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重点知识点必修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1.显微镜放大倍数是指,即和,而不是面积。
2.显微镜的使用步骤:置镜(装镜头)→→置片→调焦→观察。
3.高倍镜的转换:找到物像后,把要观察的物像移到,把低倍镜移走,换上高倍镜,只准用和把视野调整清晰,直到物像清楚为止。
(顺序:移装片→转动转换器→调反光镜或光圈→调细准焦螺旋)答案:1.直径倍数、长度、宽度2.对光3.视野中央、细准焦螺旋、反光镜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1.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2.实验原理:(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在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沉淀。
淀粉遇碘变蓝色,若检验有色组织或器官,如绿叶,则需酒精处理。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
(3)蛋白质与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3.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易于观察。
4.实验试剂:(1)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CuSO4溶液)、与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__ _____CuSO4溶液)的比较:①CuSO4溶液的浓度不同。
②原理不同。
斐林试剂的实质是新配制的溶液;双缩脲试剂实质是Cu2+,能和肽键在碱性条件下反应生成络合物。
③使用方法不同。
斐林试剂是先将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后再使用;双缩脲试剂是先加入溶液,再滴加溶液。
(2)脂肪鉴定中用体积分数为洗去浮色。
5.实验说明:(1)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到棕色到。
(2)花生种子切片要,这样才能透光,有利于显微镜的观察。
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切片的。
答案:2.脱色、橘黄色、红色、双缩脲试剂、肽键3.含糖高、颜色为浅色4.0.05g/ mL、0.01g/ mL、Cu(OH)2、混合、NaOH、CuSO4、50%的酒精溶液5.浅蓝色、砖红色、很薄、厚薄不均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实验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
用甲基绿、吡罗红的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的结合。
3.常用实验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
4.方法步骤:(1)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溶液;用消毒牙签在已经漱净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再将牙签上的碎屑涂抹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在酒精灯的火焰上。
(2)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装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小烧杯中,进行材料的;(3)30℃温水中保温5分钟后用冲洗载玻片10秒钟;再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4)用2滴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分钟;再吸去多余染色剂,盖上盖玻片。
(5)先用低倍镜找到染色、色泽的区域,再用高倍镜观察各部分的染色情况。
答案:1.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2.通透性、染色剂3.内表皮细胞4.0.9%的NaCl、烘干、水解、缓缓的蒸馏水、均匀、浅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1.实验步骤:(1)用试管吸取少量红细胞,滴一小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2)在高倍镜下观察,待观察清晰时,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同时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小心吸引,注意不要把细胞吸跑。
上述操作均在载物台上进行,并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
可以看到近水的部分红细胞发生变化;,细胞体积增大,很快细胞破裂,。
2.稀释及稀释的时候用生理盐水的原因:稀释后,可以减少血液中的血浆蛋白等杂物。
用生理盐水是为了保持,防止在稀释的时候就发生。
3.选择动物细胞进行实验的原因:动物细胞无。
4.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进行实验的原因: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可以得到较纯净的细胞膜。
5.细胞破裂后,用什么方法获得较纯的细胞膜:将涨破的细胞溶液,经过分离得到细胞膜。
6.如何获得植物细胞膜:先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将植物细胞壁水解得到;再将其放入清水中,水自由扩散进入,原生质体涨破;最后经过离心分离得到植物细胞膜。
答案:1.稀释液、蒸馏水、凹陷消失、内容物流出2.渗透压、细胞破裂3.细胞壁4.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膜)5.离心6.原生质体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下观察它的形态。
一般选择藓类叶做实验材料。
藓类属于低等植物,叶片是绿色的,不需加工即可进行观察。
或取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因为表皮细胞不含,下表皮叶肉细胞排列疏松,叶绿体便于观察。
2.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健那绿染液(将0.5g 健那绿溶解于50mL生理盐水中,加温到30-40℃,使其充分溶解)能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
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处于的线粒体的形态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可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制片,没有干扰。
3.观察叶绿体时可以看到叶绿体是可以的,能随的流动而流动,还会受到的影响。
4.临时装片中的材料要随时保持状态的原因:保证细胞器的正常形态并能悬浮在细胞质基质中,否则,细胞失水收缩,将影响叶绿体形态和分布的观察。
