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材料考查内容主要有:对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含义或作用的理解;对文章内容、作者观点的分析、归纳并进行筛选和整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
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是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作品的阅读,是对考生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
从内容上看,所选作品多是抒发对祖国、故土、亲人的思念、热爱、赞美之情,感悟对生活、社会、人生的体验,关注社会生活,阐发人生哲理的作品,能在考查考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同时,也让考生进行一次道德的洗礼;体裁上,以现当代尤其是现代名作家文质兼美的散文为主,另外,小说的阅读鉴赏也已进入命题者视野。
所谓“现代文学作品类文章阅读”就是能阅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并能根据命题者设计的题目把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所得用符合要求的语言形式组织起来。
高考重点测试的是考生散文和小说的阅读鉴赏能力。
设计的题目会涉及阐明抽象的语句,解释重点词语的临时语境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或精妙之处,把握文章结构上的特点,鉴赏、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等。
此外,对各种表达技巧的考查是一大重点,常考的表达技巧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类比、渲染、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对偶等。
在设计题目时,命题者既会考虑答案就在文本中,尽可能地让考生能用文本中的词语或语句来回答问题,又会考虑让考生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来答题:根据文章的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根据具体语境;联系全文的整体结构。
这样就保证了试题的区分度,能很好地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
高考对于现代学习作品阅读的考查,将会出现以下趋势:试题的开放性将越来越强。
如:2006年高考福建卷“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样的试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允许见仁见智,体现了极强的开放性。
这将是今后命题的主要趋势之一。
题型稳中有变。
多年来现代文学作品类文章的阅读的最后一个题目都是五选二的选择题,但2006年福建高考试卷取消了这个五选二的选择题,代之以一道综合性极高的主观题,这对考生的鉴赏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所选作品将以散文为主,小小说为辅。
由于篇幅和文体本身特点的限制,文学作品类文章的阅读依然将以现当代散文为主,同时小小说也有可能成为试卷的测试材料,可以肯定的是,诗歌、戏剧还不大可能在试卷中占有一席之地。
散文散文阅读的注意点:1、高度关注标题、开头、结尾标题是文章的窗口,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就能比较简便地“窥探”散文的“心灵”——中心。
例如:2005年重庆卷《阳台上的遗憾》,中心就是“遗憾”;2006年广东卷《夕阳透人书房》、2006年全国1《阳光的香味》看标题就能让人窥见其中的滋味。
开头的几种模式:(1)欲扬先抑;(2)先言他事他物,从一种现象起笔引入;(3)对比、映衬;这几种开头都是巧妙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有时还具有增添情趣、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
问题常设置为“文章开头这样写(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时基本可分三步进行:首先答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然后答这种表现手法的一般作用,最后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写出具体的作用。
(4)开门见山:就是文章开头不兜圈子,直奔主题。
开门见山的表达角度很多,可以直叙其事,也可以起笔点题;可以开宗明义地揭示文章主旨,也可以单刀直人地点明要害等等。
结尾:有的照应文题,有的呼应开头,有的点明主旨而深化中心,是谓“卒章显志”。
很多散文都是在层层铺垫递进后揭示主旨的。
还有的文章结尾处故意宕开一笔,间接、含蓄的抒情。
或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
此外,散文取材“小中见大”的特点,过渡句、段的作用等等都应有所了解,特别要注意文章关节处所具有的引发议论、揭示主旨的作用。
2、紧抓主旨句、文眼句不放松主旨句主要是指那些思想深刻、含义丰富能体现文章主旨的语句。
一般地说,文体不同,中心句往往不同,应分别对待。
议论文中,中心句常常是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它常处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处在文中。
记叙描写类的文章,中心句一般是对记叙内容发表的议论或抒情部分,领会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住文章的精髓。
3、逐层归纳段意,总结文章主题在阅读文章过程中,给每一段标上序号,边读边概括每一段写了些什么,即所谓这一个段落的段意。
然后运用合并的方法直至总结出文章的主题。
4、关注散文的写作背景任何作品都是社会的反映,绝不是空中楼阁。
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许多作品只有在了解了它产生的背景后才能深切地理解内容与感情,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地概括作品的主题。
一、关键词解读从上文的题型概括及答案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一些关键词语在2010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是反复出现的。
在题型概括中出现的关键词有:标题、段落、人称、环境(景物)、引用、举例等。
在答案解读中出现的关键词有:承上启下、铺垫、照应、点题、引出下文、衬托、线索等。
如果仔细统计每年的全国高考试题,能找到各种各样的“作用题”,它们形式多样,出题灵活,范围极广,解题的思路与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会使许多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无从下手。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考生同学要想紧随命题人的命题逻辑,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应该化繁为简,从最简单、最常见的类型说起,这样既便于掌握考题的类型,也便于在考试中随机应变。
二、题型归纳高考现代文阅读作用题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考查:(1)段落..,这是考得最为频繁的一种题型。
..(包括引用、举例等)作用(2)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
