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
试答题卷
学号: 1528161713001 姓名: 朱予宏 201 6 年 6 月
课程名称【编号】: 金融学 【0778】
(横线以下为答题区)
答题不需复制题目,写明题目编号,按题目顺序答题
一、名词解释
1、利率市场化是指货币当局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
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和决定市场利率水平,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2、直接金融市场是指由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进行融资所形成的市场。
资
本市场。
3、资本市场主要是指长期资金交易的场所,它包括证券市场和长期借
贷市场。
4、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
以货币形式持有的需要或要求。
5、所谓“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Operation,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6、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各种金融要素实行新的组合。
具体而言,
是指金融机构为生存、发展和迎合客户的需要而创造的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交易方式,以及新的金融市场和新的金融机构的出现。
二、简答题
1、答:所谓信用,是指依附在人之间、单位之间和商品交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信任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信誉构成了人之间、单位之间、商品交易之间的双方自觉自愿的反复交往,消费者甚至愿意付出更多的钱来延续这种关系。
信用特征:
(1)信用具有社会性;
(2)信用的伦理和文化特征;
(3)偿还和付息是经济和金融范畴中的信用的基本特征。
2、答:金融市场的功能表现在四个方面:
(1)资本积累功能;
(2)资源配置功能;
(3)调节经济的功能;
(4)反映经济的功能。
3、 答:商业银行经营的原则: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
(1)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原则是指银行具有随时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随时满足存款人提取存款和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的能力。
(2)安全性原则是指银行具有控制风险、 弥补损失、 保证银行稳健经营的能力。
(3)盈利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银行盈利能力,力求获得最大利润,以实现银行的价值最大化目标。
4、答:整个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的存款货币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
这个限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客观经济过程对货币的需求,它要求银行体系必须适度地创造货币;其二是商业银行在存款创造的过程中,还有以下因素对存款创造倍数的限制:
(1)法定存款准备率(r)对存款创造的限制。
整个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量会受法定存款准备率的限制,其倍数同存款准备率呈现一种倒数关系。
(2)现金漏损率(c)对存款创造的限制。
现金漏损是指银行在扩张信用及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部分现金流出银行体系,保留在人们的手中而不再流回。
这种现金漏损对于银行扩张信用的限制与法定
存款准备率具有同等的影响。
(3)超额准备率(e)对存款创造的限制。
在银行体系中,超额准备率的变化对于信用的影响,同法定准备率及现金漏损率具有同等作用。
(4)定期存款准备金对存款创造的限制。
银行对定期存款(Dt)也要按一定的法定准备率(rt)提留准备金(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往往不同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
定期存款Dt同活期存款总额(Dd)之间也会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当令t=Dt/Dd=rt*t。
这部分rt*t或
(rt*Dt)/Dd对存款乘数的影响,便可视同为法定准备率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存款创造乘数K在量上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K=1/(r+c+e+rt*t)。
5、答: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又称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俗称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1、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3、公开市场业务。
所谓“公开市场业
务”(OpenMarketOperation,也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6、答:按信用主体的不同,可分为:
商业信用(commercial credit):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它包括企业之间以赊销、分期付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以及在商品交易的基础上以预付定金等形式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bank credit):银行信用是指各种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以存、放款等多种业务形式提供的货币形态的信用。
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一起构成经济社会信用体系的主体。
国家信用(national credit):国家信用又称公共信用制度,伴随着
政府财政赤字的发生而产生。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形式。
消费信用(consumer credit):消费信用是指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
,其实质是通过赊销或消费贷款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提前消费的条件,促进商品的销售和刺激人们的消费,分为:①赊销方式,②分期付款方式,③消费贷款方式。
国际信用(internationalcredit):国际信用是指国与国之间的企业、经济组织、金融机构及国际经济组织相互提供的与国际贸易密切联系的 信用形式。
国际信用是进行国际结算、扩大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手段之一。
国际信用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①出口信贷(export credit);②银行信贷(bank credit);③市场信贷(market);④国际租赁(international leasing credit);⑤补偿贸易(compensationtrade);⑥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