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二次作业(斯滕伯格)

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二次作业(斯滕伯格)

Page 12
参考文献
Sternberg,S.(1966).High-speed scanning in human memory.Science,153(3736):652-654. Sternberg,S.(1969).Memory-scanning:Mental processes revealed by reactiontime experiments.American Scientist,57:421-457. Robert J. Sternberg, Karin Sternberg.(2016) .认知心理学.(邵志芳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罗伯特· L.等著.(2008)认知心理学.(邵志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杨治良等编著.(2012) 记忆心理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罗伯特· L· 索尔索著.(1990)认知心理学.(黄希庭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哈里.T.赖斯. ﹠查尔斯.M.贾德.(2011)社会与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手 册.(张建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age 8
对唐德斯减数法的扩展
这个实验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实验法─相加因素法,并被视为减法反应 时方法的延伸,其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 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 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 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Page 4
单个试次流程图
Page 5
流程说明
实验向被试呈现诸如数字的一系列项目,每个呈现1.2秒。这些项目 会被记录到被试的短时记忆中。完整的系列组成一个记忆集合,当被 试确信自己已经记住了这些项目时,他便按键反应。随后呈现一个探 测数字,这个数字与被试记忆集合中的数字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被试的任务就是报告数字是否属于记忆集合。每次试验都包含一个不 同数字个数的记忆集合。实验者可以在1个到6个之间选择记忆集合的 大小,因为他们都处于被试的即时记忆范围之内。因此,如果列表由 数字“4、1、9、3”组成,后来在屏幕上闪现的测试数字是“9”, 则正确答案应该是有。如果测试数字为“7”,正确答案应该为 “无”。记忆时呈现过的数字被称为“肯定集合”;未出现过的则被 称为“否定集合”。
Page 9
实验的内部效度
内部效度的本质在于证明效应(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在水平或 强度上改变而产生的,而不是由于其他的单个或多个原因造成的。对 该命题效度的挑战是可能存在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 虽然多年来斯滕伯格的逻辑和数据顶住了批评,对实验的疑问仍不时 出现。一个疑问是,如果扫描是彻底的,那么不管它们在一个序列中 的位置如何,所有数字的反应时间都应相同。然而序列位置似乎影响 反应时间,较长的表显示了明显的序列位置效应。 在本研究中,因变量反应时的变化确实是由数字集合的大小所引起的, 但由于序列位置效应的出现,我们认为中介变量可能存在。但是调节 变量处于恒定状态。
Page 13
肖旭 应用心理学 1623010074
Page 10
外部健性、生态效度和相关性。 稳健性是指一个特定的研究结果可否在不同的情境、人群和历史条件 中得以重复。其他研究使用各种刺激材料(包括字母、单词、颜色、 面孔和语素),也观察到了类似结果。测验组的构成对实验组的影响 很小。对于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学生、嗜酒者以及吸食大麻的 被试都具有相似性。 生态效度是指研究结果是否具有典型性,能否代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 的事情。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研究无法模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景, 如找一只橙色的袜子。即如果我们找到了橙色的袜子就会停止搜索, 这明显不同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 相关性是指研究结果对于问题解决或提高生活质量是否具有潜在的帮 助作用和适用性。很明显在大部分情况下,该实验的生态效度是很低 的。
