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经济管理学

农业经济管理学

教学重点
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农业经济管理的原理与方法。
建议学时
2学时
教学教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方法
讲授(PPT)
演示设计
板书设计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二、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三、农业经济管理的职能。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介绍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着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西方管理思想的结合,强调用管理原理与方法指导农业实践活动。
⑵农业是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基础。
⑶农业是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2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⑴农业的经济作用。可归结为产品、市场、要素和外汇四个方面。
⑵农业的生态环境作用。农业具有改造自然生态环境和治理污染等生态作用。
⑶农业的文化作用 。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农业和农村社区还具有保存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功能。
学习指导
本章的学习要查阅相关文献,如农业的起源与演进需要整理成文献综述深化认识,农业的历史变迁要熟悉掌握,学习研究农业才有扎实的基础。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习法,并动手查阅大量文献,掌握有关农业的基础知识。
参阅教材
教材第二章
网络资源
/bbs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论坛
从新中国诞生以后至今,中国农业进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时期。
第二节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农业的本质和特点
1.1 农业生产的本质
农业与其他生产部门有本质区别的是,农业是利用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过程进行的生产,是生命物质的再生产,因而也是有机体的自然再生产过程。
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它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的过程。
2.3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系
(1)国民经济的部门划分: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2)农业与第二产业的关系。农业生产资料来源离不开第二产业。农业与第二产业相互依赖。
(3)农业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
第三节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管理思想与实践
授课教案
教案
第一章 导论
一、总体说明
教学对象
农学2004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了解何为农业及中国古代农业管理思想,并与法国典型的重农学派进行比较学习。
教学重点
农业的起源及演进,中国传统农业管理思想。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什么是农业及中国古代农业管理思想。
2 决策原理
所谓农业经济决策,就是指对未来农业如何发展做出选择和决定。它既包括经济发展目标,也包括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方针、政策、措施和规划。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就是决策。
2.1 经济决策的特点
决策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最重要职能;决策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指决策形成的整个动态过程。
2 重农学派的纯产品理论
纯产品理论是重农主义体系得核心。重农学派认为,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只有农业能够增产财富。
3 重农学派的社会阶级结构理论
重农学派把法国的农业社会的阶级划分为三个阶级: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不生产阶级。
4 重农学派的资本理论
重农学派认为,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因此必须重视和发展农业,主张土地都由富裕租地农场主来耕种,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
1.2 农业生产的特点
⑴土地对农业生产具有特殊重要性。
⑵农业生产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强烈影响。
⑶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
⑷农业生产中的动植物生产是生态循环系统中紧密联系的重要环节。
⑸农业生产适合于家庭经营。
2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⑴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2 经济决策的准则
(2)富民论。其代表人物是孟轲(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主张“王道之始”应当使百姓“养生丧死无憾”,要做到“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一死”。
(3)富国论与富民论二者归一。作为传统农业管理理论的两大学派,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主要分歧在于富国论者主张富国强兵以实现统一大业;富民论者则主张以仁政平治天下,保持社会谐和使国家长治久安。经过长期的百家争鸣和社会实践,到战国后期,出现了融合两派观点新的经济管理理论。《管子》和《荀子》比较集中地阐述了这种新的理论。
http/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网络教学平台
作 业
写一篇农业起源与演化的理论综述。
教学后记
第二章 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与职能
一、总体说明
教学对象
农学2004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
第二章 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与职能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法方法和基本思想。
4 农业经济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系统研究方法。
(2)比较研究方法。
(3)定性定量研究方法。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农业?
2、农业是如何产生的?
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4、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管理思想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
5、如何理解法国重农学派思想?
三、教学小结
教学小结
本节主要介绍了农业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总结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管理思想,并与法国典型的重农学派对比学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更具有科学实用性。
提出学习要求:
(1)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
(2)了解农业经济管理的一般方法
(3)温习西方管理科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4)熟练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职能,增强对农业经管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
1 系统原理
所谓系统,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不断地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维持着一种稳定的状态。
提出学习要求:
(1)牢固掌握农业的定义及内涵
(2)了解农业的产生背景及过程
(3)熟悉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管理思想
(4)熟悉掌握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增强重视农业的意识
(5)牢固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任务和方法,结合当前农业政策培养学生的阅读文献能力。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与演进
1 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农业一般是指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家畜、家禽的生产事业。农业是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关系最为密切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最古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1.2 轻重论与善因论
(1)轻重论。“轻重论”的代表人物是汉代的桑弘羊等人。他们主张国家利用轻重之术来聚敛财富,管理农业生产。
(2)善因论。与轻重论相反的经济管理理论是司马迁提出的“善因论”。主张顺应经济的自然运行,减少国家的干预。“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核心是“因之”即顺应经济的自然运行,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4)传统农业深化期
这一阶段相当于元明清时期(公元13—19世纪)。这一时期人口快速增长,人均农业资源日渐减少。
(5)近代农业发展期
这一阶段相当于鸦片战争到建国前时期(公元1840—1949年)。
鸦片战争后,近代农业科技也开始传入我国。出现一系列与农业科技教育有关的新生事物,创办农业报刊,翻译外国农业书籍,选派农学留学生,聘请农业专家,建立农业试验场,开办农业学校等。西方的农机具、化肥农药、作物和畜禽良种也被引进。
提问两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
(1)为什么农民家里养猪、狗而不养老虎、大象?
(2)古代中国为什么称国家为“社稷”?
思考什么是农业,由此导入农业的起源及演化,并重点分析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管理思想与实践,结合当前三农问题重点分析古今异同,同时与法国典型的重农学派思想比较学习。延伸了解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农业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
在我国,广义的农业概念,就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狭义的农业就是指种植业。通过我们讲的农业,一般是指广义的农业,本教材也是如此。
2 中国原始农业的形成
早在170万年以前,中国的土地上就生活着原始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的初期和中期,原始人的生产工具以打制的石器为主,主要靠采集天然植物的果实、花、叶、根、茎为食。
(3)富国论与富民论二者归一。作为传统农业管理理论的两大学派,都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主要分歧在于富国论者主张富国强兵以实现统一大业;富民论者则主张以仁政平治天下,保持社会谐和使国家长治久安。经过长期的百家争鸣和社会实践,到战国后期,出现了融合两派观点新的经济管理理论。《管子》和《荀子》比较集中地阐述了这种新的理论。
大约距今15000年,人们发明了弓箭,并使用织网兜捕动物,捕获的动物大量增加。
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发明了种植业,开始形成定居生活。
3 中国农业历史发展的五个阶段
(1)原始农业萌发期
考古资料显示,我国农业产生于1万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采集和狩猎活动中逐渐学会种植作物和驯化动物。
(2)传统农业形成期
建议学时
2学时
教学教具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方法
讲授(PPT)
演示设计
板书设计
一、农业的起源与演进;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管理思想与实践;四、法国重农学派的经济理论;五、农业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介绍农业的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展开讲述中国古代农业管理思想。
5 重农学派的再生产理论
重农学派认为,所谓生产就是财富的创造和增加,否则就是不生产。财富可以分为生产性财富和非生产性财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