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课堂实录导入1.播放视频资料《雷雨》结局片段。
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2.上世纪三十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在清华读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个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
这出悲剧是和一个人分不开的,它就是剧中的主角——周朴园。
3.出示周朴园有关图。
4.学生谈初读对周朴园的印象。
生1答:残酷、狡猾。
生2答:虚伪、阴险。
生3答:有文化、挺传统的,旧式知识分子。
生4答:感情不专一。
以此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进而提出几个问题:1.剧中让你看到希望的人物是谁?2.你认为剧中活得最累的人物是谁?3.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是谁?问题一出,学生像炸开了锅,议论起来。
这几个问题应该是他们潜意识中存在但没有明确思考的问题,所以都又回到了电影和剧本中,试图再清晰、直接地感受一下每个角色,并不时交流看法。
看到时机成熟,我就问:就第一个问题哪位同学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生1:我从周冲身上看到了希望。
师:为什么从周冲身上?生1:他身上有种正义感,不歧视四凤这样的人……反正他和他家的人不一样。
师:那能说说从他身上看到什么希望吗?生1:(沉默,思考)生2:周冲是个好人,但是他死了,我觉得还是鲁大海让我看到了希望。
生3:鲁大海头脑简单,动不动就动拳头,素质不高。
生2:你这是看表面现象。
鲁大海是工人代表,说明他在工人中的威信很高,有一定的能力,不然,大家不会推选他做代表。
生3:他被其他人骗了还不知道,没一点经验,特别是在周朴园面前像个小孩子……像个傻帽儿。
(学生笑)师:请大家举手表示一下你支持哪位同学!(大部分学生支持选鲁大海的同学)生4:老师,我认为周冲和鲁大海都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我觉得在周朴园家这个散发着霉气腐朽味道的大宅子里,周冲是一束阳光,一缕清风。
看电影时,周冲一出场,顿时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如果他不死,我想,他最终很有可能会冲破这个家庭。
生5:我觉得不可能。
性格决定命运,看他的将来,得看他的性格。
周冲性格中顺从父母的一面很多,鲁大海和周朴园争吵时,他就说了一句话“这是不公平的”就被周朴园赶了出去,一点都不敢反抗。
生4:请让我把我的观点说完。
我觉得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我认为周冲如果不死,是有冲破这个家庭的可能,起码从影片中的表现看是这样。
鲁大海也是,我不同意生3的观点,鲁大海毕竟还年轻,斗争经验是不足,但是他立场坚定,是非分明。
比如周冲到他家的时候,他就说:“你们家就你还明白点。
”所以我说,随着革命的发展,鲁大海会成熟起来的,所以,我认为鲁大海更能让我看到很大的希望。
谢谢!(学生笑,掌声)师(笑):我同意生4同学的观点,我们既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同时还要看到一个人的性格和生活的环境。
鲁大海尽管表现得年轻一些,但是他爱憎分明,斗争立场很坚定,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早期革命者的影子。
而周冲也让我们寄予了很大希望,但由于性格和环境因素,他身上还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他在《雷雨》剧中,更像一道流星,带给我们的光明是短暂的。
那么,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活得最累的人是谁?(学生众说不一)生6:我认为是周朴园。
师:为什么?生6:他一方面要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地赚钱,同时还要应付方方面面的关系,还要忍受道德的谴责,老婆不爱,孩子不喜欢,这样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生7: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像周朴园这样的人贪财成性,良知早被金钱给吞吃了,还讲什么道德?师:你的观点呢?生7:我认为周萍活得最累。
他是心累,他处在父亲的高压之下,夹在两个女人中间,承受着道德的谴责,心中有沉重的负罪感,所以他说他是活厌的人。
