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唐宋美术特点

浅谈唐宋美术特点

浅谈唐、宋、元的美术史
(李雪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003 2010441583)
【摘要】:唐、宋、元,在我国绘画发展史上,是一个兼收并蓄、灿烂求备的时代。

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的历史流变已多有探讨,但将绘画发展纳入消费领域考察却鲜有人研究。

事实上,绘画消费既是整个美术活动的目的和终点,又是整个美术活动在观念和动机上的开端和起点。

忽视绘画消费对绘画创作、风格演变、理论发展的决定作用,我们就难以解释一个时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与变迁。

本文即通过对唐代绘画的特点和影响的分析,从另一层面探讨唐代绘画发展的内因,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一封建社会的绘画有其发展的一般特点。

首先,绘画的消涨起伏与绘画艺术自身的发展程度密不可分,当绘画成熟至可传达人们的不同意思。

唐代始于吴道子,成于李思训、李昭道的“山水之变”,其本质是由山水精神的追求转向山水意境的表现。

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发挥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

由精神而意境,不是垂直的历史线索的过渡,而是一个线索的分枝,是美学上的平行关系。

山水画中意境问题的提出,是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侧重点的转变,是在美学上的完善。

五代宋初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完善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并把中国绘画中的山水画推向了一个历史的高峰。

山水画在这一时期成为时代的主流艺术。

被称为“百代标程”的五代宋初山水画,在表现领域中将山水的物理和技巧结合起来,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历史话题,传统山水画对精神和意境方面的关注经此而转向于技术层面——形式。

“元四家”不仅完善了山水画的水墨技法,而且因为时代的特点,为山水画在审美范畴内增添了“逸”的概念。

这种具有明显时代特点的审美时尚,虽然有审美之外的社会原因,但却因为这一契机在山水画意境的领域内创造了一个新的标准,后世则将此推为最高的准则。

尽管文人画鄙薄技艺,但文人画在山水领域所提出的依附于“笔墨”的审美准则,却不能脱离一定技术的规范。

绘画的形式与山水的程式,都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所以在南北分宗时,人们对它的划分与解释,也是以技术的标准来树立南宗的美学规范。

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南北分宗,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也是山水画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以新的技术标准和美学规范来疏导发展过程中的无序状况,回归历史的传统,实际上已经表现了山水画的衰落。

董其昌对现世的感叹,说明了其中的许多道理。

明清两代在山水的精神和意境方面已无能为力,在宋元的峰巅面前人们只有景仰和赞叹。

为了挽回历史的颓势,董其昌打出了“复古”的旗帜。

在一个过于强调笔墨和程式的时尚中,画家们只有穷毕生的精力“血战宋元”,人们只有通过“临”、“仿”、“抚”、“摹”来标识自己的传统渊源,确立自己的艺术价值。

“四王”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为山水画创造的最后的辉煌,最终消失在晚清的暮色中。

20世纪的黎明,以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山水画也进入到现代文明之中。

在“反传统”的呼声中,阵营瓦解,代表新旧两种势力的各方人物纷纷登场,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论战。

当人们还没有来得及用自己的实践去塑造山水画现代风格的时候,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使画家对文化的关注转为对民族和自身生存的关注。

20世纪50年代,山水画面临新的时代,经受了生存的考验。

“新山水画”在改革旧文化的现实要求中脱颖而出,承担了史无前例的社会责任——表现新的生活,反映新的审美要求。

“新山水画”为传统山水画找到了生存的方式。

“时代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傅抱石继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之后,再次提出了笔墨与时代的关系。

进入本世纪的
后期,山水画在各种思潮中面临考验,所幸山水画并没有改为风景画以与世界接轨。

现代人认同了山水画,无疑这是确认了山水画的精神、意境和形式。

因此跨世纪的画家并没有放弃历史的责任,依然孜孜以求这具有悠久传统的艺术突破新的时空。

但传统山水画艺术精神中的完善与充实,艺术形式的全面与多样,已使新的创造成为历史的极限,所以现代画家更多的还是在技法层面上作发展的努力。

山水画的改观已是显而易见,山水画的变革更是历史的必然。

时代变了,山水画仍然不同于风景画。

唐代是人物画鼎盛的时期,人物的各种面型和表情的类型的创造,姿势动态表现更丰富自由。

发掘并开始表现了自然事物:山水和花鸟的美的特点。

唐以后的绘画善于选择生活中一部分富有诗意及戏剧性的场面,不是平板的描写生活。

在构图上,远近透视和比例大小的趋于正确,在表现一定的内容及思想方面也更有力,人物关系不复是平列或接近平列的形式,也不复是以大小来分别主次,而是处理得更自然真实而且富于艺术效果。

道具和环境在表达题材内容时也逐渐起了较大的作用。

艺术技巧在盛唐以后完全脱离了幼稚的状态。

唐代后期的绘画艺术为五代的绘画艺术开辟了道路/
宋代绘画为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其巨大价值在于丰富艺术表现的手法,运用提炼精粹而纯熟的描绘技术,直接并间接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在历史上宋代的绘画(和明清的版画)在内容的现实性表现的艺术性方面比较最接近人民群众的爱好与要求。

表现自然景物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在宋代充分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有特别重要地位的体裁。

宋代绘画艺术技巧上有重要的创造,着重人物的精神状态及思想情绪的表现,着重山水花鸟的动人的美的意趣,围绕着阐明及突出主题的要求自由地而且灵活地组织画面,不受任何机械法则的支配,善于抓住对象外形特征进行提炼形象等等。

宋代绘画艺术技巧的创造使中国绘画的样式特点逐渐形成,并日益增强了其从思想上及情感上影响人的力量。

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诸因素的艺术效果被宋代和元代的画家们真正体会到了。

绘画艺术的魅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被强调起来,这是中国绘画艺术成熟的现象之一。

元代山水画继续发展,出现了赵孟媍,元四家等著名山水画家.他们的作品富有
艺术气息,讲究逸气,对明清以后的绘画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明清的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和水墨写意花鸟画,有很大发展。

揭示自然物象的美和通过山水花鸟画艺术以寄情寓性以及对笔墨的状物抒情的追求创造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绘画中的木版插图和木版年画相应也得到蓬勃发展。

明清时期的画家们部颇注意追求笔墨风格和画面的效果,但并不是人人都有所创造。

而且在表现了一定风格的作品中,艺术风格也不全是健康的。

艺术风格是画家用绘画艺术形式概括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体现着与作者生活理想相联系的审美理想。

在明清绘画的诗意的想象和艺术风格中所体现的美的理想,有各种不同的类型。

如高雅、古拙、稚朴、天真、泼辣等审美情趣的追求。

明清画家运用笔墨的方法,包括皴擦点染用笔的快慢、轻重、正锋和侧锋,用墨的浓淡、干湿等,很多画家都有自己熟练的实践经验。

这些技法的传授和影响,促成了许多画派的形成。

这些熟练的技术对于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发挥表现手段的特长,从而对实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内容的目的是很有用的。

明清时期的绘画从理论到实践,是一宗巨大的艺术财富。

这一时期的文人画,也有着极其引人注意的地位。

除了消极的成分,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可以看出其中蕴藏着中国绘画艺术的丰富的经验和绘画艺术的美的法则。

参考文献:王启兴;唐代诗人和绘画——从一个侧面探讨唐代诗人的精神文化生活[A];唐代文学研究(第七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浅见洋二;;晚唐五代诗词中的风景与绘画[A];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 滕固《唐宋绘画史》
陈洛加主编《美术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张道一主编《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