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进行两个平均数差异的检验时,需要考察哪些因素?答: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就是对两个样本平均数之间差异的检验。
进行两个平均数差异检验时,需要考虑的条件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要考虑总体分布和总体方差,需要注意两个总体方差是否一致;(2)两个样本是否相关以及两个样本容量是否相同等一系列条件;⑶不同条件下选用不同的公式,不能用错,这是在实际应用中特别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2. 在词频效应的实验中有哪些潜在的自变量,你认为应该怎样控制?答:自变量是指由研究者选定,并进行操作、变化的,能产生所欲研究的心理现象的因素或因素的组合。
因变量是指由自变量所引起的被测者某些心理现象或行为的变化。
实验中除自变量和因变量之外的其余变量称为额外变量,在额外变量中可能会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因素被称为潜在的自变量。
在词频效应的实验中,词频为自变量,反应时间为因变量。
而被试间的差异、词频的定性、材料的选择、实验任务、研究设计、实验环境和数据处理方法等都会是潜在的自变量。
对于这些潜在的自变量,应以以下方法加以控制:(1)控制被试间差异,应用随机的方式抽取大量水平相近的被试。
在词频效应的实验中,可以随机抽取一百二十名大学生作为被试。
(2)用一个确定的标准来定性词频,如以字或词在报纸、书刊、教材等语言材料中使用次数统计而得出。
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验引起的词频不确定性,可以用大被试量来加以控制。
(3)材料的选择方面,若以拼音文字为实验材料,拼读规则的运用会使词频效应被低估。
所以应选择非拼音类文字,如汉字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由于汉字有不同的结构类型,实验可将此作为一个自变量加以操纵。
(4)词频效应的实验中,因变量为反应时间,有很多不同的任务类型如命名、判断、再认、补笔等可以用来进行实验。
在此实验中,由于不能确定词频效应究竟发生在字词识别的哪个或哪些阶段,其作用各有多大,所以选择三种不同的任务类型:词汇判断、命名和词汇命名,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5)在词频效应的实验中,为了达到上述(1)、(2)和(3)的控制效果,应把词频和字类型作为组内设计。
但为控制不同类型任务间的相互干扰,任务类型应作为组间设计。
(6)实验环境应尽量保持恒定。
(7)运用计算机呈现刺激并记时。
用不同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计算后,再得出结论。
以上是对在词频效应的实验中可能会存在的一些潜在自变量的控制方法。
名词解释1. 个案研究:是对单个被试或单一组进行的深入描述和分析。
个案研究的材料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包括自然观察、访谈、心理测验和档案记录等。
个案研究是心理学历史最长的研究形式之一,学派时期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就是对一些临床个案观察和分析的成果。
一般来说,个案研究是对于单一案例或有限数目的事例所进行的全面、深入和详尽的考察和研究。
个案研究还比较重视研究结果对于样本所属总体的普遍意义。
个案研究是一种自然观察,它既可以作定性的考察,又可以进行定量的分析。
个案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运用观察法,目前最多采用的是参与观察法,即由观察者或研究者直接参与所观察和研究的活动或事件。
2•间接观察:指借助于各种仪器或装置(如录音机、录象机、摄象机、照相设备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3. 实验者效应:我们通常把主试的期望等因素造成的实验偏差称为实验者效应。
实验者效应是指实验者本身的个性特、动机、情绪、或其它细微而无意的行为影响被试,使得把实验目的、结果的期望等也在无意中传递给被试,因而限制了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
人们早就注意了这种效应,建议运用标准化的指导语和实验程序,并采用“双盲”实验以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
4•横断研究:是研究某一个特定点上的几个不同的组(通常是具有不同的年龄)之间的比较。
5. 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6. 随机组设计:最常用和简单的消除组间设计各组被试差异的办法是随机分配被试。
假设每个被试被分配到某一组的概率是相同的。
7. 纵向研究:是对一组(“群组”,如果这个组比较大的话)被试进行一个较长时期的跟踪研究,如果对这个群体设计一些“特殊的条件”,那么就可以同一个控制组来进行比较。
&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心理测量项目或问题,向研究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
它主要采用量表方式,进行定量化的测定,也可以运用提问方式让受试者自由地作出书面回答。
9. 准实验设计:是一种未能完全符合控制额外因素作用的实验设计。
10. 低限效应(地板效应、门槛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困难,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差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时,我们就说出现了低限效应。
11. 访谈法:使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搜集研究对象某些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交谈来收集有关对方心理特征与行为数据资料的研究方法。
它是心理学研究中运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之一,特别是在心理学应用研究中,我们常常用访谈法了解人们的态度、看法、感受和意见,从而对他们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活动进行研究。
12. 条件反射法:是利用婴儿能够学会将某种反应与某特定刺激联系起来的这个事实而发展建立起来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常用来研究知觉的恒常性。
13. 偏爱法:该方法主要运用于视觉通道,又被称为视觉偏爱。
它通常是在被试面前同时呈现两个或多个物体或图该方法用于分析被试的注意、对物体及其形状、颜色的区分、以及视敏度的发展。
