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下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注]①任:推荐。
②手版:即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③仕:指做官。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亭亭净植.(竖立)B.有狱.久不决(案件)C.有囚法.不当死(法律)D.将弃官去.(离开)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敦颐独与之.辩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不知而.不愠C.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杀人以.媚人D.乃.委手版归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借“莲”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__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
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
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
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始予至,无室以止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
予尝圃于丛棘之右,夷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予因而翳之以桧⑤竹,莳⑥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⑦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⑧孔子之言。
(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有删节)[注]①蔡:周代古国。
②上国:京城;国都。
③止:居住。
④郁:阻滞。
⑤桧(ɡuì):一种柏树。
⑥莳(shì):栽种。
⑦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
⑧信:伸张。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惟吾德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弗能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予尝.圃于丛棘之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两文作者都引用了孔子的话,有何共同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从甲、乙两文来看,王守仁和刘禹锡具有哪些相同点?(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2018·齐齐哈尔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枝为墨。
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
观书有会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选自《拾遗记》,有删改)[注]①任末:人名。
②笈:书箱。
③庵:茅草小屋。
④荆:灌木名。
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分)(1)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负.笈不远险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若不学,则何以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下面句子中朗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不知/其旨也B.观书有会/意者C.然后/能自反也D.常/以净衣易之12.对以上两段选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甲文选自《礼记·学记》。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B.甲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
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C.甲文主要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D.甲文告诉我们教和学的关系,乙文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13.结合甲、乙两文中的内容,谈谈你在自主互助学习中的启示。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③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译,无不成诵。
偶入城市,街衢④铺店名号皆默识之。
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⑤,公皆读之。
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选自《啸亭杂录》)[注]①侍郎:古代官名。
②绂(fú):李绂,人名。
③赀(zī):同“资”,钱财。
④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
⑤《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少.时家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不立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结合选文,举例说明李绂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2018·绥化阅读文言文《亭林先生》,回答问题。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
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
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选自《清朝艺苑》)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1)必无所疑乃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与平生所闻不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只划一处)(1分)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