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学院的工作室情况大连民族学院图书馆学生工作室大连民族学院图书馆学生工作室是以教学辅助及学生互动为主要目的,同时建设大连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生活数据库等内容的学生实践平台。
是图书馆互动式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展示的窗口。
大连民族学院金石滩校区图书馆学生工作室坚持以读者为中心,以文献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现代技术和科学管理为手段,对图书馆每周借阅、利用情况、进馆人次、电子阅览室使用率、期刊分类使用率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切实达到教学辅助目的。
在网络资源的运用上,金石滩校区图书馆学生工作室搭建了以文化活动、学生工作、图书荐购、图书馆黑板报等主要模块为主的整体网站,其中图书馆黑板报在推荐优秀图书、文章等方面办得有声有色,深受读者好评。
图书馆学生工作室还负责制作图书馆新生入学说明以及电子资源使用说明,包括电子杂志、纸质小册子两种形式,旨在引导读者更好地使用馆内资源,体验图书馆的现代化优良服务。
与此同时,图书馆学生工作室还进行图书馆每年工作大事记的制作,包括纸质和网上两种记录形式,并承担图书荐购工作,时刻收集学生对图书馆的建议以及意见,并集其有益意见努力改进。
同时着力进行大连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生活数据库的建立,打造一个民族文化洋溢的多姿的平台。
此外,图书馆学生工作室工作室还协助图书馆相关活动的举行,如电子资源讲座、图书荐购的说明等,其中已经成功协助图书馆举办了读秀数据库讲座,包括宣传、接待、照相、善后等工作,使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为此后大连民族学院金石滩校区图书馆相关活动的进行揭开了良好序幕。
大连民族学院创新教育基地(创新工作室)十年前,发展民族高等教育要走创新教育之路大连民族学院1993年开始招生办学,1997年经国家批准正式建校,1999年即成立了“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
这在当时全国大部分高校对学生自主创新教育还仅仅是设想时,学校便敏锐地意识到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更是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由主管校长亲自牵头挂帅的创新教育基地,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和教师,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探索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
成立之初的创新基地,不过是一间不大的教室,仅有15名感兴趣的学生。
师资不足,设备仪器少,又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管理也无从谈起,师生都有些茫然。
“走出去,把经取回来。
”负责基地管理的老师带领15名学生就近来到成立创新基地较早的大连理工大学。
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创新教育实践中心”,师生们眼界大开。
他们把理工大学创新中心下设的研究中心、创业中心、硬件中心、软件中心、网关、建模中心、多媒体中心等等机构、工作室,走了个遍,看了个全。
这一套完整的学生管理体制、工作管理条例、人员流动制度,以及充足的设备、雄厚的技术力量给师生们带来了震动,也憋了一股劲儿。
返校后,师生坐在一起,认认真真地召开了一次座谈会。
大家认为,通过此次参观,看到了明显的差距。
加之学校创新基地成立时间短,与大工所进行的硕士博士层面的创新工作自然无法相提并论,但理工大学取得的成绩,证明了创新实践教育的可行。
对于本科生也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憋着的劲提升为信心。
师生们都认为,怨天尤人、强调客观不算好汉,只要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新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创新中心全体师生热情高涨,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那一刻,大家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之后,师生们投入到工作中,定方向,订制度,组建学生科研团队,实战演练,强化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十年间,创新教育十年风雨路:痛并快乐着大连民族学院创新教育之路一走十年,他们就像逐日的夸父,跑掉了鞋子,跑散了筋骨,但心中拥抱太阳的梦想格外坚定。
各族学子在参赛征程中勇敢前行转眼两年过去了,参与基地草创时的同学有的已毕业,但他们留下了一种气韵,那就是基地的理念:启迪创新智慧、倡导创新精神、推动创新研发、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后来者坚持不辍,创新基地一步步在发展壮大。
2001年,基地组建了第一个参赛团队,目标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四大学科竞赛之一,始于1994年,由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共同主办的面向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群众性的学科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该项竞赛既有理论设计,又有实际制作,可以全面检验和促进参赛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
这项竞赛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类学科持续时间最长、竞赛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学科竞赛活动。
当时的大连民族学院毕竟是一所太年轻的“小兄弟”学校,从能力到经验,都无法与国家重点学校相提并论,这次的参赛没有拿到奖项似乎师生早有了心理准备。
老师和同学们没有气馁,“这次比赛让我们开了眼界,同时也展示了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勇气。
”“创新基地”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它的吸引力在增强,“创新基地” 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熟知。
许多学生来到这里,自由组成团队,把创新基地当成了钻研的乐园,发挥专长的用武之地。
除了上课时间,他们围在一起动脑思考,动手设计,一干就是一天。
在这里,同学们开始第一次接触科技创新,第一次动手参与创新设计;在这里,实践创新是使命,是自我要求,是前进动力;也正是在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少数民族学生,他们走到了国际、国家、省市各类设计、实践、创新的赛场。
“创新教育中心”引领创新教育一个只有10余年历史的新学校为什么会有这么浓厚的创新氛围?获得国际数学建模一等奖的孙峻峰自豪地说:“因为学校的创新教育中心为各族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平台,这里有先进的设施,开放的思维和全新的理念,是让我们放飞思想,超越自我的地方。