(3)人称的作用。
其中前两类题型都是重点题型。
要重点训练。
三、应对技巧(一)段落作用段落的作用应包含两个方面,即“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
内容的作用常常与对比(或反衬)的作用综合起来进行考查。
结构上的作用比较复杂,从全国各地的高考情况,涉及的主要有:承上启下、铺垫、伏笔、照应、点题、引出下文等,而各省市出题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这几种结构上的作用的基本区别:①承上启下:一般为1-2个句子,前半部分承上,后半部分启下,位置出现在文章的中间。
②铺垫:出现在开头或者中间,段落一般较长,且多为环境描写......,铺垫都是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的内容一定相关,否则一定不是铺垫。
往往前后不是同一件事..........。
③伏笔:往往是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段落一般较短。
往往是一两句话。
常有“埋下伏笔”之说,伏笔的内容与后文的照应往往是同一件事....。
④照应:照应的一定是与前文。
⑤点题:一般在文末,有时也在文中,一般都与文章的题目有直接的联系。
⑥引出下文:这是表示话题的引出,最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社会环境描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作用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在考试中,几乎只考自然环境的作用,而自然环境的作用共有以下五点(1)交待时间、地点等背景。
(2)渲染气氛。
(3)反映人物心理,表现人物品质。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指因为环境的变化,主人公因此采取某种行动,故事因此得以发展。
)(5)升华主题。
这五点可以分两类来记忆:中间三点,是小说的三要素的体现;若环境描写在开头,则有(1)的作用,“交待背景”;若在结尾,则有“升华主题”的作用。
在具体答题的时候,可以逐条进行筛查,务必答完整。
以上这几点都可以在上文的高考题目中得到印证,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总结规律。
(三)人称的作用所有人称的变化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不同人称的出现会丰富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
三种人称常常交叉使用,单纯使用一种叙述方法的文章比较少见。
使用第一人称时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扩大时空领域。
使用第三人称的,常有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具体说来,三种人称的基本作用有:第一人称:(1)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
(2)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1)营造一种亲切的氛围,把表现的事物更亲切地表现出来。
(2)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第三人称:(1)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作者往往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把他们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
(2)使所叙人物质事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的生活面更为广阔。
以上所列知识点都是从高考题目答案中总结而来,具有普遍的作用。
在以上所示的高考题中都可以得到验证。
大家也可找以前的高考题进行验证。
希望考生朋友要牢记以上材料,并不断运用、总结。
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a. 文首:开篇点题/引出话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应结合具体文章进行选择)b. 文中:承上启下/过渡;领起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点明中心。
c. 文末:点明中心/卒章显志;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点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理解关键词语和重要句子的能力。
所谓“关键词语”是指承载作者要表达的较多、较重的信息或感情的那些词语。
这样的词语可能是实词,也可能是虚词。
特点是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些词语:①体现文章主旨的词语;②体现作者立场、观点、态度的词语;③揭示文章深层含义的词语;④在结构上起连接或呼应作用的词语;⑤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词语;⑥用法“反常”的词语。
这类题常从判断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揭示它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上命题,只有根据原文语境,即依据上下文的联系揭示它包含的特定意义或深层含义,事实上答案就隐藏在原文中。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
一般说来,文章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是这样一些句子:①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文章或段落的中心句、起始句、过渡句和总结句等。
③内涵较丰富,或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如警句、比喻句等。
④结构比较复杂,容易出现理解错误的句子。
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必须遵循“句不离篇”的原则,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分析,以防断章取义。
语言风格用语: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明白如话:不加雕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质朴清新淡雅词藻华丽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文章结构用语: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行文技巧用语: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想像的部分。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
其它: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
颇具匠心感情细腻感情真挚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一气呵成琅琅上口考题在鉴赏作品的语言时,常常涉及以下内容:⑴分析作品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⑵理解作品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⑶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