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二)“讯息系统分析” 主要目的就在于揭示媒介讯息系统的整体倾向性。
三、“培养”理论的外围——文化指标研 究
(三)“培养分析” 主要目的是考察大众传播的特定倾向所造成的社会 结果。 “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 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 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 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 中。
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一)“知沟”假说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 大快于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 间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影响因素:
一、“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 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 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 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 离。 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 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 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无形的“议事日 程表”,上面“记录”着我们对当前各项大 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以及对解决的优先顺 序的认识。 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 这种关于当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 通常来自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不仅是重要 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
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问题 和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
问题: 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 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网络新环境: 与其说传统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减弱或消失, 不如说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正在成为我们这 个时代媒介“议程设置”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随着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展开,“议程设置功能” 的理论和有关概念也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
确认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 知觉模式
“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
显著性模式
优先顺序模式
个人议题
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谈话议题
公共议题
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报纸
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 电视
热点化、强调、谈话议题 长期、框架、个人议题
对“属性议程设置” 概念的关注
大众传媒对某些特定属性进行凸显 和淡化处理,使对象事物的“主导 属性传达给受众,也会影响到受众 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判断和态度” 导向需求
从受众角度考察媒介议程设置效果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一、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
对于新闻框架的几点理解:
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 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符号体系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 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 新闻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和反馈新闻事件具有重要的影响
框架效果
二、关于新闻框架的实证研究
新闻框架的建构包含了两层含义 :
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电视的独特优势:
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
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
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
现代人很难把“电视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加以区别
电视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 电视剧
三、“培养”理论的外围——文化指标研 究
(一)“制度分析” 主要目的是分析大众传播的信息生产、传达和消费 过程中的各种制度性压力和制约因素,揭示大众传 播内容的特定倾向性形成的原因。
提供问题定义 提供道德评价 阐释事件原因 示意解决方案
三、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
受众框架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 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 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 为取向,并导引着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 受众框架也具有多样性,应用不同的框架来解读的 结果,便会出现对新闻信息的“同向解读”、“对 抗式解读”、“妥协式解读”等各种情况。
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 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 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故事讲解员 缓和社会矛盾与冲突的“熔炉”
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
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 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所带 来的社会后果。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 ——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现实的“镜 子式”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 新闻价值标准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选择和 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现 实世界及其意义的一种重构或者“建构”。
一、框架与媒介框架、新闻框架
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 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 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 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 VS基模 媒介框架即媒介机构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它适用 于多种类型的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研究。 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 义的建构过程的研究,则称为新闻框架。
“沉默的螺旋” 概念最早由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 于1974年提出。
三命题: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要点总结: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 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 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 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 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 见”——舆论的诞生。
第五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一、“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推出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芝麻 街》,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但实际结果是 扩大了贫富儿童之间的成绩差距。 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 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 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 播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第四节 大众传播与现实“建构”——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第五节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 “数字鸿沟” 第六节 “第三人效果”——对大众传播影响力的一种认知倾 向
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问题 和网络传播环境的挑战
意义: 1、揭示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摆脱效果研究“有 限论”; 2、重新直面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影响和限制报道内容取舍的三因素:时空因素、媒介办报宗 旨和价值倾向、社会文化规范。 资本主义社会的议程设置实质
3、对考察舆论导向过程有一定启发意义。
意义: 1.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 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2.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 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网络空间中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从众心理动因依旧 存在,从众现象依然普遍;尽管表现形式有所变化,但“沉 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际消失。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
研究的着眼点是效果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 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在构成作业”的机构
类似观点:拟态环境、环境监测功能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一)舆论观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 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 成为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 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 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防 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第二节 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 “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 →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性过程。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舆论是一种社会控 制的机制,是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 束力的“力量” 。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议程设置功能” 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家麦库 姆斯和肖于1972年提出。 二人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 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调查 研究显示:传媒的“议程设置”与受众的 “议程认知”之间有着高度的相关关系。 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 “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 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 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