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的读后感
我把这两本书通读了一遍。
其中感触还是很多的,现在在这里做个小结。
我先看的书是《国际贸易学》,在我没看之前,我的认知就是,《国际贸易学》应该是包括《国际金融学》等其他学科的。
因为有“贸易”两个字。
贸易肯定包涵金融、服务、商品……看了两本书之后,才知道现在这两门学科已经趋于独立了。
贸易的核心是交换,交换包括两个环节:交货和付款。
在付款环节就会设计资金流动的问题。
国际贸易也一样。
国际贸易作为国际经济交往最古老和最传统的方式。
在不同的时代,其内涵也有不一样的意义。
当具备两个必然条件时,最初的国际贸易,即地区间贸易产生了。
古代国际贸易慢慢发展,地中海、丝绸之路、海上贸易。
地理大发现后,国际贸易由亚欧大陆之间发展到各洲,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而古典贸易理论也在这时产生了。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这部著作中,提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国际分工和绝对优势理论,开创了对国际贸易进行经济分析的先河,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不过绝对优势理论也有较大局限性。
它不能说明当一个国家所有贸易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时,其贸易是什么的问题。
所以,这还只停留在国际贸易实践的某个特例中。
大卫??﹏李嘉图用
比较优势原理,回答了绝对优势理论回答不来的问题,更好地解释了贸易原因和贸易所得。
但是比较优势理论也有缺陷。
到了20世纪30年代,约翰??﹏穆勒承前启后,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
马歇尔第一次把数学方法引入国际贸易的理论分析,并对相互需求原理作了进一步的均衡分析。
这一部分古典贸易理论分析是后续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基础。
要素禀赋理论在承认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现实基础之上,另辟蹊径,用各国的生产要素自然禀赋取代各国在商品生产与贸易中的劳动投入,成为了现代国际贸易学的主流及以后诸多学派的重要理论渊源。
里昂惕夫对要素理论进行统计验证的结果产生了里昂惕夫之谜。
而围绕里昂惕夫之谜所进行的研究和解释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国际贸易理论的蓬勃发展。
出现了“要素非同质论”、“人力资本论”等一系列理论。
之后书上又接着讲了保护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如果说前面所讲的时期,国际金融学还只是依附于国际贸易学,那么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金融问题凸显出现了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并列的国际经济学。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同时,国际金融性资本的流动规模迅速扩大,从而使国际金融问题的研究越来越脱离国际贸易而趋于独立。
我看的这本书从国际金融学的基础讲起,分讲了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汇率决定理论、国际
资本流动五个章节。
让我对国际金融有了初步的了解。
书上第二大部分是讲市场篇。
包括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机构、离岸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和外汇风险管理。
这里面很多知识和我已经学过的《货币银行学》、《世界经济概论》有关联。
比如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货币市场和货币银行学里所讲的内容大致相同,只不过国际金融学讲的是国际间,更有针对性。
与货币银行学不同的是,国际金融学多了外汇市场和国际黄金市场。
国际金融机构也是早在世界经济概论里讲过。
如国际金融机构是政府间的金融组织,通常采用股份制的组织形式,多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具体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都系统学习过。
第三大部分政策篇应该和《国际贸易学》中的国际贸易政策分析部分一起学习。
我在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就把《国际贸易学》也翻开,两本对照着读。
国际贸易要以货币作为结算手段,所以,除了物流还伴有资金或货币流。
每个国家选择相应的国际贸易政策也要选择相应的国际金融政策。
不同的政策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比如我国,其他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已经成为了我国出口的最大威胁。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相应的政策来抵制。
积极拓展新贸易伙伴或区域,对新贸易伙伴或地区实行出口补贴,带来更多的价格效应、贸易效应、财政收入效应。
对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国家和地区,适当调节关税施压。
在读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微观经济学》、《经济法》、《会计学》以及上面提到的两门学科。
上网一查,还有《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在内。
虽说我还有很多没有完全明白的地方,但这次的阅读为我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也使我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明天就选课了,宏观经济学我一定抢老师的课,希望能继续跟着老师一起去研究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