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标点符号专题训练引号
18.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 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 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 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 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5、表突出强调。例句: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 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课堂练习——判断题
判断下列句中引号的用法是否正确。
1.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 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给人笑话,俗话说: ‘礼多人不怪嘛’。”(94年全国高考卷)
使用引号,首先必须搞清加引的范围,既不能 多引,也不能少引。1句犯了多引的错误,“俗 话”的内容仅为“礼多人不怪”,不含“嘛”, “嘛”是整处引文的语气词,所以“嘛”字应 从单引号中单列出来。另外,“俗话说”的后 面冒号应去掉。
名,不加引号或间隔号也不会妨碍理解,也可以不用 引号或间隔号。如: 五一劳动节、五四运动、六一儿 童节
3.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 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 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04年湖北高考卷)
3句引文作句子的成分,并非独立使用, 应将引文中的句号去掉。
4.“学习就怕‘认真’二字。”张老 师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很 有道理。”(04年天津高考卷)
(可改作:①常言说得好,“无酒不成宴”。酒的选 择非常关键,因为它最能调动人的激情。②常言说 得好:“无酒不成宴。”酒的选择非常关键,因为它 最能调动人的激情。)
特别注意
1.使用引号时,若引用的话独立而又完整,则引文末尾标点不能 改动,且放在后引号内。
例:杜甫有句诗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若引用的话不独立,只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时,不管引 用的话是否完整,后引号内都不能有点号(问号、叹号除外)。
基本用法
1. 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 示例: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 张的语句。 2. 表示需要着重论述或需要强调的内容。 示例: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 指文采。 3. 表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 成分,如别称、简称、反语等。 示例1:电视被称作“第九艺术”。示例2:人类 学上常把古人化石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示例3: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 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标点——引号
体验高考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 族艺术。20世纪以来,新的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不断对中国化领 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继承传统 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精神,( ),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 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 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然而,也正是这 千百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 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 语。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 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受,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 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 术法则。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者,应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 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出和强调该事件或节日本身时,也可连同事件和节日 一起标引。
示例1:“五四”以来的话剧,是我国戏剧中的新形式。 示例2: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 常见错误
1. 滥用引号。词语没有特殊含义,随便加上了引号。 如:樱花飘落时,就像漫天的“雪花”在飞舞。 (句中的引号应去掉)
2. 引号前后相关的标点处理错误。如:常言说得 好“无酒不成宴”,酒的选择非常关键,因为它最 能调动人的激情。
20.下列各句的引号和文中的“药引子”的引号 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无非是“利字头上一把刀”。 B.猪和羊生活在深山老林,恐怕吃猪和羊也会 成为“时尚”。 C.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 形。 D.科学家发现鲸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 线型”。
