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材料仅限我市内部交流,不得上传网络。
泉州市2016-2017学年度高中教学质量跟踪监测试卷语文(高一年下学期)评分说明及试题分析一、(10分)1.(10分)(1)朽木不折金石可镂(2)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3)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4)满地黄花堆积如今有谁堪摘(5)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评分说明】①有错字、漏字、添字则该空不给分。
②字迹潦草、笔画不清不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A级。
本题分别出自《荀子·劝学》、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除了《声声慢》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建议的诵读篇目,其余所考查的均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
题目要求考生补写两空,目的是引导考生重视篇章的背诵和准确默写。
二、(9分)2.(3分)D【评分说明】①回答两项或两项以上,不给分。
②字迹潦草、笔画不清,不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课外文学名著阅读的积累,要求识记主要故事情节。
能力层级为A级。
本题考查的是名著《红楼梦》的主要故事情节,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A项取自《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B项取自《红楼梦》第十八回“荣国府归省庆元宵”;C项取自《红楼梦》第二十六回“潇湘馆春困发幽情”;D 项取自《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A、B、C项叙述与作品故事情节相符。
D项叙述有两处与作品故事情节不符:是宝钗送来丸药并劝慰说“我们看着,心里也疼”,黛玉有话难说,只说了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所以,D项是正确选项。
3.(6分)①先以陈相的老师乐学仲尼之道,肯定陈相的老师陈良;②接着以陈相与孔子门人对待各自老师的态度比较,批评陈相弃学孔子学说;③最后以“下乔入幽”为喻,批评陈相弃学孔子学说会陷入落后的境地。
【评分说明】①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②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段结构,把握文段思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阅读材料来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荐的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孟子》选段。
本题要求考生在理解阅读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段所写的内容以及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从“陈良,楚产也”到“彼所谓豪杰之士也”为第一层次,肯定老师来批评作为学生的陈相;从“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到“亦异于曾子矣”为第二层次,从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比较的角度批评作为学生的陈相;最后以“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为第三层次,借“下乔入幽”为喻批评陈相。
具体来说,陈相弃学孔子学说,而学许行学说。
孟子如何批评陈相呢?首先是从陈相的老师入手,赞扬陈相的老师乐学仲尼之道,通过肯定老师来批评作为学生的陈相;然后从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进行比较:先从孔子的学生守孝三年,子贡又独守三年,说明孔子学生不忘恩师不忘儒道;曾子尊敬孔子,并不吝以“江汉”“秋阳”赞美孔子学说,说明孔子学说无人能比、无人替代。
而作为陈良的学生——陈相非但不尊重推崇自己老师乐学的孔子学说,反而背叛自己的老师,转向说话怪腔怪调并指责祖先圣王之道的许行学习。
这两种态度的鲜明比较,让孟子对陈相的批评入木三分。
最后孟子以“下乔入幽”为喻,以乔木和幽谷处于高低的不同境地,形象生动地批评陈相弃学孔子学说会陷入落后的境地。
三、(19分)4.(3分)C【评分说明】①回答两项或两项以上,不给分。
②字迹潦草、笔画不清,不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的拟制,从史传材料中选取四个文言实词,对其相关意义进行考查,要求选择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项中的“无”与“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意义相同,通“毋”,可解释为“不要”。
B项中的“衣”,意义和用法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衣”相同。
D项中的“或”与“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或”相同。
C项中的“具”与“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苏武传》)的“具”意义不同,也与“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中的“具”意义不同,应当解释为“皆,都”,而不解释为“详细”或“器具”。
因此,C项的解释有误,是正确选项。
5.(3分)B【评分说明】①回答两项或两项以上,不给分。
②字迹潦草、笔画不清,不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的拟制,从史传材料中选取四个文言虚词,与教材中的课文句子相比对,对其相关意义和用法进行考查,要求选择出相同的一组。
A项,第一个“于”,介词,可解释为“向”;第二个“于”,介词,可解释为“在”。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出自《寡人之于国也》。
C项,第一个“因”,介词,可解释为“趁,趁着”;第二个“因”,介词,可解释为“通过”。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D项,第一个“乃”,副词,表肯定,可解释为“就是”;第二个“乃”,副词,表两事情理相悖,可解释为“却,竟然”。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出自《师说》。
