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学习方法——孔子的“四结合”读书法“千古读书方法之善,当首推孔子”(近代著名学者胡朴安语)。
孔子作为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其读书方法科学适用,自成体系,特别是“四个结合”读书法,更为人们所推崇。
下面就把这种读书法介绍给大家,供同学们参考。
一、学与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话极其概括地道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的境地,最终一无所获。
“学”离不开“思”,“思”必须有利于“学”,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在良好的阅读心理上,根据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阅历,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从而获得真知灼见。
可见,学与思是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二、学与问结合凡学必有问。
清代大学者刘开说得好:“君子之学必好问。
学与问,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知识浩如烟海,学习没有止境,要想真正学到知识,除了刻苦之外,还应该有孔子提倡的“切问”“每事问”的精神。
人非生而知之,学习书本一定会发现问题,产生疑问;社会的大课堂中更是问号叠出,不解重重。
这就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地向工具书、老师、同学及其他有专长的人请教,寻根追底,通过“问”搬掉块块“绊脚石”。
孔子在治学中是非常重视“问”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问”的身体力行者。
三、学与习结合孔子以其读书治学的切身感受,提出“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法,即,要经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以增加记忆、加深理解。
心理科学实验表明:学习、理解、掌握知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巩固所学知识、防止遗忘进而循序渐进的过程。
读书不仅先要学,而且还要反复温习,不断复习强化,这样才能利于后边的学习。
因为旧知与新知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学习就是要把旧知与新知联系起来,并很好地理解、巩固进而掌握乃至运用。
正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四、学与行结合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说,在履行“孝、悌、信、仁”等道德行为的同时,要学习文化典籍。
可见,孔子十分重视学与行的结合。
他认为“学”是为了“行”,而且“行”是首要的。
孔子还曾强调指出:要“讷于言而敏于行”。
他的话就字面意思看,是说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果敢,实际上是在强调学与行的结合——即儒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子思所说的“笃行之”,也就是要踏踏实实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接受实践检验的同时,使理论知识得到丰富、发展。
许艳梅篇二:毛泽东读书学习方法总结<毛泽东学习方法>: 毛泽东获得辉煌大成的最大奥秘就在于他实现了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三大层次的大变革,从而获得了真正的学业大成,即获得了事业大成、人生大成所需要的高本领、高素质。
1.为何学,它决定着学什么、怎么学,决定着整个学习活动。
毛泽东是为实现自己的大志而学,为获得实现大志所需要的真本领而学。
每个人都应超越文凭、超越分数这些浅层次的目标,真正树立为实现自己的高远志向,为自己未来的事业而学习的目的。
3、毛泽东在学什么上实现了多层面的变革。
(1)他根据自己的志向、需要来确定学习内容。
他不被学校规定的学什么所束缚,始终有自己的学习计划。
(2)他不满足于学校规定的学习深度,在他最需要学习的科目上苦下功夫钻深、钻透。
(3)他不仅重学知识,更重学能力、学素质,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办事能力。
(4)学什么应是动态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学内容相应不同。
毛泽东在后来的经济建设时期事业上的大失误,重要原因就是学什么上出了大问题。
4、毛泽东在怎么学上与众不同,对他帮助最大的学习方法如下:(1)思写法,通过勾划、眉批,大大促进思考,使理解更深刻、全面,记忆更准确、系统,并产生新的创见,新的思路。
这能把读、思、写三者合一,使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东西。
(2)讨论法,能够极好地训练思维,而训练思维正是学习的核心任务。
运用讨论法,最能调动思考的热情,使人处于最佳的思维态,大大开发思维潜能。
讨论法可以带来全方位的巨大效益。
(3)师友法,充分利用老师、学友的作用。
(4)调查法,毛泽东特别重视运用调查法进行学习,他之所以见解高于众人,能领导革命成功,他的根本法宝就是躬身调查。
(5)总结法。
只有对工作、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才能找到工作、实践的规律,才能获得成功。
他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
5、毛泽东学习总方略的根本变革有三个:(1)自主学习。
他对自学情有独钟,始终坚持自己独立的自学计划,把自学当作主课。
(2)创新学习。
他从不迷信任何人,特别重视独立思考,更强调要有创见。
6、毛泽东之所以获得了学业大成,正是因为他在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和学习总方略等各方面实现了超常的大变革。
正是这些大变革,造就了千古伟人毛泽东。
毛泽东读书笔记六式1.摘录式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听老师讲课就认真地写课堂笔记,称为讲堂录;在自修时也写读书笔记,称为读书录,包括抄录全篇文章和摘录精彩内容等。
这类笔记本共有好几网篮,可增大都散失了,现存的只有一本,其中一半是抄屈原的?离骚??九歌?,一半是讲堂录。
长期来毛泽东一直保持着写这种读书笔记的习惯。
他边抄边研究,把读书、抄录和探讨密切地结合起来。
