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反思案例
教学反思是授课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作为反思对象,通过对所教课程内容的自我回顾、思考、反省等方式,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反思,思考教学活动中的成功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并总结教学经验,
\提升教学能力。
任教以来,我通过对备课、上课及课后反思的比较,使我意识到课前备课固然重要,而课后反思则更有利于及时反馈教学实践的信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平移是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一节内容。
平移是物体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学习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学生了解变换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知他们的作用,并建立一定的几何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中体会平移图形的特点及画法,真正落实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感知平移—探究平移—深化平移”的教学步骤来组织教学。
一、对“问题情景创设”的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演示课件、设计背景问题、多媒体动画等形式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活化,并设置知识悬念,从而激发学生寻根问底的心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
向学生生动地展示了生活中的平移动画,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对教法学法,上课效果的反思
在平移的概念及特征的探究学习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对比不同点(飞机在天空中飞行,汽车在公路上疾驰,观光电梯上下运动、传送带上的电视机左右移动、自动扶梯向左上方移动)与相同点(几段动画都是物体沿直线运动),让学生找准了物体平移过程中的“直线运动”这一共性;之后,展示小孩荡秋千运动,钟表的摆动动画,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物体平移过程中的直线运动特征。
随后,向学生提出质疑:物体移动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小组交流,得到物体或图形的平移是沿直线运动,且自身方向没有发生变化,物体
移动过程中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发生变化的特性。
在指导平移图形的作图中,我不是一步步地告诉学生怎么
画,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先让学生自主尝试平移作图,接着小组探究平移作图的方法,然后上黑板演示自己的作图,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画出来的,让学生有一个思考内化的思维过程。
最后,通过对比正规作图和不正规作图来总结利用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特性来作平移图形的方法。
整个教学在生生互动、师生互融中顺利完成。
但作图中,学生还是有疑惑:为什么在平移作图时,图形总会发生大小和形状的变化?师生交流解决方法:
1.利用尺规正规作图,以保证对应点间连线的平行
2.截取对应点间连线的线段长一定要精确
3.对应点一定要顺次连接
学生根据要求再次作图,所做图形完全符合标准。
三、对成功与不足的反思
1.本节课的亮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使抽象的空间观念变得直观、形象,图形的平移特点和画法显得一目了然,同时,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
(2)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不足之处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没有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氛围。
教学中我更多的是关注小组合作中,学生对知识的共同探究,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今后要尝试用一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启发性、鼓励性的评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
(2)教学节奏先慢后快,教学内容在仓促中完成。
本节课在引入新课和感知平移的教学环节及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平移作图,所花时间过多,导致成果展示、答疑解惑环节显得急促,主要原因在于我没有处理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小学阶段学生已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平移。
本节课应在感知平移、掌握平移的特征上节省时间,这样才能为后面的教学环节省下足够的时间。
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过程也是深化知识,理解、丰富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
整合和迁移的过程。
而课堂中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而动手操作则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以达到课堂的有效学习。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城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