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卷考试说明:1.考查范围:必修1 和必修2 第二单元、第三单元2.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所有答案均要答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一、文言文阅读(38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人之相与.与:交往B.虽趣舍万殊.殊:差别C.未尝不临文嗟悼.悼:叹息D.不能喻.之于怀喻:明白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及其所之.既倦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当其.欣于所遇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所以..游目骋怀..兴怀,其致一也所以D.因.寄所托因.左手把秦王之袖3.根据原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语段节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本文是一篇书序。
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体现了书序的特点。
B.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俯”“仰”表示时间过得很快,暗含着人怎样度过短暂一生的深沉问题。
C.作者借“虽趣舍万殊……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几句表达了深沉的感慨:人生一世虽各有所好,但终会随着时间和心境的变化而变化。
D.“齐彭殇为妄作”中的“彭”,即彭祖,是古代高寿的人,在这里以专名代泛称,代指长寿;“殇”即未成年而死去的人,在这里代指短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3分)(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4分)(3)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3分)(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A.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也B.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也C.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也D.眷谓崇曰/显若知之问汝者/丈夫当死节/虽刀剑/别割勿泄也6.下列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爵”即“爵位、爵号”,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爵位大体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B.“迁”和“徙”一样在古代都是调动官职用语,但“迁”一般指升官,有时侯也指贬官,如“左迁”。
C.谥,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褒奖赞美的称号,称为谥号。
D.薨,可指有爵位者的死。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穆崇忠于太祖,太祖流落独孤部,他常往来供给生活必需品,尽心尽力。
B.穆崇足智多谋,在刘显阴谋叛乱时,他主动献计使梁眷免于被刘显怀疑。
C.穆崇深得太祖恩宠,去世后太祖亲自查阅授予谥号的方法,为他确定谥号。
D.穆崇曾获得白狼的帮助,为躲避贼兵追捕,宿营大泽边,遇白狼引他逃走。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因以宠妻及所乘良马付崇曰:“事觉,吾当以此自明。
”(5分)(2)先是,卫王仪谋逆,崇豫焉,太祖惜其功而秘之。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杂诗(其二)陶渊明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9.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诗的前四句写日落月出,昼去夜来,为下文“日月掷人去”埋下了伏笔。
B. 天气的变化让作者感觉到生活不易,于是失眠的作者开始感叹长夜漫漫。
C. 作者想要倾吐内心隐衷,却无人应答,只好举杯与自己的影子相劝共饮。
D. 诗人将素月清辉浩荡万里的景象和内心感受相融合,独具浑然天成之美。
10. 同样写于作者辞官之后,《杂诗》(其二)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1.补全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屈原在《离骚》中用“,”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