14. 去习惯化:给被试反复呈现同一刺激,若干次后,被试就会不再注意该刺激,或者其注视时间明显变短,乃至消失,这种现象叫做习惯化;如果这时再用一个新刺激呈现给被试,则其注视时间又会立即回到最初水平,重新引起被试的注意,此过程叫去习惯化。
15情景诱导法:在标准化的实验情景下,诱导出所要研究的行为,然后加以观察和记录,多用于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
16.平均误差法----平均误差法又叫调整法,它的特点是让被试调节比较刺激,使之与标准刺激相等或匹配,并以匹配的差误来计算感觉阈限。
这种方法由于被试能自己主动调整比较刺激,容易引起兴趣,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其它心理物理法常常造成的单调感。
可是,调整动作本身有可能干扰被试的判断,应在实验中加以注意。
二、简答题:1 •什么是自变量?种类有哪些?一|答: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主试选择自变量的目的是用自变量来改变行为。
【自变量的种类一般可分为四种:(1)刺激特点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
(3)被试特点自变量。
(4)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
】2. 组内设计的优点、缺点及克服方法?答:组内设计就是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
优点:(1)需要的被试较少。
(2)组内设计方便、有效。
(3)比组间设计更敏感。
(4)用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最为理想。
(5)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6)相同的自变量在组内设计和组间设计中造成的因变量的效果是不同的。
缺点:(1)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将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即实验顺序造成了麻烦。
如顺序效应。
(2)此方法不能用来研究某些被试特点自变量之间的差异。
如性别和年龄。
(3)如果实验中每一种实验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期,则不宜使用组内设计。
(4)当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代表一种连续事件的延续结果时,不宜使用组内设计。
克服方法:(1)完全的组内设计:即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这种方法虽好,但不易实行。
(2)不完全的组内设计:这种方法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
3. 实验方法与非实验方法的比较?答:实验方法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其特点与优点为:(1)实验者总是带着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
(2)实验者设置的实验条件为他的观察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他可以在做好去测量和记录的充分准备时开始实验。
(3)实验者设定了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就可以重复实验,对他的结果做独立的检验。
(4)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只改变某一条件,看实验结果是否就是这个条件引起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受到许多限制,使实验无法进行,于是只得求助于非实验的研究方法。
非实验方法有两个特点:(1)不能操纵自变量。
(2)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现实,做出妥协。
4. 单被试设计的优、缺点?答:单被试设计是指在研究中只有一名被试,着重于对单个被试行为变化的测量;有时这种方法也被扩展为对单一组的测量。
优点:(1)采用一个或数目极少的被试便可进行科学研究,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无需采用统计方法处理分析数据,仅用图示法便可表明研究结果。
(3)内部效度较高。
缺点:(1)结果的概括有局限性。
(2)费时。
(3)虽然可以决定自变量对因变量是否具有作用,但无法确定作用的大小。
(4)图示法虽然方便,但因制图的方法不同而有差异。
(5)在每次实验时只能研究一个自变量或一种自变量的水平,无法研究多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交互作用。
(6)重复测量过程中被试会产生疲劳或练习等影响。
5. 确保代表性样本的主要方法?答:(1)分层取样(2)配额取样(3)成团取样(4)雪球式取样(5)关键案例(6)自选样本(7)方便样本|6. 操作定义及重要作用?答:操作定义是对研究变量作出明确定义的一种方式,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其重要作用在于有利于:(1)提高研究的客观性。
(2 )研究假设的检验。
(3)提高研究的统一规范性。
(4)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5)研究的评价、结果的检验和重复。
7.简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伦理性原则?答:(1)避免伤害:在研究过程中不能对被试的身心造成伤害。
(2)告知冋意:包括儿童在内的所有被试都有权力要求的适合于他们理解水平的语言。
(3)隐私权(4)知情权(5)有益处理&偏爱法的优、缺点是什么?答:优点:对反应的要求低,可以广泛运用•缺点:(1)无法知道被试根据什么作出分辨或者选择。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使刺激只在某一个关键方面存在区别,或者不仅记录婴儿注视哪一个刺激物,而是注意被试。
(2)对反方面结果无法作出解释。
9.如何对研究报告进行评价?答:(1 )有比较严格的格式要求。
一个完整的研究报告包括以下几部分:标题,作者姓名和单位,摘要,关键词,前言,试验材料和方法,试验结果,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
(2)所反映的内容是该领域研究的新成果(3)具有真实性、客观性10.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答:(1)研究思路的生态化(2)研究内容的生命全程观(3)研究方式的跨学科、跨文化特点(4)研究方法的综合化(5)研究手段的现代化(6)研究结果的数学化三、图表题1. 设想一个运动适应性训练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