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经济分析及优化建议摘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是未来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加大,在生产力进步的同事,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当前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中,由于现代产业的发展,碳排放量随之扩大。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明显增加,全球变暖的现象导致世界各地发生了剧烈的环境变化。
本文从微观经济学和社会环境的角度分析了低碳经济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特征,在生产领域中,生产者及消费者的行为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如何实现社会最优,实现社会公平。
分析低碳经济的最优合理配置,并在完全信息的前提下,对解决低碳经济中的多边外部性的政府规制和碳交易进行了分析,MSC和MPC以及MSB和MPB之间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完全相等,因此需要引入政府为外部化成本买单,即制定相关税收政策或者收费政策来实现帕累托最优。
合理的制度安排会引致低碳经济达到帕累托的最优。
对于污染水平达到最优进行碳排放配置的分析。
最后总结低碳经济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外部性,公共物品,政府管理,产权交易一、前言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能源的需求不断上升,大量化石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人为地增加了大自然的二氧化碳浓度,打乱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现象。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International Panelon Climate Change,IPCC)会发布的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在过去的100年(1906年~2005年)中,全球平均气温升高0.56℃~0.92℃,由于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GHG)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0.3℃~0.6℃;预计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与1980年~1999年相比)将继续升高l.8℃~4.0℃,平均地面温度可能会升高1.1℃~6.4℃(IPCC,2007),这种全球的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干旱、洪水、飓风等极端气候现象和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系统退化等。
由于人们无节制地排放所引起的气候变化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一个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1988年,联合国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监测和报告全球气候变化。
1997年,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制定的《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明确提出:“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的目标。
2007年,制定了《巴厘岛路线图》。
各国政府就碳排放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政策,并推进碳交易市场的发展。
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低碳经济的一些经济学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日本名古屋大学共同创办的国际低碳经济研究所主持编写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4》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并于2014年5月15日上午在北京科博会平台上发布。
二、中国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环境中国近几年提出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
这一发展要求正是我国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气候环境要求的明证,又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瞻要求。
1.政治环境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
中国要走低碳经济这条路是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为正视这当中将要面临许多问题的严峻性,我国先后提出“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执政理念,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行动上积极落实。
2010年“两会”期间,中国政府将低碳发展道路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并将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已被列入“十二五”规划中。
随着低碳经济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将更加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2.经济环境由于我国工业的比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决定了我国工业的能耗和能效都偏低,与此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的减排空间是巨大的,也表明低碳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近几年国家对于“绿色行业”的的资金投入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在全行业总投资份额中占据19%的位置。
2007年,我国五大银行工业效率项目贷款达1063亿元人民币,而项目融资单项则达到108亿美元。
据统计,2008年我国政府提供的4万亿经济激励计划中,新能源开发和能效提高成为重点投资领域。
为配合国际社会对我国低碳环境大型产业环保要求,中国相继淘汰了一大批炼铁、炼钢、水泥、焦碳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关停了一批小火电机组;同时还解决了一大批相关企业转产、职工就业的问题;通过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已经从2005年的7.5%提高到目前的将近9%;此外,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也从18.2%提高到了20%。
