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学知识点东方文学知识点(汉语言143班姜兴丰 1250101112)一、分析吉尔伽美什形象及意义。
1、吉尔伽美什的形象变化而统一(1)最初是乌鲁克城邦的残暴统治者。
(2)与恩启都苦斗结交后,转变成为民除害的英雄。
(3)恩启都死后,他又成为生死问题的勇敢探求者。
2、吉尔伽美什形象的意义(1)他对死亡的恐惧昭示了人类精神深层的生命悲剧意识;(2)他对生死奥秘的探索显示了人类在生命意识上的精神自觉;(3)客观上证明了人的生命有限、死亡不可避免,人之生死是自然规律;(4)他的英勇无畏、为民献身精神体现了人的肉体生命虽然有限、但人的精神生命却可以永垂不朽的价值观念。
二、如何理解主人公对死亡的恐惧?他对死亡的恐惧昭示了人类精神深层的生命悲剧意识。
令人恐惧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死亡的不断迫近和想象中死后的虚无。
这是每一个灵魂的深度痛苦,是潜藏于人之意识深层的本体悲哀。
死亡是悬挂于每个人头顶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主人公吉尔伽美什对于生死现象不再像早期人类那样自生自灭的被动接受,而是作为生命的主体主动积极地探求生命奥秘,试图扼住必死命运的咽喉。
三、《旧约》的内容构成。
1、“经律书”: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五卷,是其古代神话传说和教规法典的汇编。
2、“历史书”:包括《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等十卷,是其民族的兴衰史,特点是历史和文学结合。
3、“先知书”:包括《以赛亚书》、《耶利米书》等十四卷,是思想家和改革家们揭露社会腐败的演说,特点是富于激情的政论、散韵结合的文体、寓言意象式表现手法。
4、“诗文集”:有抒情诗集《诗篇》、《哀歌》、《雅歌》;哲理诗集《箴言》、《传道书》;短篇小说《路得记》、《以斯帖记》、《但以理书》;诗剧《约伯记》等十三卷,都是文学作品。
四、《圣经》的地位和影响。
以《圣经》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和中国文学、印度文学、希腊文学并列为世界四大文学宝库(世界文学的四大传统、世界文学大厦的四块基石)。
1、以《圣经》为代表的希伯来文学与古希腊文化、文学一起,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化、文学的两大源头,被称为“二希”。
(1)《圣经》对中古欧洲蛮族的开化起到了推动作用,推动了西方国家语文的形成和发展;(2)《圣经》成为孕育西方近代文化的母体,具体表现在:它的思想观念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循的法规和道德准则。
2、《圣经》成为西方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作家、诗人和艺术家。
3、《圣经》提供了世界性的成语典故,极大地丰富了各国语言的内涵和表现力。
4、《圣经》通过穆罕默德和《古兰经》,影响了伊斯兰文化艺(1)伊斯兰基本教义有犹太教的影响;(2)《古兰经》中的文学故事和词汇大都来自《圣经》。
五、解释“二希”。
“二希”即希腊传统(希腊罗马的古代传统)和希伯来传统(希伯来基督教的中古传统),它们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化文学的两大源头。
六、分析沙恭达罗的形象。
印度古代理想妇女的典范和女性美的化身。
1、外在美:天生丽质、秀色天成。
2、内在美:她的纯良质朴(清纯未染、仁爱善良);她对爱情的执著追求(美是属人的,美是现世的又是纯洁的,爱情是人类感情最美的一种情感,是她纯美天性的自然流露);外柔内刚的性格特征(体现在大胆追求爱情并自由结合,体现在不怕困难千里寻夫,体现在宫廷之上对国王严厉斥责、没有哀求决然离去)。
这一形象体现了作者本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关于女性和爱情的美好理想。
七、分析豆扇陀的形象。
