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洁方法验证操作规程

清洁方法验证操作规程

清洁方法验证操作规程1目的建立一个清洁验证管理标准,使清洁验证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2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清洁方法的验证。

3职责3.1设备直接负责人:起草设备清洁验证方案、报告;参与清洁验证确保设备按照清洗规程的要求进行相关的验证活动;在引入新设备时负责评估其对于清洁验证的影响;确保在符合法规的前提下对系统进行验证和使用;确保系统的终端用户/操作人员接受过相应的培训。

3.2 QC:起草相关分析方法的验证草案和报告;确保按照相关的规程进行分析方法的验证;负责检测清洁验证中的电导率、pH值及Toc。

3.3 QA主管:验证项目主计划和相关验证总结报告的准备和批准;按照验证计划中定义的行为,对相关验证文件批准,例如标记物计算和选择的文件;特别针对产品质量方面的影响,对验证项目提供GMP和法规的支持。

3.4体系维护管理员:确保在清洁验证中出现的偏差、变更、CAPA按照相应的文件执行。

4内容4.1清洁验证的目的:通过试验结果证明所制定的清洗规程能是设备的清洗效果达到洁净的要求,避免产品被残留物料和微生物污染。

防止药品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污染和交叉污染。

4.2清洁验证的定义:清洁验证是一个需要具有完备证明文件的过程,证明制药行业生产设备的清洁是有效的和一致的。

通常清洁验证包括以下内容:拟定清洁方式,制定清洁规程、制定验证方案(参照物、取样点、验证合格标准、取样方法和检验方法)实施验证、验证的维护及再验证。

4.3拟定清洁方式,制定清洁规程4.3.1选定清洁方法,常见的清洁方法有如下几种:4.3.1.1手工清洗:由操作人员拆、擦洗或用高压水枪清洗,适用于无CIP装置、内部结构复杂的部件,其特点是投入少、但重现性差,可能产生二次污染。

4.3.1.2自动清洗:由自动控制进行冲洗的清洗,有的带干燥功能,适用于工艺复杂的配制罐及管道系统、专门配置的CIP清洗装置,其特点是重现性好,但若设备构成复杂,有存在死角的风险。

4.3.1.3半自动清洗:以上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清洗过程,适用于系统中有结构比较复杂的部件,这些固件以CIP 方式可能难以达到清洗要求,需要从系统中拆卸下来清洗,除此之外部分可以实现CIP 清洗。

4.3.2清洁效率,清洁效率和流速密切相关,湍流时的清洁效率明显优于层流时的清洁效率。

雷诺数定义如下:μρudN =Re ρ:流体密度u :流体流速d :特征距离,管道内直径μ:动态流体黏度4.3.2.1盲管和垂直管路:通常为了清洁干净要求管道中水的流速要大于湍流所需要的流速 1.52m/s ;为了有效和可重复的清洗通常要求管路系统中的分叉口或交接口的L/D<2.0。

4.3.2.2容器内壁:通常要求雷诺数2000Re >N ,使流体在容器内壁达到湍流。

4.3.3 CIP 清洗中应防止容器底部积水。

4.3.4喷淋球覆盖率检查,喷淋球喷淋时,将溶液喷于容器上部,为确保其能覆盖容器上表面全部位置,应进行喷淋球覆盖率检查。

喷淋球覆盖率检查常用核黄素(维生素B2)覆盖测试检查法,其检查步骤如下:4.3.4.1把核黄素均匀涂布在设备内表面。

4.3.4.2干燥。

4.3.4.3按照预定的SOP 启动CIP 进行清洗。

4.3.4.4干燥。

4.3.4.5采用黑光灯检查。

4.3.4.6合格标准:无核黄素残留,在黑光灯检查下无荧光。

4.3.5清洁剂的选择,应根据残留物性质选择合适的清洁剂。

碱性较强的清洁剂最好采用在线清洁的方法,避免清洗人员操作时的风险。

清洁剂的选择原则如下:4.3.5.1高效清洗,具有广谱性。

4.3.5.2不宜提倡使用家用清洁剂(成分\质量\微生物等不确定)。

4.3.5.3选择组分简单\成分含量确定的清洁剂(酸、碱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4.3.5.4容易检查。