答案:1.高倍显微镜、单层细胞、叶绿体、大且数目少2.蓝绿色、生活状态、颜色3.运动、细胞质、光照强度4.有水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够通过吸水或失水。
2.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根据扩散作用原理,水分会由细胞液中渗出到外界溶液中,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由于细胞壁的较小,而原生质层的较大,从而使二者分开;反之,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则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分离后的质和壁又复原。
3.实验材料:紫色特别深的洋葱外表皮、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4.方法步骤:(1)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
(2)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大小,以及的位置。
(3)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
这样重复几次,洋葱表皮细胞就侵润在蔗糖溶液中。
(4)再用低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大小,以及原生质层位置变化。
(5)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这样重复几次,洋葱表皮细胞就侵润在清水中。
5.还用低倍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大小,以及原生质层位置变化。
6.相关问题探讨:(1)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吗?可以,其他细胞也可以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
选用外表皮细胞的原因是具有,便于观察。
(2)是不是只有在清水才可以使分离细胞发生复原?只要外界溶液浓度就可以使其复原。
若观察分离时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可以观察到质壁分离和自动复原,原因是细胞主动吸收了。
答案:1.半透膜、渗透作用2.伸缩性、大于、吸水4.低倍镜、原生质层、用吸水纸吸引6.活的成熟的植物、紫色大液泡、低于细胞液浓度、K+和NO3-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1.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本质酶是一种有机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相比较,其主要作用是高效性即在下能显著地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从而促进化学反应高效地进行。
2.加热能促进H2O2的分解为水和氧气,提高反应速率;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在常温下可以催化H2O2分解。
过氧化氢酶在不同的温度下催化效率不同。
FeCl3溶液中的Fe3+也对过氧化氢具有催化作用。
3.需要注意实验设计中的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方法。
(1)什么是自变量?本实验中哪些变量是自变量?自变量是的变量。
本实验中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都属于自变量。
(2)什么是因变量?因变量是指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
本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就是因变量。
(3)什么是无关变量?如何控制无关变量对本实验结果的影响?无关变量是指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本实验中试管的洁净程度、是否准确滴加FeCl3溶液和过氧化氢酶溶液等都是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要尽可能地排除对实验的影响。
答案:1.常温常压、活化能3.人为改变、无关变量影响酶活性的条件1.实验原理: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等条件的影响,适宜的温度和pH有利于酶发挥活性。
2.淀粉酶和过氧化氢酶容易获得,温度和pH在实验室条件下容易控制。
3.几个具体案例:(1)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说明:①本实验应该将底物和酶,然后才。
答案:分开保温、混合在一起(2)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
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还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
2.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
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3.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
4.将装置(甲)连通橡皮球,让空气间断而持续地依次通过3个锥形瓶,既保证O2的充分供应,又使进入A瓶的空气先经过NaOH 的锥形瓶,洗除空气中的CO2,保证第三个锥形瓶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所致。
5.B瓶应放置一段时间,待酵母菌将B瓶中的氧消耗完,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确保是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6.检测洒精的产生:各取2mL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2支干净的试管中。
向试管中分别滴加0.5mL溶有0.1g重铬酸钾的溶液(体积分数为95%-97%)并轻轻振荡,使它们混合均匀,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7.该实验是实验。
此类实验一般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相当于“相互对照实验”。
答案:1.兼性厌氧菌2.蓝变绿再变黄、时间长短3.酸性、灰绿色5.封口6.浓硫酸7.对比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1.实验目的:尝试用方法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和用法分离提取到的色素。
2.实验原理:(1)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易溶于中,所以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若没有无水乙醇,也可用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但要加入适量的,除去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