例如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哲学家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摘录了3000字左右。
他特地写信给艾思奇说: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抄录了一些,送请一看,是否有抄错。
其中有一些疑点(不是基本的不同),请你再考虑一下2,符号式毛泽东读书常常用各种符号画在书上,以标明自己的褒贬见解。
他在读德国鲍尔生著、蔡元培译的?伦理学原理?时,逐字逐句用毛笔标上圈、点、单杠、双杠、叉等符号。
在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列宁选集??国家与革命?、?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等重要著作时,不少段落、章节都作了圈点、勾划等标记。
他很长时期一直在阅读的一套线装二十四史,850册每册都有他留点、勾划的标记。
这些符合同样是他读书的心得体会。
3.批注式毛泽东在读10万多字的?论理学原理?一书时,用工整的小楷写在页边、行间的批语就有12100多字。
他在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的两个版本时,写在书眉和空白处的批语达13000字,既有对原著的扼要概括,又有赞同的评语,更有联系中国革命实际对某些观点的引申、发挥,都是精辟之。
他读了?旧唐书?,在李义府传杨再恩传刘幽求传的页边写道:李义府笑里藏刀,杨再恩是佞人,刘幽求能伸不能屈。
真是言简意赅,鞭辟入显。
4.日记式1937年毛泽东反复精读了李达的会关系?社会学大纲?,很高兴,认为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他在读书日记的第一篇写道20年没有写过日记了,今天再来开始,为了督促自己研究一点学问。
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1月7日至昨天看完第一篇,唯物辩证法,从l-385页。
今天开始看第二篇,当作科学看的历史唯物论,387-416。
从此以后,他每日认真记了读书进度。
5.纠谬式毛泽东对书中的谬误,包括错误的观点或引用不当的材料等也用笔记形式改正。
例如?新唐书·徐有功传?说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毛泽东指出这种说法不恰当,认为历史上的志士仁人以身殉志,不亦伟乎!?南史·孔靖传?说十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毛泽东指出此说不对,十岁为盗,长大不一定为盗,可惜这种形而上学的推论,今天也还有之。
在?辨证唯物论教程?旁批中,他用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等指出了其中的不正确处。
毛泽东读书非常认真、仔细,即使对错误的字和标点,也决不放过,而是-一纠正。
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一书中把四分五裂错排为四分五烈,他就予以改正。
这些都说明他治学的严谨和攻读的刻苦。
6.评荐式毛泽东每读到具有现实意义的精彩篇章,总是热心向全党或党的领导干部介绍推荐,有时还写了书评。
例如;50年代,他读了?三国志?张鲁传郭嘉传,就向党内推荐。
为张鲁传写了400多字的书评,深刻地指出,同全世界一样,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阶段斗争史。
在推荐郭嘉传时,他希望领导干部读后得到启迪,讲话。
办事一定要多思多谋,不要草率武。
1965年,他读了?后汉书?中的黄琼传、李因传,觉得很值得一读,批了送刘、周、邓、彭一阅、送陈毅同志一阅。
有关同志都及时地认真阅读了。
这对全党的读书风气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书要反复读毛泽东提倡读书要三复四温。
三复四温的读书能读出品味、读出与众不同的心得。
在日常生活中,毛泽东对喜欢读的书,一遍又一遍地研读,一次又一次地加深理解。
每读一遍书,他习惯在封页上画上一个圈。
从中南海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画有四五个圈,这说明毛泽东对书读了四五遍。
有些书,页面上留有红、蓝、黑各色笔迹的圈画批注,这是毛泽东不同时期反复阅读留下的手迹。
毛泽东最喜欢读的是中国历史书,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这类书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多次读过,对一些篇目能背诵如流,但他对之长读不厌,晚年仍在反复阅读。
一些重要的马列著作、哲学和党史类以及文学类的著作,他更是反复研读。
如?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都读了十遍以上。
如?昭明文选?,他阅读批注过的版本,存留的就有三种。
此书他青年求学时代读过,20世纪50年代他又读,60年代再读,70年代仍又读了好几遍。
对?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毛泽东几乎是从小读到老。
对于这些古典小说,毛泽东同时把它们当作历史来读。
而对于?红楼梦?,毛泽东读得更篇三:读书方法小结读书方法小结204 鲁玉华一、阅读时间,得到保证1.每两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主要是利用早读进行必要的指导。
3.回家后学生自主阅读40分钟,并做好读书笔记。
基本上每周两次摘记。
二、为学生提供了阅读交流和展示的平台1.生生共读。
每天利用课余时间最少进行四十分钟的阅读,并进行读书心得交流。
2.师生共读。
从老师自身做起,以身作则,每天做到和同学们一起读书。
师生同读一本书,在班上讲故事相互交流。
3.教给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阅读方法:一是精读法,要求每分钟读200字以上,理解率在90%以上;二是略读法,要求每分钟读200~400字之间,理解率在80%左右;三是快读法,能一目十行法,要求每分钟读400字以上,理解率达到70%。
4.指导学生针对性的阅读。
(1)告诉学生读书要在心中有个自读提纲:比如①看见了题目你想到些什么?②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③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
(2)然后重点强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①圈点勾画。
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
②做批注。
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