形象比较复杂,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作家一方面把他理想化,一方面又对他有所揭露和批判。
首先,理想化。
他爱民如子,杰出的武士和射手,英勇神武,助天帝战胜恶神阿修罗;对爱情真挚而严肃,热烈追求沙恭达罗。
失忆后,面对沙恭达罗庄重而自持。
即使受指责,也在反思自己是否有过错。
恢复记忆后,“后悔不迭”,“痛哭流涕”,对沙恭达罗真切的思念和依依深情。
作者将其赋予普通人的感情,情真意浓,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
然而,作家在把豆扇陀理想化的同时,也直接间接地揭露了豆扇陀作为现实中国王的专横和荒淫。
这一切多是通过侍从或小丑的插话以及失掉记忆以后的言行表现出来的,其中不少地方从侧面暴露了豆扇陀的荒淫放荡生活,他后宫有许多“佳丽”供他享乐,却仍旧另寻新欢。
剧中通过一个小丑做了这样的嘲弄“正如一个厌恶了枣子的人想得到罗望子一般,万岁爷享受够了后宫的美女,现在又来打她的注意。
”这不仅是对戏剧中豆扇陀的始乱终弃的行为的揭露,也是对现实中的统治者荒淫糜烂的生活的谴责和批判。
不过,从总的方面来看,剧中带豆扇陀的这种揭露是比较含蓄的、温和的,而对他的颂扬和美化却占着重要的地位。
这既反映了作者的进步性,也反映了一定的局限性。
八、举例说明《一千零一夜》的思想意蕴。
1、思想内容(1)总体来说——是展示中古阿拉伯社会生活的巨幅画卷,是反映中古阿拉伯城市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主要表现了中古阿拉伯市民阶层的生活、斗争和思想感情。
(2)具体而言——歌颂了下层人民与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揭露了统治者的专横残暴和荒淫无耻,如《白候图的故事》、《女人和她的五个追求者的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驼背的故事》;歌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如《乌木马的故事》、《巴士拉银匠哈桑的故事》;颂扬人的智慧和力量,如《渔翁的故事》、《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表现外出冒险、顽强进取、追求财富的精神,如《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
2、主题倾向:具有双重主题:(1)反映了人民的理想和追求,表现了正义战胜邪恶,歌颂了阿拉伯人的聪明智慧;(2)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和伊斯兰教意识(为统治者歌功颂德、贬斥妇女、鼓吹享乐思想、宣扬伊斯兰教义)。
九、《一千零一夜》的艺术特点。
1、丰富大胆的想象和曲折生动的情节:如冲天而起的巨大魔鬼、吞食活人的黑色巨人、能日行一年路程的神骑、能从中取出各种食物的鞍袋、法力无边的神灯和戒指、隐身驱魔的头巾和拐杖、载人飞翔的乌木马和飞毯等,还有口念咒语,山门自开;触摸宝物,宫殿拔地而起等,这些都是想象和幻想的产物。
而大多数故事的情节又曲折离奇、生动有趣,如《辛伯达航海旅行的故事》,充满了惊心动魄的冒险经历和稀奇古怪的海上见闻;《嫉妒者和被嫉妒者的故事》中,公主与魔鬼斗法,二者多次变形,情节紧张惊险,极具感染力。
2、连环包孕式艺术结构:就全书来看,《国王山鲁亚尔和山鲁佐德的故事》作为引线,将许多互不相干的故事串联起来,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就单个故事而言,如《商人和魔鬼的故事》又包含着三个小故事。
3、刻画人物的对比手法:如《渔夫的故事》中的渔夫与魔鬼;《阿拉丁和神灯》的阿拉丁和魔法师;《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中的马尔基娜和强盗;《巴士拉银匠哈桑的故事》中的哈桑和神王胡达等,这些相互对立的形象,美丑映衬,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善恶分明。