(2)曹操在《短歌行》中用比兴的手法,表明求贤才而不得,点明忧愁不断的原因的两句是:,?(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以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4题。
柳树契诃夫这老磨坊早该倒塌了,如果不是它倚靠着一棵粗大的老柳树的话。
柳树很粗,两人合抱都围不拢。
这树老了,驼背了。
它那佝偻的树干上有一个极难看的黑色大洞。
你把手伸进树洞,你的手就会粘着黑糊糊的蜂蜜。
一群野蜂会在你头上嗡嗡地叫,不住地螫你。
这柳树还支撑着另一个衰老不堪的人--老汉阿尔希普,他经常坐在柳树根上,从早到晚在钓鱼。
他老了,驼背了,跟老柳树一样;他那没牙的嘴就像树洞。
白天他钓鱼,夜里坐在树根上沉思。
大约三十年前的一个礼拜天,阿尔希普听到了铃铛声。
一辆三套马的大车翻过山包,下了坡,眼看就要来到堤坝上。
邮差睡着了。
马车上了堤坝,不知为什么停住了。
赶车人东张西望,神色慌张地开始行动起来,他扯下邮差脸上的布巾,挥起一把短柄链锤。
邮差立时不动了。
在他的浅色头发里,露出一个鲜红的伤口。
赶车人跳下车,挥起臂膀,又给他一锤。
不一会儿,阿尔希普听到近处有脚步声:赶车人从岸上下来,径直朝他这边奔来……他那晒黑的脸膛十分苍白,眼睛呆呆地不知看着什么地方。
他浑身颤抖,跑到柳树跟前,也没有发现阿尔希普,就把邮包塞进了树洞,之后跑上堤坝跳上大车,而且让阿尔希普更为吃惊的是,赶车人朝自己的太阳穴猛地一击,并把血抹了一脸,这才抽打起马匹来。
“救命啊,出人命啦!”他大声叫喊。
他的呼喊引起了回声,很长时间里阿尔希普都听见这声“救命啊!”大约过了六天,有人来磨坊调查。
他们画了磨坊和堤坝的平面图,不知为什么还测量了河水的深度。
一行人在柳树下吃了饭,又都坐车走了。
在来人调查的时候,阿尔希普一直坐在磨坊的水车边,身子发抖,眼睛望着那个邮包。
他看到里面有不少盖五个戳子的信封①。
他日夜望着这些戳子沉思,而柳树老婆婆白天不声不响,到了夜里就呜呜哭泣。
“傻婆子!”阿尔希普倾听着柳树的哭泣暗想。
一周后,阿尔希普已经带着邮包进了城。
进城后他向人打听:“这里的官府在哪儿?”有人给他指点一幢黄房子,门口有一个条纹岗亭。
他走进前厅,见到一位老爷,制服上的纽扣亮闪闪的。
老爷吸着烟斗,正为什么事训斥看守人。
阿尔希普走到老爷跟前,战战兢兢地讲起了老柳树旁发生的事。
那长官接过邮包,解开细皮带,脸上白一阵又红一阵。
“我一会儿回来!”他说完就跑进办公室。
在那里他被许多人团团围住……十分钟后,长官把邮包交给阿尔希普,对他说:“你找错了地方,老伙计。
你该到下街去,那里会告诉你怎么办,这里是地方金库,亲爱的朋友!你该去找警察局。
”阿尔希普接过邮包,走了出来。
“怎么邮包变轻了!”他思忖,“比原来少了一半!”在下街,有人指给他另一幢黄房子,门口有两个岗亭。
阿尔希普走进去。
那里没有前厅,登上台阶就是办公室。
老人走到一张桌子跟前,向几名文书讲了邮包的来历。
那几个人夺了他手中的邮包,对着他大声嚷嚷。
他们派人去找长官,来了一个胖胖的大胡子。
他简单地问了几句,拿了邮包,进了另一个房间,把门插上了。
“钱在哪儿呢?”不一会儿,房间里传来说话声,“邮包是空的!去告诉那个老头子:他可以走了。
要不把他抓起来!带他会见伊凡·马尔科维奇!不,算了,还是让他走吧!”阿尔希普鞠了一躬,走了出来。
一天后,那些鲫鱼和河鲈又看到他那把灰白胡子了……深秋。
阿尔希普依旧坐在河边钓鱼……他的脸阴沉难看,就像那枯黄的柳树。
当看到那个赶车人出现在身旁时,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赶车人没有发现他,径直来到柳树前,把手伸进树洞。
一些湿漉漉、懒洋洋的蜜蜂爬了他一袖子。
摸了一阵以后,他吓白了脸。
过了一个钟头,他才到河边坐下,呆呆地望着水面。
“那东西在哪儿?”他问阿尔希普。
阿尔希普开头一声不吱,沉着脸躲开这个杀人凶手,但不久又可怜起他来了。
“我送交官府了!”他说,“不过,你这个蠢货别害怕……我告诉他们,那东西是我在柳树下拾到的……”赶车人跳起来,一声吼叫,朝阿尔希普扑去。
他把老汉打了一顿。
打他的老脸,把他摔在地上,用脚踹他。
打完之后,他却不离开老汉。
他在磨坊里留下来,跟阿尔希普一起生活了。
白天他睡觉,不言不语,到了夜里就在堤坝上走来走去。
春天到了,赶车人依旧不言不语,继续游荡。
一天夜里,老汉走去找他。
“够啦,你这蠢货,别再闲逛了!”他说,“你走吧!”“不行啊!”赶车人回答,“我倒是想走,可是腿痛,心也痛。
”阿尔希普扶起赶车人,把他带到城里。
他把他领到下街,走进那问他上交邮包的办公室。
赶车人跪倒在长官脚下,连连悔罪。
大胡子一脸惊讶。
“你把什么罪名往自己头上安,傻瓜!”他说,“你是喝醉了?还是要我把你关进拘留所?这些恶棍都疯了!只会把事情搞乱……凶手没有找到——好,这就完了!你还想干什么?滚出去!”当阿尔希普提到那只邮包时,大胡子哈哈大笑,那几个文书都露出吃惊的样子。
看来他们的记性不好……这样,赶车人在下街赎罪不成,只好又回到柳树旁……为了躲避良心的折磨,赶车人只好投水自尽,搅动了水面,水面上正漂着阿尔希普的浮标。
一八八三年四月九日(有删改)【注释】①五个戳子的信封:指寄现金的挂号信件。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对老柳树的描写突出了其屹立不倒的形象,之后细致具体的描写了树洞,事实上是为下文赶车人将邮包藏匿在树洞里埋下伏笔。
B.老人上交邮包,地方金库的官员却私自贪污其中一半的钱财,之后警察局也无意于查清案件,这些丑相展现出沙俄当时民不聊生的惨象。
C.老人的遭遇体现了当时小人物的无奈与悲凉,从发现邮包分量不对到最后无端的被收走,老人只能一声不吭,没有也不敢有丝毫的反抗。
D.小说善于运用讽刺手法揭露现实的荒谬之处:犯罪的马车夫选择自首,官员们却对他进行无情嘲弄,最终马车夫只能选择投水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