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XXXX项目瓦斯等级鉴定及二氧化碳检测报告XXX单位二〇一四年一月二十五日XXX隧道瓦斯等级鉴定及二氧化碳检测报告检测人员:报告编写:报告审查:XXX单位二〇一四年一月二十五日声明1、本报告未加盖本中心公章无效。
2、报告内容不得自行涂改、增删,否则因此引起的一切后果与本中心无关。
3、未经本中心书面批准,不得复制测试报告。
4、送样委托检验,本中心不对样品来源负责,报告结果仅对所鉴定样品有效。
5、对试验报告若有异议,请在报告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中心提出。
《XXX隧道瓦斯等级鉴定及二氧化碳检测报告》内审意见2014年1月25日,XXX单位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XXX 隧道瓦斯等级鉴定及二氧化碳检测报告》进行了内部审查,经认真审查,形成初步审查意见如下:(1)本检测报告依据较充分,使用规范恰当,工作方法合理。
(2)隧道区地质条件分析较为详尽,对隧道区瓦斯等气体的形成原因以及涌出形式的分析基本符合实际。
(3)瓦斯(二氧化碳)涌出量的测定方法与计算公式正确,计算参数与计算结果基本准确。
(4)在瓦斯涌出量分析基础上,对隧道瓦斯等级的认定符合规定,由此提出的瓦斯等气体防治方案的建议基本可行。
同意上报相关部门审查后实施。
审查负责人:XXX单位二0一四年一月二十二日目录1 概况 (1)1.1 项目概况 (1)1.2 目的及任务 (1)1.3 执行的技术规范、规定及标准 (2)1.4 以往地质资料 (3)1.5 鉴定工作情况 (3)1.5.1工作组织情况 (3)1.5.2完成工作量 (3)2 隧道区地质条件简述 (5)2.1 自然地理 (5)2.1.1 地形地貌 (5)2.1.2 气象及水文 (5)2.2 地层岩性 (6)2.3 地质构造及地震 (7)2.4 水文地质 (8)3 隧道瓦斯地质分析 (10)3.1 瓦斯成因分析 (10)3.2 瓦斯涌出形式分析 (10)4 瓦斯(二氧化碳)测定与计算 (12)4.1 测定方法 (12)4.2 参数计算 (14)5 鉴定结果与分析 (15)5.1鉴定结果 (15)5.2鉴定结果分析、评价 (16)6 瓦斯(二氧化碳)防治方案建议 (16)附表附表一瓦斯和二氧化碳涌出量测定原始记录表附表二瓦斯和二氧化碳涌出量基础数据表附表三瓦斯等级鉴定和二氧化碳测定结果表附件1、资质文件2、华川巴西[2014]6号3、现场工作照片4、XXX隧道瓦斯检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1 概况1.1 项目概况XXX隧道(以下简称XXX隧道)是四川省301线XX村至XXX过境公路新建重点工程,隧道左右洞共计4091.2m,隧道设计速度为60km/h。
左线隧道长2043.59m,纵坡为-2.946%的下坡,隧道起止桩号分别为:ZK4+760—ZK6+796;右线隧道长2047.519m,纵坡为-2.95%的下坡,隧道起止桩号分别为:K4+760—K6+809。
目前,XXX隧道进口左洞已施工230m,右洞已施工70m;隧道出口左洞已施工234.8m,右洞已施工234.6m。
在施工过程中,XXX 隧道出口左洞于2013年12月25日发现不明气体(掌子面桩号ZK6+549.2,进尺234.8m),右洞于2014年1月8日发现不明气体(掌子面桩号YK6+560.87,进尺234.6m),现已全面停止隧道出口洞内作业,采取了封闭洞口、加强通风等相关安全技术措施,及时汇报了监理、业主等相关单位及部门,并联系隧道瓦斯等级鉴定工作。
隧道各工区施工均采用2×55KW对旋压入式局部通风机通风,其额定风量为1250~680m3/min。
1.2 目的及任务本次评估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XXX隧道工区瓦斯鉴定工作,确定出隧道瓦斯等级(低瓦斯、高瓦斯和突出危险瓦斯隧道),为隧道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瓦斯依据,防止XXX隧道瓦斯事故的发生,保证隧道施工人员及其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确保隧道施工顺利完成。
