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分析

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教材分析

新世纪的任务)
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P115-117,各个时期的体现,
新世纪的要求)
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P118,为什么,巨
大动力,不同时代有不同内容)
第十课:
理想对人生的重要作用(P123,人人都有
理想,作用)
从容面对考试(P129-131,形成考试焦虑的
原因,克服过度考试焦虑的办法)
(3)主题探究的设计目的、操作建议 及注意的问题(详见教师用书)。 主题探究一(教师用书P2-3)。
设计目的 操作建议 应注意的问题
主题探究二(P40-41)
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材料,
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加深对基本国情、基本国 策的理解。
操作建议 应注意的问题
主题探究三(P124-125)
三、把握新教材的方法
(一)要有一个新的教材观 从“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教” 新的教材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教科 书、媒介等都是保证学生学好的环境。教 科书只是诸多教学媒介中的一个。 旧的教学观念 新的教学观念 ↓ ↓
人(教师)人(学生) 人(学生)环境 (教师、教科书、媒介)
(二)要注意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把握 教材 1.从宏观上把握教材。 (1)适应新形势。 第一,社会变化的挑战。 第二,学生变化的挑战。 第三,课程变化的挑战 。
(四)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 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注重情感、知识、能力、行为等方面的综 合评价,强调教师与学生的自我反思,促 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评价内容——注重对学生行为表现和道德 实践能力的评价; 评价方法——鼓励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 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教材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同步发 展。
新教材分单元、课题、框题和目题四个层 次。 1.单元 2.课题 3.框题 4.目题: (1)正文(2)师生互动(3)名人名言(4) 相关链接(5)插图。
(三)鲜活的材料 突出时代性、国际性、民族性。 注重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让学生学起来亲切。 教材提供的都是具有前瞻性,充满现 代气息的、鲜活的材料,让学生的思 想活跃在新世纪的现实生活中。
人教版《思想品德》 人教版《思想品德》 九年级教材分析
万州区教科所 向诗清 xiangsq@ 2006年10月16日 2006年10月16日
人教版《思想品德》 人教版《思想品德》 九年级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主要特点 二、全新的内容结构 三、把握新教材的方法 四、教材重点分析
一、教材的主要特点
第四单元内容提示:
本单元在承接前面三个单元的基础上,一 方面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肩负起振兴 中华的责任;另一方面结合学生面临升学 和就业的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 理想,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养成终身学 习的习惯,走持续发展之路。 本单元共分两课。第九课的主题是现阶段 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第十课的基点 是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
最根本的事业,决定性意义,重要意义)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P58,提出依据、科技创新、教育创
新)
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 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P60-61,依据、含义、
意义)
第五课:
与时俱进的传统美德(P67)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 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P69,重要地位)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P70,新民
掌握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合理选择,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P134) 新世纪的挑战(P138,创新精神、团队精神) 正确认识终身学习(P139-141,树立终身
学习的观念,终身学习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影 响,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只有一个来源。)
不同角色承担不同责任(P6) 履行责任的代价、回报和冲突(P13,应通过讨
论、列举等形式来解决层次和角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题,并获得某些经验 和技巧)
我承担、我无悔(P14,激发学生情感,提升学生责
任感)
第二课: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联系(P20,集体主义原则的
内在要求。)
关爱集体、建设集体(P21,表现为:三点) 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P23) 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P24,哪些、有何影响、参
设计目的 操作建议 应注意的问题
主题探究四(P206-207)
设计目的 操作建议 应注意的问题
(4)师生互动的要求。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 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 过程,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四、教材重点分析
1、确定和把握重点“四法”
(1)、根据课程标准确定重点。 (2)、根据标题确定重点。 (3)、根据特殊词语确定重点。 (4)、根据特殊句式确定重点。
2、教材重点分析
第一课
关于责任的概念(P5,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责任
的两层含义:“应该”和“不应该”做的事情。)
关于责任的来源(P6,举例说明。强调许多责任不
第八课: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 保证(P102-103,含义、根本要求) 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P103,主要
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P106)
第九课:
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P110-112,各是什么,
相互关系)
历史性的跨越(P113-114,感性认识,正确认识小康,
为了达到以上要求,教师应当做到以下 “五要”。 第一,要重视情境创设。 第二,要学会活化教材。 第三,要善于和谐教学。 第四,要发挥学生作用。 第五,要运用教学媒体。
2.从微观上把握教材。 (1)熟悉教材的内容要点
第一单元内容提示: 这一单元主要是从责任与角色、承担关爱集体和 社会的责任等方面,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情境中 感悟到,人生意味着责任,勇于承担责任、做一 个负责任的人是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本单元共分两课:第一课主要讲“面对责任的态 度与价值观”,第二课主要讲“承担责任的表现 与方法”。
第二单元内容提示:
本单元有意识地突出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和 中华民族精神等内容,以落实课程标准有关“注 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等要求。 本单元共分三课。第三课主要讲当代中国的基本 国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并强调我国是 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第四课主要讲基本国 策和发展战略;第五课是以“爱我中华”为落脚 点,突出弘扬中华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
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 族精神(P71,行动落实)
第六课: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P76-77,宪法规定、含义、要求及理解、重要环节、 个人行为)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P78-81,总章程、法律地位、
效力、活动准则、程序)
公民政治权利的内容(P82-84,含义、内容、注意事
项)
公民的政治义务(P85-86)
第七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P90-92,
公有制经济含义及成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 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对待公和非的态度和政策)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P93-94,分配制
度和原则,正确理解,富裕手段)
适度消费,提倡节俭(P99,价值观教育)
加哪些)
做责任的主人,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P28,我要、
我愿意、我主动承担)
第三课: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P3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含义极其重要性(P3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其核心内容(P37)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及其意义(P38) 对外开放的必要性(P38) 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P44,含义、强大的生命
(一)新的教学理念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 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也是教材的主人。教材十分关注教师 与学生交往、互动,为师生相互交流、相 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提供了时间 与空间,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实现知识共享、 教学相长,达到共同发展。
(二)新的呈现方式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教材编写突出以学生 为本的原则,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应 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主题探究、情境导 入、用图说理、师生互动、相关链接等方 式来呈现教材的内容,并留有展示学生才 能的空间,同时也为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 提供平台。
二、全新的内容结构
突破学科化倾向,将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知 识进行有机地交融渗透,形成一个新的贴近学生 实际需要的结构体系。为做到“活动内容化、内 容活动化”,在体例编排上,有两个与众不同的 举措。 一是为寻求内容与活动浑然一体的效果,避免视 觉上的紊乱,简化了过于繁琐的栏目设置。 二是在单元标题之下,安排了具有探究意义、合 作学习的任务型、课题型的“长作业”,使之与 单元教学过程相配合。相对于“课后作业”的传 统方式,这种前置的“小课题、长作业”的方式, 是前所未有的创意。
(2)掌握主题探究的方法。
第一,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创新精神、实践能 力,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进行探究活动,切实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第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体验性学习,强调 “活动”、“操作”、“实践”、“考察”、 “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尊 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第三,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可以是 问题引出,让学生边学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 设想,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知识目标: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
道德规范。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 世界概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