即使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也没有放松对节能减排的努力,在中央新增的4万亿投资当中,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建设方面相关的投资就达到了5800亿元,专门用于环保的是2000亿元。
3.社会环境改革开放后我国碳排放增长迅速,从而导致我国碳排放在全球碳排放中的比例逐年增加。
纵览世界各国的历史排放,预测到2030年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会持续增加。
近年来,恶劣气候环境导致的自然灾害使我国遭遇前所未有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损耗,这些不仅直接挑战到我国民众的生存安全,甚至滞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原本强劲的增长势头。
因此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社会众望所归的结果。
然而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较多的碳排放,目前我国的碳排放仍属于生存型排放。
可见,除了自然因素可导致气候不可抗力的变化,人为影响因素对气候变化的主导因素更强,过量使用化石燃料,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等行为,促使全球气候逐渐变暖。
4.技术环境作为技术发展利用的大国,我们意识到提高电力设施效率、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节能技术等举措可以使能耗有效降低。
实际表明,2005~2009年GDP 能源强度下降15.6%,,技术节能起到主导性作用,各行业技术在减排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即使非石化能源比重由2005年6.8%上升到15%,要实现我国2020年GDP的CO2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自主减排目标,GDP能源强度击要下降35%~45%,节能贡献率需要在80%左右。
经过努力,1990到2009年我国单位GDP源强度下降53%,碳强度下降55%。
目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节能减耗是我国对低碳技术经济提出的具体要求。
目前发达国家掌握了90%的先进技术,如果我国通过技术转让,大规模采用发达国家己有的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对实现减排目标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对我国低碳技术转让中存在漫天要价的问题,导致低碳技术转让上存在很大的合作协商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呈现高排放的特征将继续长期存在是由于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这将增加未来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投入成木,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低碳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低碳经济中的外部性(Externality)及公共品性质外部性往往是在缺乏相关交易的情况下,当社会成员(包括组织或个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其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的福利,却没得到相应补偿或承担相应义务的经济行为。
Sidgwick(1883)在研究灯塔问题时首次提出这个概念,灯塔之光可以为路过的船只提供方便,却很难向这些过路船只收费。
低碳经济中存在着外部性,当一个国家积极植树造林,增加碳汇时,这就是正外部性(即外部经济);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负的外部性,可以明显地表现为消费者或生产厂商向空气中排放温室效应气体(GHG)时,所产生的温室效应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福利。
英国的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NicolasStern曾指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
要求世界各国必须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拨出1%,约合1840亿英镑对抗全球变暖,否则全球经济将付出比治理这一问题高5倍~20倍的代价。
世界每排放1吨二氧化碳,会造成至少85美元的破坏”(Nicolas Stern,2006)。
这就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所带来外部性的经济损失,就构成了社会总成本的一部分。
低碳经济中的外部性同样存在一些特性:首先,在低碳经济外部性产生前,是无法产生任何交易行为的。
例如,企业排放温室气体前不会与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受害者进行讨论还价,以确定这种行为的产权形式或者交易方式,对于外部性的范围和补偿支付,双方当事人也没有在事前进行任何的谈判。
第二,低碳经济中外部性存在产权的缺失,使事后的补偿和谈判存在困难。
在外部性的情况下,每个人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的边界的界定是模糊或者至少不明确的(张维迎,2005),环境资源具有某种不可分割性,即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排他地消费、生产环境资源以及附属污染物(Marshall,1890)。
因此,当企业将未经严格处理的废气排入空气时,企业所污染的空气是很难定义其产权,而这种产权的缺失却使排污者过度使用这些物品,不考虑其他人的公共权利。
第三,存在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一致,或者是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
产生负外部性的产业的产量,比社会最优状态下要高,而产生正外部性的产业的产量,比社会最优状态下要低(Pigou,1920)。
当存在外部经济时,边际社会收益高于边际个人收益,社会是最优产量高于产业最优产量,当植树造林产生的碳汇,所产生的社会收益会高于边际个人收益。
在外部不经济时,存在边际社会成本高于边际私人成本,社会的最优产量低于产业的最优产量。
低碳经济中存在的是外部的不经济,当汽车排出的废气污染了空气,这种危害形成的成本加上企业的成本就构成社会总成本,环境污染的边际社会成本将高于碳排放企业的边际个人成本------稍作解释低碳经济中的外部性属于多边的不可耗竭的外部性,这种不可耗竭的多边外部性具有公共品的特征。
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低碳经济中的碳排放、碳汇、能源安全等都具有公共品的特性:第一,非排他性。
在竞争性市场中,商品的使用具有竞争性,当一个经济主体对某种物品使用时会限制其他经济主体对该物品的使用,例如消费者购买了某件牙膏、衣服,其他消费者就不能使用其购买的物品。
但是在低碳经济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造林产生的碳汇、能源安全都具有非排他性,即就是一个经济主体增加或减少对该物品的消费和使用不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和使用,也不会使它的供给成本增加,第二,非竞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