其主要任务如下:(1)调查了隧道区瓦斯地质及隧道施工情况,对隧道区的瓦斯成因与瓦斯涌出形式进行了初步分析;(2)重点调查了施工期间两次瓦斯涌出情况及瓦斯在隧道中的涌出位置、强度、气味(压力)以及处理措施等。
(3)通过调查分析,结合相关规范,制定本次检测方案,主要包括瓦斯测压和涌出量测定,并在现场准备测压工具等。
(4)通过瓦斯、二氧化碳检测和风量测定,计算隧道瓦斯涌出量、划分隧道瓦斯等级。
(5)提出瓦斯防治方案及建议。
1.3 执行的技术规范、规定及标准本次隧道瓦斯等级鉴定依据的主要技术规范有:(1)《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TB10120—2002);(2)《煤矿井下煤层瓦斯压力的直接测定方法》(AQ 1047-2007);(3)《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9年8月;(4)《煤矿瓦斯等级鉴定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12年3月;(5)《煤矿安全规程》(201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6)《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1);(7)《矿山安全法》;(8)《矿井通风安全装备标准》(MT/T5016—96);(9)《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
1.4 以往地质资料根据资料收集,该区前人地质工作及成果资料主要有:(1)1977~1980年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区域地质调查队第5份对本区开展了1:20万区域地质测量,提交有《仪陇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2)《S301 线XXX村至XXX过境公路新建工程两阶段初步设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3)2009年10月至今,XXX先后在巴中市通南巴平地域进行了自然气中浅层勘察工作,进一步探明区域储量,初步探明天然气储量1700亿立方米。
1.5 鉴定工作情况1.5.1工作组织情况(1)收集隧道工区瓦斯地质与隧道施工情况,调查隧道瓦斯涌出情况,了解掌握在隧道中的瓦斯涌出位置、强度、气味以及处理措施等。
(2)根据相关规范,制定本次隧道瓦斯、二氧化碳检测及隧道掌子面瓦斯压力测定方案。
(3)在隧道瓦斯检测过程中,分别对隧道掌子面、总回风段的瓦斯(主要指甲烷)、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进行检测,进行风速测定,计算隧道瓦斯涌出,划分隧道瓦斯等级。
1.5.2完成工作量(1)调查了隧道工区瓦斯地质与隧道施工情况,对隧道工区的瓦斯成因与瓦斯涌出形式进行了分析,重点调查了2013年12月25日与2014年1月8日两次瓦斯涌出情况,详细询问了在隧道中的瓦斯涌出位置、强度、气味(压力)以及处理措施等。
(2)根据上述调查分析,结合相关规范,制定了本次隧道瓦斯、二氧化碳检测及隧道掌子面瓦斯压力测定方案。
(3)按照检测方案,首先使用CJG-10(A)型光干涉式甲烷测定器、CD4型多参数气体测定器对隧道各工区掌子面、总回风段进行有害气体浓度检测,现场发现隧道出口左右洞掌子面探眼内最大瓦斯浓度分别为0.80%和0.90%,洞掌子面拱顶部瓦斯浓度分别为0.10%和0.12%,总回风段瓦斯浓度分别为0.05%和0.06%,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及硫化氢浓度为零;隧道进口左右洞均无瓦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及硫化氢。
