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购物中的数学教学反思2

购物中的数学教学反思2

《购物中的数学》教学反思
附小姜绍林
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为落实我校“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对接研究”课题的实施工作,探讨数学教学与生活对接研究的有效策略。

本人于5月14日执教了一堂六年级数学复习课——《购物中的数学》公开课。

经科组集体评课和个人反思。

一、让数学回归现实生活
新课标在“前言”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教学情境的关注是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核心话题。

于是,本节课创设了生动趣味的购物情节,通过借助媒体的辅助,展示现实的生活场景,把学生领入现实的购物情境中去,让学生产生对数学回归的感觉,让学生真情参与,分享数学活动的乐趣。

通过“打折销售”、“优惠券”促销等这些司空见惯的经济现象,一是使学生逐渐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是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

本节课进行了五个环节教学活动。

一是:引入活动——创设生活情境
熊达达一家利用“五一”假期进行购物。

通过捕捉“购物”这一生活现象,目的是创设问题的情境,唤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二是:展开活动——参与激情活动
通过妈妈买凉鞋、儿子买运动服、爸爸买衬衫、购书、买电脑五项购物活动,让学生亲历和感悟数学知识的获得,进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形成经验,从而使得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三是:学生谈购物经历
这是一个开放环节,拓展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空间,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

每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收集到的信息
在课堂上汇报。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有些同学的经历超出了课堂所涉及的问题,如买一件商品不能优惠,买两件商品可以优惠,可以选择两人合伙购买的策略。

四是:深入探究——提升综合能力
通过请你做老板、请你算一算、请你选一选学习活动,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对同学的回答进行质疑。

通过猜想、计算验证得出合理的选择策略。

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视野观察生活,用数学思维思考生活。

五是:课堂总结
在实际购物中,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和思考方法去观察和分析,相信你再与家长一起购物,一定能为你的爸爸妈妈做一个精明的“经济助理”。

简短的小结,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二、疏理了知识,解决了问题
新课程非常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能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

本节课提供了大量商场信息,如折扣(全场一律7折、全场5折起)、优惠券(满200元送100元)、买3送一等商场广告语。

其中蕴涵了百分数意义,以及百分数计算知识。

以及成本、利润、原价、现价、售价、标价、亏本、盈利等商业名词。

充分展示了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

本节课将百分数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广泛用于生活实际,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百分之几数(包括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求这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既复习了百分数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扎实了基础,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三、主动参与,积极交流
本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交流活动情景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综合利用数学知识来分析不同情况下各个商店的优惠策略,主动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在每项活动中都让学生先相互交流、讨论,再汇报,学生的思想碰撞在一起,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愉悦、渴求的心理状态,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课堂中,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观察、分析,学会应用,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始终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去学习。

在动态生成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解决问题中我对学生进行拓展引导,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引导学生在多种方法中进行选择。

如在买笔盒的问题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灵活,通过四个小组对不同价钱的计算,两两比较就得出了结论。

课堂上还也有不足的地方,如:课堂上虽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但由于时间有限不能满足部分同学展示自己的机会。

2009年5月20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