”2004年,为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经校党委研究,决定成立“创新教育中心”。
原教务处副处长白日霞走马上任,挑起了“创新教育中心”主任这个重担。
“上任之后压力很大,如何带领这些个性差异、文化差异很大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创新教育这条荆棘之路上冲出来,我心里也没太大的把握。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白日霞还是无限感慨,“对于当时来说,由于建校时间短,发展创新教育十分艰难,但学校这一步迈的很坚决,显示了校党委的远见。
”白日霞知道,接过了担子,就没有退路,只能往前走。
她提出了学校创新教育的目标:亮点与规模协调发展。
亮点:中心每年必须培养出10人以上的国际性可比人才(如获国际大奖、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等);在国家级最可比的大赛中得一等奖;规模:中心每年必须实现100人以上的全国性可比人才(如在国家级竞赛中夺魁等);必须实现500人以上的省级可比人才(省级获奖500人以上)学校专门为创新中心投资建设了1000平方米的工作室,进行创新教育试点。
建立了集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及课外综合教育为一体的创新型素质教育体系。
构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把大学英语、双语教学、创新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创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切入点,在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各方面全方位为学生提供服务。
学校还积极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注意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校领导更是率先垂范,党委书记黎树斌教授积极投身于创新教育研究,亲自主持完成了“构建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课题;原院长蔡明德教授也勇于承担重任,亲自主持完成了“普通高校本科渗透式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
在学校领导的影响下,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都纷纷投身于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来,整个校园呈现出创新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火热局面。
短短几年,学校创新教育佳音频传,有3000多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其中,2005年获国际数模一等奖;2006年获全国数模一等奖;2007年获机器人世界杯仿真3D足球赛一等奖;2008年获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大赛第二名等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创新教育的历练终于让各族学子们展翅高飞了。
于2008年先获微软“创新杯”全国第一名、全球第二名(巴黎总决赛)的计算机学院郭鹏同学说:“是大连民族学院培养了我,我的每一个成绩都得益于这里的老师、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科研创新的平台,我所取得的任何荣誉都属于大连民族学院!”白日霞介绍,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竞赛中去,才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和能力,创新教育中心也以此作为检验学校创新教育的效果。
学校创新教育中心老师更多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而非指导,真正使学生在科研中感受到学科间交叉和学科渗透的重要性,以此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将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由“知识接受型”提升为“知识输出型”。
八年“电子设计竞赛”之路,赢在执着学校创新教育中心给学生们提供了先进的设施和广阔的舞台,开放的思维和全新的理念,他们在这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主创新,并瞄准一切机会参与到省市、国家、国际等种类竞赛中去,和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学子同台竞技。
同时,比赛也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最直接的途径,比赛中遭遇的困难和挫折能够让每一个参与者在心智、技术等层面快速地成长,也将选手们快速学习、迅速地用理论解决困难的能力很好地激发出来。
2009年9月28日,对于发展了十年创新教育的大连民族学院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由2006级学生艾青楠、宋海波、金成宰三人组成的团队经过辽宁省赛区推荐、国家组织的理论考试和复测等环节,在近九千个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了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
从2001年首次参赛到今年夺魁,历经八年。
消息从竞赛组委会传来,大连民族学院的校园沸腾了,八年的比赛之路风雨兼程,如今,阳光在风雨之后露出了笑脸。
这次参赛的艾青楠、宋海波、金成宰三匹黑马都是从大二进入创新教育中心电子设计部,他们来自不同专业,却因为彼此配合默契,组成了Golden group团队。
他们组成团队以来,多次参加各类各级的比赛,但因种种原因没有拿到最高的奖项。
说起比赛历程,他们苦苦地笑了,“每次我们都默默地努力着,但是……”暂时的失败并没有磨灭勇士们对于巅峰的向往。
在今年9月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他们通过层层的理论考核和复测,进入了武汉大学的决赛现场。
在选择了唯一的一道控制类题目——《声音导引系统》后,他们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比赛当中。
整整三天三夜,为了得到一个好点子而绞尽脑汁,他们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吃饭在讨论方案,休息时思考下一步,只有在疲惫得坚持不住的时候才睡上一小会。
宋海波激动地对记者说:“最忘不了的就是队友们满眼血丝,还要振作精神奋斗。
我们真的在用心付出了,无论结果怎样都无怨无悔。
”然而优异成绩的背后不仅是同学们刻苦学习、坚忍不拔的付出,也饱含着老师们的点点心血。
几年来,许多老师牺牲了休息时间,义务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不计报酬,默默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