编码形式;旗语之类则是建立在语言或文字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
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2、为什么说思维离不开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最有效的思维工具,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思维。
没有语言,思维活动就无法进行,思维成果无法表达,思维实际上就不可能存在。
3、语言符号有何特点? 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什么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这种音义关系又叫约定性;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是指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出现。
4、如何理解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是指符号与符号互相组合起来的关系。
符号之间的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条件的。
语言中的词组成句子,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砌,而是按照一定得语法规则组织起来的,这种组合规则就体现了组合的关系。
如"我们""饭""吃"就可以组合成"我们吃饭。
"这样的句子。
聚合关系是指在某一环节上具有相同作用的能够相互替换的符号之间的关系。
处于相同聚合群的语言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互相可以替换。
比如"我们吃饭"这个句子的三个单位,分别可以用"他们"、"做"、"菜"替换,替换后的组合关系不变。
5、为什么说语言符号是人类特有的? 人类的语言符号与其他动物的交际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人类语言电影符号的任意性、单位的明晰性、结构的二层性、能产性、传授性、不受时地环境限制。
而且掌握语言需要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也就是说要有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发音的能力,而这,是其他动物和人类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6、音位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
音位是一个具体的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其特点如下: 1.音位是属于一个具体的语言的,如汉语音位不同于英语的音位。
没有超语言的音位,这也是音位区别于音素的根本所在。
2.音位能区别意义,ban(班)和pan(潘)意义不同,就是因为/b/和/p/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3.音位是最小的单位,如han(韩)和nan(南)能区别意义,但它们不是最小的单位,不属于音位。
而/h/和/n/的对立也能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它们不能再分割,是最小的单位,属于音位。
普通话的音位可以分为元音音位、辅音音位、声调音位(调位)。
其中元音音位和辅音音位是从音质角度归纳出来的,称为音质音位。
而声调音位是从音高这种非音质角度归纳出来的,称为非音质音位。
非音质音位也叫超音段音位。
从音长和音强角度分析出来的音位,也属于非音质音位。
7、确立音位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1.对立原则(辩义功能)两个音素如果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互相替换后就会产生意义的差别,那么这两个音素就是对立的。
构成这种差异的语音特征就叫作"区别特征"对立的音素必定属于两个不同的音位。
例如把普通话里的[p]和[p']分别放在[ A55]这个语音环境里,会形成两个词的语音形式[p A55](八)和[p A'55](趴),我们就说[ p]和[p']之间存在对立。
在一种语言里两个对立的音素必然属于两个音位。
2.互补原则两个音素如果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而又呈互补分布状态,这两个音素就形成互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