4.3.5.5稳定性好毒性低,使用安全。

4.3.5.6与设备或环境材料的相容性。

4.3.5.7费用较低。

4.3.5.8常见各类清洁剂作用机理如下表:4.3.6制定清洁规程4.3.6.1参照设备说明书制定详细的规程,规定每一台设备的清洁程序,以期每个操作人员都能以可重复的方式对其清洗,并获得相同的清洁效果。

4.3.6.2清洁规程应至少对以下方面做出规定:4.3.6.2.1时限规定:生产结束至清洗前的最长时间间隔。

4.3.6.2.2 系统拆卸。

4.3.6.2.3 预清洁。

4.3.6.2.4 清洁剂:名称、成分、规格。

4.3.6.2.5 清洁溶液:配制方法、浓度、溶液量、配制用水质量。

4.3.6.2.6 清洁方式和清洗工艺参数:时间、温度、流速,压力(CIP)及频次。

4.3.6.2.7 消毒或灭菌:消毒剂浓度、消毒方法、消毒剂用量。

4.3.6.2.8 装配:按说明书、示意图要求装配。

4.3.6.2.9 干燥:明确方式和参数。

4.3.6.2.10 检查:符合设定标准,包括目检。

4.3.6.2.11 贮存:保持设备及系统清洁完好状态的方法,如倒置、放在层流罩下、在线灭菌、规定存放时间。

4.3.6.2.12清洁工具的清洁。

4.3.7分析方法的验证 4.3.7.1取样方法的验证 4.3.7.1.1棉签擦拭法的验证4.3.7.1.1.1 准备一块与设备表面材质相同的板材,如平整光洁的316L 不锈钢板。

4.3.7.1.1.2将待检测物溶液定量装入校验的微量注射器。

4.3.7.1.1.3在钢板上涂抹面积一般为2100~25cm ,6~3个方块大小。

4.3.7.1.1.4自然干燥或用电吹风温和地吹干不锈钢板。

4.3.7.1.1.5用选定的擦拭溶剂润湿擦拭棉签,按下图所示进行擦拭取样。

4.3.7.1.1.6重复以上步骤3次。

4.3.7.1.1.7将擦拭棉签分别放入棉签管中,加入预定溶剂ml 20~2,超声。

4.3.7.1.1.8用经验证的检验方法检验,计算回收率和回收率的RSD, 回收率不低于50%,回收率RSD 应不大于20%,回收率计算公式如下:%100⨯=加入量测得量T RF4.3.7.1.2淋洗水取样方法的验证4.3.7.1.2.1淋洗的取样方法为根据淋洗水流经设备的线路,选择淋洗线路相对最下游的一个或几个排水口为取样口。

分别按照微生物检验样品和化学检验样品的取样规程收集清洁程序最后一步淋洗即将结束时的水样。

4.3.7.1.2.2通常淋洗法限度检查不需做回收率验证;定量检查应做回收率验证,可以利用淋洗溶剂冲洗已知量(在限度附近)的分析物确定回收率,回收率通常应不低于95%。

4.3.7.1.3接触碟法,接触碟法适合微生物取样,不需要验证。

优点:直观;缺点:微生物超过一定数量后无法计数。

4.3.7.1.4在选择取样方法时一是要综合考虑棉签擦拭法和淋洗水取样法的优缺点,二是要考虑所有验证的设备的优缺点,综合以上因素才能达到预期的取样目的和验证效果。

