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虞美人李煜阅读答案

虞美人李煜阅读答案

虞美人李煜阅读答案【篇一:虞美人历年中考阅读鉴赏试题】文: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1.“问君能有许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

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的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答: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心中无形的愁苦比作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具体形象。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达了作者痛失家国的无限愁绪。

4.词的上阕一共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这是什么写法?答:词的上阕一共写了“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五个意象,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是“美”,它们是良辰美景,作者写这些是为了表明自己对人生的厌倦,这是以美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改”如何理解,这三句词蕴涵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朱颜改”三字,既可以理解为古国宫殿的颜色已经陈旧,也可以理解为旧时宫女的容貌已经衰老、憔悴,又可理解为原为故国君主的词人自己已经沦为“阶下囚”而憔悴不堪,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江山变色,这三句词抒发词人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深沉的亡国之痛。

6.结尾两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结尾两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深重、强烈和无穷无尽。

这种比喻性的写法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愁”写得具体可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7.理解性阅读。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诗句,将“离愁”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李煜《虞美人》)(2)“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诗词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4)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

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李煜《虞美人》)(5)找出本首词中运用对比手法的词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8.“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答:春花秋月——春花美,秋月亮,但丝毫也唤不回亡国之君欣赏的兴趣。

春花秋月是美景,面对美景更触发了诗人内心的悲苦和对自己当前处境的慨叹何时了——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之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请说说这个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答:含蓄地显示出郁结已久的愁绪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并且将要达到迸发奔放,纵横恣肆的程度。

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化10.“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中“不堪”一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对往事的愧悔;对亡国的痛心。

1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历来是词中名句,请加以赏析。

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12.“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

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13.选择题。

下面对李煜《虞美人》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a.“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亡国之君屈辱生活的延续,并引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慨叹。

b.在前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则指向人事之沧桑无常。

c.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不仅显示出愁思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思的汹涌翻腾,形象地传达出词人的故国之思和人生无常的悲伤和感慨。

d.结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篇二:有答案《虞美人》教学文稿——虚实结合】【学习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具体研读,能说出这首诗所寄寓的思想情感;2、能通过具体诗歌的赏析学会虚实结合手法的解题技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能结合诗句解读正确的思想情感;难点:能学会辨析虚实结合手法,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

阅读导航:(一)了解作者李煜,(937-978),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

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相见欢》等,皆成于此时。

此时期的词作大多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留恋。

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李煜文、词、书、画创作均丰。

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二)了解背景978年7月7日(七夕)他的生日,他与家人歌唱他的新词《虞美人》,触怒宋朝皇帝赵光义,下令将其毒死。

李煜死的很惨,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活动1】课前诊断 1、在通读全诗后,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是。

你认为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尝试着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请尝试着说说全诗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愁”?3、背诵全诗。

【活动2】知人论世明确背景 1、新课导入(歌曲)以徐小凤演唱的歌曲《虞美人》引入。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结合“阅读导航”明确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活动3】初读全词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点拨: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 找出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押韵规律: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2、请学生朗诵,其余学生点评:读出感情:①感情基调:低沉、凄凉②读准能体现词人内心痛苦的重点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3、教师范读。

4、齐读课文。

【活动4】披文入情品出诗味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点拨:(亡国之君,内心痛苦;以乐景写哀情) 2. 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点拨:(物质方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等等;精神层面上: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东风”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东风即春风,感叹时光流逝,宇宙的永恒不变) 4.只是朱颜改——“朱颜”的含义点拨:(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自己容颜,国家的容颜) 5.品味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理解此句的妙处。

点拨:(运用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化虚为实。

显示出愁思就像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其它以比喻写愁的诗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之形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之长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重量) 【活动5】拓展学习提升能力(一)全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作者的愁情的?请尝试着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点拨:比喻、设问、夸张、对比、虚实相生(二)认识虚实相生1、何为诗歌中的“实”与“虚”?“实” 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感受得到,是真实具体的描绘;“虚”:则是虚拟之景,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看不见摸不着。

2、详解“虚”与“实”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四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b、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d、联想的对方之景,由此及彼,即对面落笔。

有些诗作抒写诗人的相思离别之苦和羁旅惆怅之思,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通过描写想象中的对方来烘托自己的苦恨离情,品读这类诗作,常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作者不明写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月自己对妻儿子女的深切思念,而是通过对面设想妻子望月怀人,女儿稚趣无知来烘托自己对妻女的忧虑和牵挂,中秋怀人之中浸透了天下乱离的悲哀。

诗歌中的“实”:(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4)赏析这首诗(词)对比的艺术特色。

4、答题步骤(1)点手法(准确指出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2)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哪些诗句是实写,写了什么;哪些诗句是虚写,写了什么)(3)析效果(a.前后进行对比,突出主旨、情感 b.烘托渲染某种氛围,表达作者某种情感)(三)链接课本、题例引导:读柳永的《雨霖铃》,试分析诗歌中的虚实手法。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