Page 11
构念效度
多数社会心理学研究者都认为,一个特定的研究使用的具体操作和测 量都只能部分的反映其所关注的理论构念,而无法做到十全十美。因 此,以理论检验为目标的研究具有如下循环的形式: 构念1——操作——构念2 第一个连线指从构念转化具体操作过程,第二个连线表示从实证结果 回到构念的过程,同时,这成为下轮研究的开始。 雷科弗认为从理论到数据主要有四个难点,即刺激效度、反应效度、 “刺激变量变异范围的未知性”和“测量变量范围的未知性”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应归属于构念1到操作这个连线,即从最初 的理论构念转化为可测试的假设和具体操作的过程。而从雷科弗提出 的四个难点考察,实验的刺激效度、反应效度和“刺激变量变异范围 的未知性”都做到了较为良好的处理。另外,实验对被试的“反应特性” 做到了很好的控制。 最后,最重要的疑问是认知加工为序列加工这个假设的合理性。虽然 斯滕伯格根据数据得出 RT = 397.2 + 38N这个回归方程,但这并不意 味着几个认知操作没有同时进行。
Page 7
结论
反应时反映了搜索记忆所需要的时间,也可能作为描述短时记忆结构 及其信息提取法则的基础。记忆集合越大所需的反应时间越长,另外, 反应时间随着集合中项目数增加而同比增加。记忆集合中每个新项目 需要的加工时间好似是确定的,而整个加工所需的时间就是各个加工 任务所耗时间的积累。 另外,在同一集合长度上,被试对各个项目的反应是几乎相同,无论 该项目是否属于已有的记忆集合。 其实验结果表明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是完全系列扫描。也就是说被试 在发现检验项目和记忆集合中的某一个项目一致后,继续把剩余的项 目和检验项目进行比较。为什么被试要做这种显然无用的检查呢? Sternberg认为,这是由于比较过程和决策过程不是独立进行的,比 较过程进行的很快,费时少,而决策过程则费时多。为提高工作效率, 与其每次比较之后即相应地进行一次判断,不如全部检查完毕后,做 一次性判断更为省时。
Page 6
研究结果的分析
Sternberg的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是随着识记集合中数字个数增加而 增加。此外,肯定反应与否定反应的平均反应时基本相同。他认为, 这是因为在信息的提取过程中做了系列扫描,而不是平行扫描。 他将其实验结果作了线性回归分析后得出了回归方程 RT = 397.2 + 38N。 为了进一步分析判断信息提取是完全系列扫描还是自动终止系列扫描, Sternberg还比较了肯定反应和否定反应的反应时函数的斜率,如果 是完全系列扫描,那么二者的斜率相同,反之,做出肯定反应的反应 时函数的斜率是做出否定反应的一半,而结果显示二者斜率相同,这 说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采用了完全系列扫描。
Page 2
可能的信息提取方式
是指被试在判断数字是 否出现时,将探测数字 同时与记忆中的所有项 目相比较。如果用这种 方法,则反应时将不会 因数字系列的长短而变 化。
是指被试在判断数字是 否出现过时,将探测数 字逐个与忆记中的项目 相比较,发现有与探测 数字相同的就中断扫描。 如果用这种方法扫描, 则长数字系列的反应时 就比短数字系列的要长, 同时,作出“否”反应 比作出“是”反应的反 应时长。
将探测数字逐个与记忆 中的所有项目都进行比 较,不论记忆中有没有 探测数字。如果 用这种方法,扫描长数 字系列的反应时就比短 数字系列的要长,并且 作出“是”或“否” 的反应时是相等的。
Page 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内容:“探查法”(Probe method)研究短时记忆的提取方式 实验假设: 被试在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时用完全系列扫描的方式对 信息加工,即将探测数字逐个与记忆中的所有项目都进行比较,不论 记忆中有没有探测数字。因此扫描长数字系列的反应时就比短数字系 列的要长,并且作出“是”或“否”的反应时是相等的。 实验设计:实验为6×2的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 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如下:自变量一为数字集合的长度(从1到6); 自变量二为探测数字是否在数字集合中 因变量:判断探测数字是否在记忆集合中所用的时间
斯滕伯格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背景
所谓信息提取,指把储存在假定的记忆系统中的特定信息取出来以便 使用,即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能 够再认,都是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最早研究短时记忆信息提取问题的是S.Sternberg(1966),其实验 采用了“探查法”(Probe method)为主要手段。在实验之前,他 预测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可能的方式如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