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效的公共关系》2.公关广告3.消费者公众4.企业使命5. 交际型公共关系6. 顺意公众7. 非公众8. 伯尼斯9.导语10. 公益广告11.企业视觉别系统12.公共关系13.公共关系活动14.公共关系观念15.社会组织16. 报刊宣传运动17. 揭丑运动18.爱德华·伯尼斯19.全员公关20.同步心理21.产品形象22.组织形象23.公关功能24.公共关系部25.公共关系公司26.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27. 文献调查法28. 观察法29.访问法30.抽样调查法31.配额抽样法32. 问卷调查法33. 交际型公关34. 进攻型公关35. 心理定势36.员工关系37. 消费者关系38. 社区关系39. 政府关系40. 媒介关系41.公众心理42. 公众群体心理43. 首因效应公益广告44. 晕轮效应45. 刻板效应46. 态度47. 社会流行48. 大众传播49. 导语50. 组织广告51. 新闻发布会52. 策划媒介事件53. 链式网络54. 谈判价值协议区55. 概说阶段56. 劝说57.开放区58. 赞助活动59. 庆典活动60. 展览会61.公关危机62. 危机公关63. MI 64. BI 65. VI 66. 企业使命67.礼觉符码68.礼仪69. 公关礼仪70. 服饰礼仪71. 交往礼仪72.公关工作礼仪73. 4C’S理论74. 名人战略75. CS战略76.政府公共关系77.公共关系调查78.防御型公关79.理念识别系统80.危机公关81“CS”活动82.记者招待会83.四步工作法84. 首要公众85.直接调查法86.艾维·李87.公共关系礼仪88公共关系状态89公共关系专题活动90、91、9293.94.间接调查法95.征询型公共关系96. 服务型公共关系97.大众传播98.新闻发布会99.谈判价值协议区100.赞助活动101“CS”活动102.MI103企业使命104名人战略105公共关系106员工关系107潜在公众108征询型公关109社会组织110全员公关111公共关系观念112主题线工作法113公共关系状态114公共关系职业115概说阶段116导入阶段117公关广告118组织广告119首因效应120刻板效应121晕轮效应122企业使命123交际型公共关系124消费者公众125庆典活动126展览会127顺意公众128公众129非公众130访问法131组织形象132伯尼斯133导语134公益广告135企业视觉识别系统136揭丑运动137媒介关系138政府关系139进攻型公关140网络公关141新闻发布会142劝说143公关危机144危机公关145公关礼仪146 4C’理论147公共关系公司148政府公共关系149名品战略150 CIS战略151公共关系广告152新闻价值153新闻制造154谈判价值区域155美誉度1、《有效的公共关系》:1952年,美国著名学者卡特里普和森特,合作出版了一本公共关系学方面的权威著作,即《有效的公共关系》。
2、公关广告:公关广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广告,它不是直接宣传企业生产的某种商品,而是在推销组织的形象。
它与商品广告的区别是:两者的直接目的不同;两者的内容不同;新闻界的报道方式不完全相同;两者的应用范围不同。
3、消费者公众:也称服务对象公众,是指社会组织的具体服务对象,如商店中的顾客、宾馆中的住客、酒店中的就餐者及火车、轮车、飞机上的乘客等。
4、企业使命:就是企业根据社会分工和自身的条件,准备在社会上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角色。
企业使命回答了企业“干什么”的问题,是企业理念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5、交际型公共关系:是以无媒介人际交往为主,目的是通过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为组织广结良缘,建立起社会关系网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具体内容包括:各种招待会、座谈会、宴会、茶会、慰问、专访、接待、个人信函、电话等等。
6、顺意公众:又称为支持公众,是指对组织持赞赏、支持合作和信任态度的公众。
他们是推动组织发展变化的基本公众和主要力量。
9、导语:是指新闻公报开头的一个小的段落,包含着新闻稿的主要信息,是新闻稿的灵魂和精华所在。
10、公益广告:是指组织以自身的名义发布广告,在社会上率先发起某种活动,或提但是某种有进步意义的新思想。
11、企业视觉识别系统:是指企业的全部可见事物所传递的视觉信息的一体化,是CI中项目最多、层面最广、效果最直接的传递信息的形式。
12、公共关系:所谓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需要,并使公众也适应组织发展需要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职能。
13、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活动(工作或实务)是指一个组织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争取公众舆论支持而采取的政策、行动和活动,主要使用协调、传播、沟通等手段,即民创造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为目的的一种信息沟通活动。
14、公共关系观念:是人们在公共关系实践中形成的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倾向的深层的思想意识,是人们对公共关系活动的一种自觉的认识和理解。
15、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简称组织,是指由一定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团体。
它是一个与“个体“相区别的概念,是人们有意识地为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依照一定的结构形式而组成的机整体。
16、报刊宣传运动:报刊宣传运动是指当时有些报纸为了迎合下层民众的阅读心理,也乐意刊登这类新闻,两相配合,所以才出现了所谓的“报刊宣传运动”。
18、爱德华·伯尼斯:奥地利籍美国人公共关系学的创始人,他的妻子也是一位著名的公共关系专家。
他们共同在公共关系的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和艾维·李相比,他更注重理论的研究,1923年他出版了第一部研究公共关系理论的专著《公众舆论之形成》,被视为公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他提出了“投公众所好”的根本原则。
1923年,伯尼斯率先在纽约大学开设公共关系课程,开公关教育之先河。
19、全员公关:全员公关指社会组织中所有工作人员都参与公共关系活动,简称全员PR。
其意义在于增强组织全体员工的公关意识,上下齐心,合理搞好公关工作。