然后分别在隧道出口左右洞、进口左洞(进口右洞仅施工70m,无需测压)掌子面各施工了满足测压条件的四个探孔,安装了测压表,连续5天观察测定各孔的瓦斯压力变化情况,详细记录收集隧道瓦斯参数。
(4)在隧道瓦斯检测过程中,使用CJG-10(A)型光干涉式甲烷测定器、CFJ5型机械风速表、CD4型多参数气体测定器等仪器,分别对隧道出口左右洞、进口左洞(进口右洞仅施工70m, 经检测无有害气体,无需进行瓦斯等级鉴定)掌子面、总回风段的瓦斯(主要指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进行检测,并对对应处的风速进行了测定,为计算隧道瓦斯涌出量和划分隧道瓦斯等级取得了可靠参数。
2 隧道区地质条件简述2.1 自然地理2.1.1 地形地貌隧址区为构造剥蚀低山、深丘地形,地势北高南低,顺地层走向沟脊相间,受砂泥岩软硬岩类组合特征的影响,在流水作用、风化作用下总体表现为深谷、台梁式地貌。
隧址区最高点位于XXX一带,海拔标高775.5m。
山体大致呈南北向台梁式展布,隧道进、出口段为冲沟谷地。
地形切割最低点位于彭家沟,海拔标高484.80m,相对高差291m。
地形地貌受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控制,泥质岩段多形成谷地或宽缓的剥蚀槽状地形,砂岩段常形成鳍脊陡坡、陡壁。
区内自然斜坡坡角一般12°~26°。
区内植被茂密,沟谷深切。
场地斜坡表层多为粉质粘土,出口段沟口可见块石零星分布,山体基岩大片出露,在谷地、缓坡一带垦有水田、旱地,农舍多沿谷底溪沟分布。
2.1.2 气象及水文隧址区属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因北有米苍山、东北有大巴山阻隔寒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凉、多雾少霜的特点。
多年平均气温为16.9℃,最低月平均气温为5.7℃,极端最低气温-5℃,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9.3℃,极端最高气温40℃;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39.0 毫米,最大年降雨量为1506.2 毫米,最小年降雨量为639.5 毫米,且年内降雨量分配极不均匀:多集中在每年的5~10 月,占年平均降雨量的80%左右。
主要河流为巴河,属于长江水系,位于隧道出口东约2.3km,为本区的侵蚀基准面,工作期间,河面宽80-118m,流速0.47~0.78m/s,流量约320m3/s。
工作期间在本线路终点段水面高程约341.10m。
2.2 地层岩性隧址区地层属“四川盆地川北通江小区”区划,出露有上侏罗统和下白垩统地层,岩性较为单一,主要为河湖相沉积的砂、泥岩。
地表上覆坡残积(Q4dl+el)粉质粘土。
隧址区地层主要为白垩系下统白龙组(K1b)、苍溪组(K1c)地层,岩性主要为青灰色、灰色中至厚层状砂岩、青灰色粉砂岩,紫红、薄至中厚层状泥岩、粉砂岩及泥岩。
区内砂泥岩地层普遍含钙质,多为泥质、钙泥质胶结。
地层岩性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坡、残积层(Q4dl+el)粉质粘土,以褐黄色为主,局部为灰紫、紫红、灰色,可塑~硬塑状。
含约25~30%的碎石、角砾等,进洞口段含30-40%的大块石,石质成份多为砂岩、粉砂质泥岩。
主要分布于场地平缓斜坡地带,局部垦为旱地。
(2)白垩系白龙组(K1b)白垩系白龙组分布于K5+270~K6+180,主要岩性为砂岩、泥岩。
泥岩(K1b-Ms):紫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成分组成,泥质胶结,中厚层~厚层状,夹泥质粉砂岩透镜体,分布于XXX山顶平台。
砂岩(K1b-Ss):灰色,主要由长石、岩屑、石英及云母等矿物成分组成,钙泥质胶结,厚层~巨厚层状,斜层理发育,底部粒度渐粗,底部见底砾岩层,底面凹凸不平与下伏苍溪组第四段(K1c4)泥岩呈假整合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