4.3.7.1.4.1棉签擦拭法的优点:可以对可能用直接方法取样而难于清洁的区域进行评估,从而确立每个单位面积上污染物或残留物的水平;直接反映特殊部位残留物;干燥的或不溶解的残留物可以通过物理转移方法取样;可灵活选择适当的溶剂适用残留物性质。

4.3.7.1.4.2棉签擦拭法的缺点:取样材料类型及其对检验数据的影响,因为取样材料可能会干扰检验。

例如,取样签上用的胶合剂会影响对样品的分析;不能接触某些区域;棉签可能对回收率带来影响;由于人工的操作和抽取的效果,再现性是值得怀疑的。

同时还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药签的供应商,擦拭的区域,药签的使用数量,是湿的或干的药签,对药签的处理和擦拭的技术。

4.3.7.1.4.3淋洗水法的优点:方便;取样面积大;对无法直接取样的系统或不经常拆卸的系统进行取样和评估。

4.3.7.1.4.4淋洗水法的缺点:受被取样物的溶解性影响,残留物或污染物也许不能溶解。

4.3.7.2检验方法的验证4.3.7.2.1对用于清洁验证的检验方法的定量要求不必像成品质量检验那样严格,通常的验证项目包括:专属性、灵敏度、检测限、精密度、线性范围、回收率试验。

一般要求线性范围应达到残留物限度的50%~150%;代表精密度的RSD≤10%;回收率可与取样的回收率结合进行。

通常清洗分析方法分为限度检查和定量检查,不同的检查方法验证的参数也不相同。

4.3.7.2.1.1回收率:回收率的分析方法验证参见4.3.7.1.1。

综合回收率不低于75%,回收率的RSD应不大于10%,将测定的回收率中的最低值作为矫正因子f,样品的测定结果除以矫正因子表示样品的实际量。

4.3.7.2.1.2精密度: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条件下,从同一个均匀样品中,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

通常用相对标准偏差(RSD)来表示。

定量检查的RSD应不大于10%。

淋洗法和棉签法用于限度检查通常不需要做精密度实验。

4.3.7.2.1.3线性/范围:线性系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定结果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呈正比关系的程度。

范围系指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定量检查应至少测试5个浓度范围并且包含清洁的最低限和最高限度,线性的相关系数应不低于0.98;浓度范围应达到残留物限度的50%~150%。

淋洗法和棉签法用于限度检查时不需做线性/范围验证。

4.3.7.2.1.4检测限和定量限:检测限系指在确定的试验条件下,试样中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小量;定量限系指在确定的试验条件下,试样中被测物能被准确测定的最小量,其测定结果应具有一定准确度和精密度。

淋洗法和棉签法用于限度检查只需做检测限实验。

通常检测限是指信噪比为3:1时被分析物的浓度,定量限是指信噪比为10:1时被分析物的浓度。

4.3.7.2.1.5专属性: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相似物等)存在下,分析方法能准确测出被测物的特性。

评价空白溶剂、分析系统、棉签本身是否有干扰,通常采用的验证方法为:进针空白溶剂评价溶剂干扰、进样量为0评价系统干扰、进针棉签浸泡的溶剂评价棉签干扰。

4.3.7.2.1.6样品溶液稳定性:通常样品室温或5℃冰箱冷藏放置24-72小时,测定结果应不低于初始值的90%。

4.3.7.2.1.7系统适用性:定量检查测定时,应制备2份对照品,对照品一致性检查应为不超过5%;对照品的RSD不应超过10%。

4.3.7.2.1.8限度检查时溶液的进样顺序:限度检查测定时测定顺序依次为空白溶剂、样品、对照品。

4.4制定验证方案4.4.1设备的评估,设备评估用来确定哪些设备是多个活性成分共同接触的,即:共用设备;那些设备是某个产品/活性成分单独使用的设备,即:专用设备。

该设备评估将计算出共用设备的产品接触面积以计算残留限度的接受标准。

评估的一个关键点是确定哪些设备是包括在清洁验证中的,哪些设备是不包括在清洁验证中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