20、同步心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攀比心理,相的社会阶层,在消费行为上有相互学习的倾向。
21、产品形象:产品形象由产品的质量、价格、性能、造型、包装、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内容共同构成,是整个组织形象的基础,其中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将极大地破坏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
22、组织形象:所谓组织形象,是指组织在公众脑海里留下的印象及其对组织的评价。
23、公关功能:公共关系的功能,是指在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完成了公共关系的角色使命以后,应当产生的管理效益。
24、公共关系部:公共关系部是贯彻组织公共关系思想、实现公共关系目标的专业性机构。
25、公共关系公司:公共关系公司,又称公共关系顾问公司或公共关系咨询公司。
它是由各具专长的公共关系专定和公共关系人员组成,专门从事公共关系方面的有关咨询和公共关系活动,或受具体企事业单位委托,为其开展公共关系工作,提供设计方案、决策参考的社会服务机构。
26、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所谓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是指从事公共关系工作的职业人员的气质、性格、兴趣、风度、学识和技能方面的综合品质。
27、文献调查法:文献调查法是在第一手资料难以得到或不够用时,通过组织内部或外部的文献资料分析所要调查问题的方法。
28、观察法:观察法是调查人员进入调查现场,利用感官或借助科学工具,在调查对象中直接收集信息的方法。
29、访问法:访问法就是公关人员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题目,有目的、有计划地与被调查对象进行访谈,直接收集信息的方法。
30、抽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方式,从调查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进行调查,用样本的结论来说明总体情况的一种调查方法。
31、配额抽样法:配额抽样法是一种不完全随机抽样法。
它的具体方法是:在确定了调查对象的牲后,根据基础材料,按公众总体中具有规定牲的人口比例,确定样本中各种特征的人数,再把这些人数分配给调查员,请他们按照规定特征选择调查对象。
3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调查员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利用书面方式回答问题,向被调查者收集信息的方法。
33、交际型公关:交际型公关,以人际交往为主,目的是通过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为组织广结良缘,建立起社会关系网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其具体内容包括:各种招待会、座谈会、宴会、茶会、慰问、专访、接待、个人信函、电话等等。
34、进攻型公关:进攻型公关是指社会组织与环境发生某种冲突、磨擦的时候,为了摆脱被动局面,开创新的局面,采取的出奇制胜、以攻为守的策略。
35、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是指,公众受过去经验的影响,在生理和心理需要和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实事行为目标的心理准备状态。
36、员工关系:员工关系是指在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人事关系,其具体对象包括全体职员、工人、管理干部。
37、消费者关系:消费者公众也称服务对象公众,是指社会组织的具体服务对象,如商场中的顾客、宾馆中的住客、酒店中的就餐者及火车、轮船、飞机上的乘客等,他们是各类组织主体服务对象的总和。
38、社区关系:社区关系就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区域关系”、“地方关系”、“邻里关系”。
它是指与某个社会组织主体地域上互邻、利益上相关的一种公众关系。
39、政府关系:政府关系是指社会组织与政府及各职能机构、政府官员和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即组织与政府沟通的具体对象。
40、媒介关系:叫做新闻界关系,是指组织与新闻传播机构(包括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各种网站)以及新闻界人士(包括记者、编辑)等等的关系。
这种关系含有双重人格关系:其一,大众传播是社会组织与其他公众信息沟通的“中介”环节;其二,大众传播本身也是社会组织的目标公众。
保持与媒体的良好关系为公共关系的重要内容。
41、公众心理:公众心理,是指在公共关系情境中公众受组织行为的影响和大众影响方式的作用所形成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变化规律。
42、公众群体心理:公众群体心理是指,公众处在某一实际的社会群体中而在外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和稳定的心理特点。
43、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即在人的心理中,第一印象具有先入为主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具有持续影响人的认识活动的效应。
44、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公众从对象的某种特征推及对象的整体,“以偏概全”,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心理现象,这是一种心理定势。
45、刻板效应: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事物对象的固定印象,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46、态度:态度是人们对任何给定的客观对象所固定有的一种心理倾向。
47、社会流行:社会流行既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行为活动。
社会流行作为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了人们彼此之间发生连锁性的感染,即所谓的“一窝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