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时作业 5 山水田园诗四首

高中语文新同步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时作业 5 山水田园诗四首

课时分层作业(五)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诗句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B.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C.所愿在悠游,州县莫相呼D.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C [“悠”应该写作为“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林表..明霁色(树梢)B.相与尚膏腴..(肥沃,此泛指富贵)C.高峰夜留景..(残留着日光)D.山泽时晦暝..(隐晦曲折)D [“晦暝”应该解释为“昏暗”。

]3.下列对《宿建德江》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在短短的20个字中却包含了大量信息:日暮江畔夜景,游子旅客愁情。

B.前两句是景物描写,为游子创设了一种凄凉哀怨的意境,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看似写景,却是写情,达到情景交融、水乳一体的统一。

D.诗人善于用字:一个“低”字,一个“近”字,十分传神,堪称“诗眼”。

B [“凄凉哀怨”分析不当,这里流露出的是“愁”。

]4.下列对《终南望余雪》一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是祖咏的一首应试诗。

从体裁上看,当是五言绝句。

B.这是一首纯写景诗,诗人以独特的审美能力,独到的眼光,描绘了终南雪景的壮丽。

C.诗的语言在平淡中见深奇,这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D.诗的结尾一句,含意丰富,有弦外之响、韵外之旨。

B [“终南雪景”不当,诗人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

]5.下列对《游终南山》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B.“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显然不符合事实,有损诗的艺术特色。

C.这首诗在写景中抒情,错落有致,别具一格。

D.作者在语言上追求“硬”“险”,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B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的风格仍然是“奇险”。

在同一地方,“夜”与“景”(日光)互不相容;作者硬把它们安排在一起,突出一个“奇”字。

但细玩诗意,“高峰夜留景”,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被夜幕笼罩之后,终南的高峰还留有落日的余辉。

极言其高,又没有违背真实。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顶峰,它的繁华与唐代经济的繁荣密不可分。

B.储光羲是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思想与晋代陶渊明有相通之处。

C.孟浩然的诗,有一种“隐士”情结,可见他是一位甘于平淡的作家。

D.贾岛的诗与孟郊的诗风格相近,多是描写山水田园风光的。

C [“甘于平淡的作家”分析不当。

](教师用书独具)根据文意,依照画线句的句式,将空缺处补充完整。

翻开古往今来的诗词,你可以一一品味诗人们深切的思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

读王维、孟浩然,你懂得了什么是钟情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着,品着,你已经和诗人们融为一体了,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读杜甫、白居易,你懂得了什么是关心民间疾苦读陆游、辛弃疾,你懂得了什么是爱国情怀(教师用书独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如果真有价值,便不会被忽视。

一张百圆纸币不管把它弄成什么样子,人们还是希望得到它,①______________。

当然,有些东西的价值并不在于这件东西的价值本身,也许它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但它有办法让人觉得它有价值,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②______________,就像同样是块土地,在城市里,寸土寸金;在荒郊野地里,可能分文不值。

③________________,就找到了自己的最大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查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是对“得到它”的原因分析,主要是因为有价值;②结合后面关于“土地”在不同地方的价值不同,总结为位置决定价值;③句结合“最大价值”可知,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答案★]①就是因为它有自身的价值②位置决定价值③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二、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渡湘江①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①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过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B.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

C.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

D.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不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叹。

A [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A项,“回想它秋天时荒芜和破败”是没有依据的,“迟日园林悲昔游”,从诗中来看,景依旧是迟日繁华,而从注释中可以知道,人的处境却已变为流放赴边,此句是从今天的“悲”追溯昔日的“乐”。

]8.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

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今春花鸟作边愁”。

春天的鸟语花香本是赏心悦目的,但因为作者“南窜”而成了“边愁”。

诗人以“花鸟”来反衬“边愁”,可见内心悲伤之重。

(答“以乐景写哀情”“以情驭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亦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抓住从薄暮到深夜的特征,描绘了一幅“山间初夜图”:夕阳西下、群壑蒙烟、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欲归、烟鸟栖定。

B.“孤琴候萝径”写诗人独抱古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长满藤萝的小径上,痴痴期盼友人丁大的到来,期待知音之象跃然纸上。

C.诗人运用视觉、感觉、听觉等写景,笔意在若有若无间挥洒自如,点染空灵,将暮后山中景色勾勒得极具特色,并寓情于景。

D.从表面上看,前六句只是写景,只有结尾两句才写候友,其实不然,诗人一开始就在写候友,只是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

A [A项,“樵人欲归”分析不当,“归欲尽”的意思是差不多走尽了。

]10.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心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抒发了对丁大归宿的期盼之意和对丁大的挂念与信任之情。

抒情主人公不心焦,不抱怨,表现出异常平静的心态。

(教师用书独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感讽·其五李贺①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

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

凄凉栀子落,山璺②泣晴漏。

下有张仲蔚③,披书案将朽。

【注释】①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这首诗是诗人秋天居住在昌谷家中,有感而作。

②璺(wèn):玉石上的裂痕。

③张仲蔚原是古之隐士,他博学有文才,“好作诗赋”,然而穷困不堪,“所居蓬蒿没人”。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写石。

石头下边秋水澄明,石头旁边秋草枯瘦,景象明丽而又晦涩,这正是作者当时矛盾心情的曲折反映。

B.五、六句从仰视角度写空中美景,皎洁的月亮从东山升起,高高地挂在湛蓝的夜空,写出了诗人在家中赏月的闲适心境。

C.七、八两句诗人想象月中美丽迷人的景象,与后面家中严霜的摧残下栀子花凋零的景象形成对比,写出了幽冷凄清的内心感受。

D.“山璺泣清漏”一句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泉水从岩石的缝隙里一点一滴艰难地挤出来,仿佛伤心人的啜泣的景象。

B [B项,“在家中赏月的闲适心境”理解错误,只是写月色迷人。

](2)尾联在抒情上有什么特色?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是以张仲蔚自况,委婉地表达感情,抒发了诗人成年累月在昌谷攻读诗书,书案都快朽烂了,还是一事无成的苦闷之情。

“案将朽”三字极为沉痛,把自己满肚子的委屈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表达了不愿局促一隅,碌碌无为,希图见用于时的强烈愿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