4、诗文相间的文体特点:在散文所叙述的情节的关键地方常常夹以诗句,起到调整节奏、渲染气氛和升华题旨等作用,如辛伯达第六次遇险、造船离岛时所插小诗——“去吧/勇往直前/栖身之地宇宙间到处都有/别为一夜天的事变而烦忧/任何灾难总会有个尽头”。
十、从《一千零一夜》看“框架式结构”的妙处。
框架式结构,俗称故事套故事的结构(西方称作连锁插入式结构、连环包孕式结构),始源于古印度的寓言故事集《五卷书》。
这是一种产生于东方古老文化土壤之上、积淀有东方审美情趣的独特结构模式。
就整部故事集来讲,《一千零一夜》通过山鲁佐德给国家讲故事的形式,把大小260多个故事镶嵌在这个故事的框架之内,大故事套小故事,大小故事交织交织成为一个庞大的故事体系。
就单个故事而言,《商人和魔鬼的故事》较为典型。
这个故事写一个商人吃完枣子之后,随手将枣核一扔,不料竟打死了魔鬼的儿子。
魔鬼愤怒异常,定要杀死商人抵命。
商人请求宽限一年,待他料理好后事之后再来偿命,魔鬼答应了。
一年后商人按期前来,他等待魔鬼时,先后来了三位老人,分别牵着羚羊、猎犬和骡子。
他们都很同情商人,决心搭救他。
他们和魔鬼讲定,他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经历的事情讲出来,如能干的魔鬼,就免商人一死。
于是便开始了《第一位老人和羚羊的故事》、《第二位老人和猎犬的故事》、《第三位老人和骡子的故事》。
首先,三个故事既是独立的,又因围绕一个中心而密联一体,显得极为晓畅自然,体现出一种多样而统一、丰富而完整的美感效应。
其次,这种结构形式,可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造成丰富的悬念,促使他们继续不断地、饶有兴味地看下去。
第三、这种结构方式,还具有下列美学功能:连绵不绝、峰回路转、时隐时现,从而造成审美节奏上的跌宕起伏、趣味无限。
十一、源氏形象分析。
作家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皇室贵族的典型代表。
1、具有理想和现实交织、美好和丑陋并存的双重思想性格特征。
(1)理想、美好的一面:小说在长相上(容貌俊美,光彩照人)、才艺上(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政治上(淡泊名利,胸怀大度)和爱情上(温柔多情,善始善终)对他进行美化。
在光源氏身上,寄托着作者美好的政治和爱情理想。
作者把优秀人物的出现寄托于理想化的虚构,从侧面说明了统治阶级世风日下,后继乏人。
(2)现实、丑陋的一面:长相才艺,多为夸张;政治上,名为淡泊名利、胸怀大度,实则另有所图、狡猾老练、伺机而动;爱情上,他轻薄好色、纵情滥爱、逆伦背德,是许多女性精神痛苦和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
光源氏身上美好与丑恶同时并存的矛盾性格,是作家的理想追求与当时的腐朽现实的共同体现。
2、光源氏在内心经历了混世、厌世到出世的历程,这体现了贵族阶级盛极而衰、直到精神崩溃的发展过程。
十二、《源氏物语》中主要女性形象简析。
1、藤壶:上层贵族妇女的代表,源氏“悖伦之恋”的牺牲品;2、空蝉:中层贵族妇女的典型,源氏“逢场作戏”的受害者,理智、冷静、克制的性格;3、紫姬:贵族社会理想妇女的形象,贤淑忍从的性格,女德的典范;4、末摘花:下层破落贵族妇女的形象,源氏渔色的对象;5、明石姬:民间女子的代表,源氏爱情生活的牺牲品。
这些女性形象的出身、经历和性格各不相同,但却有着共同的命运:她们都是一夫多妻制的受害者,是男性贵族爱欲享乐的对象和权势之争的敲门砖,内心都因此充满着矛盾与痛苦;其结局不是遁入空门,便是抱恨长终。
她们的痛苦与不幸,从侧面反映了贵族社会的腐败与堕落,预示了这个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十三、《鲁拜集》的基本思想蕴含。
1、揭露宗教的虚伪,如“教长,我们的劳作比你沉重/纵使烂醉如泥也还比你清醒/我们饮葡萄血汁你却喝人血/凭良心,哪个更残酷无情?”2、悲叹生命的短暂,如“当你和我消失在帷幕的后边/这世界还将长久地往前推演/在它眼里,我们的到来和别离/像颗小小的石子溅落在海面。
”3、主张现世享乐,如“及时行乐吧,忧愁永无尽头/天空的星星还会年年聚首/用你我尸土烧成的方砖,又会为他人营建广厦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