20.D D和文中“药引子”的引号是专 有名词、特定称谓,A是引用,B是反 语、讽刺,C表示强调。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 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答案】B 文中“长跪不起”并非实指,而是虚指,指一些画家对绘画准则的虔诚遵守, 这里的引号,有表述特殊含义的作用。A项,“之”的引号,有突出强调火把的形状的 作用。B项,“厚障壁”并非实指厚厚的墙壁,而是虚指父子之间存在厚厚的隔阂。引 号的作用是表述特定含义。C项,“形神兼备,充满生机”,引号是引用话语的作用。 D项“文明”,引号是表示讽刺或嘲笑的作用。分析可知,B项引号的作用符合要求。 故选B。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零容忍”的引号, 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壑 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B.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 盔”。 C.可是一查黄河近两千年来的“表现",却叫 人大吃一惊。 D.好心对待你,你却要杀我!真是“恩将仇 报”。
“零容忍”加上引号,就是突出和强调这个词 语。A项,表示引用;B项,表示特定称谓; C项表示特殊含义;D项表示强调。
4. 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示例:他问:“老师,‘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 5. 独立成段的引文如果只有一段,段首和段尾都用引 号;不止一段时,每段开头仅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 段末尾用后引号。
示例1: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谈幸福:“幸福是知道 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幸福是知道自己擅 长什么和不擅长什么。……“幸福是在正确的时间做出 了正确的选择。……” 6. 在书写带月、日的事件、节日或其他特定意义的短 语(含简称)时,通常只标引其中的月和日;需要突
引号的作用:
1、表示引用。例句:约瑟说:“爷爷一定有办法。”
2、表示特定称谓。例句: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 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来的幼龟,原来是 龟群的“侦察兵”。
4、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例句:他们(指友邦人士) 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 明”的面具。
5、表突出强调。例句: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 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例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 一项是( )
例: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 “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A.所以,这里的“满”字代表雨水多的意思。
B.传说称,小满为蚕神生日,在江浙一带还有 一个“祈蚕节”。
C.因此把蚕视作“天物”,格外珍视。
D.“小满”的劳作,意味着人们离丰收又近了 一步。
例:杜甫有句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我最 喜欢的。
在老张“同志们,走吧!”的招呼声中,我们冒雨出发了。
判断: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 地有大美而无言。”天地之美,在风景名胜,也在“溪头荠菜 花。”
分析:前一个引用独立成句,所以句号放在引号里面, 使用正确;后一个引用作“在”的宾语,作为作者自 己话的一部分,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的外面。
4句引文分前后两个部分叙述, “某某说”相当一个插入语,其后 打逗号。
课堂练习——选择题
文明不仅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度,更是我们丈 量自身行为规范的尺度。如果说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的 “根”和“魂”,那么法治和规则就是它的“骨架”, 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文明素质的高下,与名声无 关、与身份无关、与是否来自所谓高素质的发达国家也 无关,而取决于规矩是否严格、制度落实是否到位。同 一个人,在绿皮火车里会吞云吐雾,但上了高铁就能全 程忍住烟瘾;以前喝醉了也敢开车,醉驾入刑后,“开 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已蔚然成风;曾经久推不动的 垃圾分类,经立法强制执行后正逐渐变为新的风尚。可 见“管”可以出素质,“管”可以保文明。只要对违法 行为坚持“零容忍”,就能不断筑牢社会的底线思维与 文明习惯,让法治成为一种社会信仰,更成为一种生活 刚需。
引号的作用:
1、表示引用。例句:约瑟说:“爷爷一定有办法。”
2、表示特定称谓。例句: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 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3、表示特殊含义。例句: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 龟群的“侦察兵”。
4、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例句:他们(指友邦人士) 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 明”的面具。
C 特定称谓 A 强调 B 强调特殊节日 D强调特殊节气
在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年代,野生动物的确是人类主要的食物 来源,不少的动物也在漫长的驯化过程中成为家畜。但自从进入农耕 文明,尤其是现代,大部分人已经不吃野味,更不会千方百计花大钱 去买野味。支持吃野味的人中,卖家的心态很容易揣度,无非是“利 字头上一把刀”,但买家为什么就是视生命于尘芥, “吃”心不改 呢?说好吃肯定是牵强的。我们的先祖把能够驯化的物种进行筛选、 培育,势必是依照口味进行的选择和淘汰,没道理把难吃的养起来、 好吃的放生。至于营养价值,更是没有数据支撑,尤其是野生动物身 上有多种寄生虫,长期吃下去,就算吃不出大病,用它养生肯定是无 稽之谈。但为什么要吃呢?基本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缺,二是玄。 吃野味,某种程度上就在于它稀缺。如果穿山甲、猕猴窜得满街都是, 在很多小区泛滥成灾,要靠爱心人士救助“流浪穿山甲”、“流浪猕 猴”,猪和羊生活在深山老林,恐怕吃猪和羊也会成为“时尚”。另 一种原因就更显得荒谬,纯粹是因为“玄”。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程 度上过于强调看重“天然”,在传播的过程中甚至异化为一种“玄 学”。典型代表就是“药引子”。“童子尿”都是最简单易得的,难 度大者如《杨家将》中六郎昏迷,大师开出的药引子居然是太后鬓角 的三根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