B项,两个“以”,都是介词,都可解释为“因为”。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此,B项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是正确选项。
6.(3分)B【评分说明】①回答两项或两项以上,不给分。
②字迹潦草、笔画不清,不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考查考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
本题的拟制,首先将阅读材料内容分为若干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的表述来对原文进行概括和分析,要求选出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C、D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失当之处。
B项与原文不符,监狱中监禁囚犯三百人,杜纮到任十天,将全部案件处理决断,而不是对在押囚犯执行死刑,不能推出“杜纮办事果断”的结论,故B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是正确选项。
7.(10分)(1)杜纮迎接他到客馆中,使者要入见皇帝有所陈奏,杜纮阻止他,使者答话很不谦逊。
(2)正好到朝廷去,在京城城门迎接杜纯的灵柩,悲哀得感动行路的人。
【评分说明】第(1)小题译出大意给3分;“逆”“不逊”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纮逆之至馆”,重点译出“逆”;“答语颇不逊”,重点译出“不逊”。
具体评分应注意:①“逆”译为“迎接”,给1分;译为“忤逆”“违背”,不给分。
②“不逊”译为“不谦虚,不恭敬”,给1分;译为“不合适”,不给分。
③关键词翻译有错别字,不给分。
第(2)小题译出大意给3分;“诣阙”“行路”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适诣阙”,应译出“适”“诣阙”,重点译出“诣阙”;②“哀动行路”,应译出“动”“行路”,重点译出“行路”。
具体评分应注意:①“诣阙”,译为“赴皇帝的殿庭”或“到朝廷”,给1分;译为“到宫阙”,不给分。
②“行路”译为“行路的人”或“出行的人”,给1分;译为“道路”“路边”,不给分。
③关键词翻译有错别字,不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
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题在要求上对译出大意与关键词语所赋予的分值大体相当,说明对考生的要求既有对整体文意的理解,又有对重点词语的认识。
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逆”“不逊”两个。
“逆”译为“迎接”;“不逊”译为“不谦虚,不恭敬”。
第(2)小题的关键词语有“诣阙”“行路”两个。
“诣阙”,译为“赴皇帝的殿庭”或“到朝廷”;“行路”译为“行路的人”或“出行的人”。
四、(11分)8.(2分)阴寒简陋、幽居独处的图景。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说明】①答出“阴寒简陋、幽居独处”等意思相同的答案,给2分。
②只答出“阴寒简陋”或只答出“幽居独处”,给1分。
③只答出“环境恶劣”,不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级。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概括图景特点的能力。
首联描绘作者贬谪陈留时的处境。
第一句中“北风”“茅屋”点明天气严寒、居室简陋,第二句中“幽子”暗示幽居异乡的处境,“地炉”呼应上文阴寒的“北风”与简陋的“茅屋”。
“日日”与“朝朝”叠词对举,一去声一平声,既强调恶劣处境之漫长,又指出内心苦闷之煎熬。
这一联在描绘图景中已蕴含作者的身世之痛,却深隐不露。
9.(3分)示例:①“唯”意为“只”“仅仅”,说明懒散是作者年老时仅仅能做的事,突出作者虽存意气,却无所作为。
②“亦”意为“只”“仅仅”,说明只有友人张仲宗与作者志趣相同,强调友人张仲宗是作者难得的知音。
【评分说明】①答出虚字,给1分;②进行虚字作用分析,给2分;③如有其他答案,如“只”“莫”等,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级。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在读懂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内容对诗歌虚字的艺术特点进行具体赏析。
元朝方回所说的“虚字”,大体等于现代语言文字学里说的“虚词”,即除名词动词形容词之外,本身并不具有独立意义必须依附于其他词才能有其意味的“词”。
(葛兆光《汉字的魔方》)“用虚字以斡实事”中的“斡”,指的是用虚字使诗歌意思有曲折或诗歌节奏有变化。
如“唯”意为“只”“仅仅”,说明懒散是作者年老时仅仅能做的事,突出作者虽存意气,却无所作为。
再比如,“亦”意为“只”“仅仅”,说明只有友人张仲宗与作者志趣相同,强调友人张仲宗是作者难得的知音。
10.(6分)①年华老大、壮志未酬的感伤。
作者感慨徒有“乔木”般的才华,年老、遭贬时只能懒散度日,无所作为。
②意气尚存、心胸豁达的乐观。
即使处境困顿,作者仍以“诗”来增加自己的气概,把残雪疏篱当美景来欣赏。
③与友人相聚的盼望。
作者与友人志趣相同,急切盼望友人能够尽快到来共赏残雪疏篱。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每点答出什么思想感情的,给1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1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说明】①思想情感只答出“感伤”“乐观”“盼望”,未指明“感伤”“乐观”“盼望”产生缘由的,不给分。
②分析与所答思想情感不对应的,分析部分不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概括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级。
这首诗是作者贬谪陈留时的作品。
首联写贬谪后的图景,暗含了幽居异乡的艰辛愁苦,为颔联和颈联抒写羁旅坎坷、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张本。
颔联承上启下,直抒胸臆,“客里”与“幽居”照应,“意气”与“时事”呼应,表明诗人贬谪异乡,仍意气犹存;年华老大,却壮志难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