我认为他的自杀不仅仅是因为他和四凤的兄妹关系,也是长期的精神压抑,使他失去了控制。
师:你同情他吗?生7:我不同情。
我觉得他是一个废物,死了应该是一种解脱。
师:他死了是解脱了,但是还有一个人解脱不了。
生7:繁漪。
师:你同情她吗?生7:我说不上同情她,不过对她比较感兴趣。
(众生笑)师(笑):为什么对她感兴趣?生7:说不清楚,她一出场就让人感觉很神秘,跟鬼一样。
(生笑)师:说“鬼”好像太恐怖了一些,繁漪是给人很阴郁的感觉,其实她心里压着一团火。
还有对她感兴趣的同学吗?(又有几个女生举起了手)生8:我对她感兴趣是因为她身上有很多谜团。
比如,她是哪里人?家庭背景怎么样?她为什么嫁给周朴园?为什么不离开周家?师:看来你的疑问确实不少,因为这些剧本中都没有交代,同学们可否就这些问题作一些猜测?生9:爱财。
(众生笑)生10:她父母爱财。
(众生笑)师:看繁漪的反抗性格是很强的,从她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她不像是一个出身一般家庭的人;所以爱财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呢?生11:被周朴园骗来的。
师:“骗”的可能性是有的,家庭的原因也不排除,反正是到了周家的阎王殿。
这些我们姑且不论,当她发现周朴园不爱她,她也不爱周朴园时,为何不离开周家呢?生4:周朴园有势力能控制她。
生12:为儿子着想。
生13:她放不下周萍。
师:这几方面的原因都有可能,通过以上的分析讨论,我们发现繁漪确实是一个有着很多谜团的人,难怪同学们对她感兴趣。
不过,刚才同学们谈的主要是对繁漪的印象,感觉还是停留在外在的层面上。
我们在看待一个文学形象的时候要把他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以繁漪来说,同学们不妨这么想想:她的理想是什么?她的痛苦是什么?她的幸福是什么?她在周家过得快乐吗?从这些角度去感受一下,你就把自己当成繁漪来个换位思考,走进繁漪的内心世界。
(短暂沉默后)生4:老师,我觉得繁漪的生活不只是不幸福的问题,她简直生活在一种生不如死、无奈的状态下,周朴园压制她;周萍先是喜欢她,后又不要她,这些都使她生活得非常痛苦,她其实是很可怜的。
师:说得很好,把握比较准确。
周萍对她就是“始乱终弃”。
生14:我觉得繁漪还不如鲁侍萍。
师:为什么?生14:她们两个都是被害者。
但是,鲁侍萍被赶走以后虽然也很辛苦,但她自食其力,还能过相对平静的生活;繁漪却被周朴园压制得一点自由都没有,又被周萍抛弃,她一直都像生活在坟墓里,找不到出口。
周萍给他垂下一根青藤,结果又断了,正如她自己所说,留她一个人慢慢“枯死、渴死”。
她过得很痛苦。
师:你用的青藤的比喻很好,只是周萍是根稻草不是青藤,是繁漪错把稻草当成青藤了。
“坟墓”不如用“枯井”好,用坟墓,青藤就垂不下来了。
(生14笑)生15: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繁漪比鲁侍萍强。
她在周家并不只是受苦,逆来顺受,她还有反抗。
我觉得他和周萍……私通,也不是,就是不正当的关系也是对周朴园的一种反抗、报复。
只是这种报复也害了周萍,在这两个人的关系中,我觉得繁漪负主要责任。
还有她跟踪周萍到四凤家从外边关死窗户,让大海发现他们两人的秘密,以及后来周萍、四凤逃走时,她叫出来周朴园,使得周朴园被迫揭开真相从而酿成《雷雨》的悲剧,这也是她的反抗,是对周萍以及周朴园的反抗。
生14:我觉得你的理解有点偏激。
电影中当周朴园说出真相,周萍痛苦得快要发疯的时候,繁漪也吓得目瞪口呆,而且给周萍解释,她实在不知道会是这样。
这说明她并不想报复周萍,她只是不想失去他。
师:你能注意到电影的这个细节非常好,我也认为你的分析更合理。
看来繁漪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复杂的角色。
同学们对她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正确看待、把握一个文学形象,要注意三个角度:作者对他的看法,一般读者对他的认识,你个人的认识。
作者的定位帮助读者把握文学形象的基本或说原初的性格,一般读者的认识往往大于作者的定位,而个人的认识则是个性化的解读,也就是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希望同学们课下对这些展开深入讨论。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讨论先进行到这里,我们看一下作者及观众对繁漪这个角色的看法:(利用幻灯片展示)作者看法:我会流着眼泪哀悼这个可怜的女人,我会原谅她。
虽然她做了所谓罪大恶极的事情——抛弃了神圣母亲的天职。
观众看法:繁漪,你是迅急的雷雨,打破了这个封建古老专制家庭的死寂;你是闪亮的刃首,刺破了漠漠长空的黑暗;你是耀亮苍穹的闪电,旋即消逝于天际,却早已照亮专制与罪恶合织的黑暗。
观众看法:雷雨中的繁漪——观《雷雨》有感(节选)作者:倚天揽月你天生丽质你充满对幸福的憧憬与渴望但可恨那不公的命运把你像鸟儿一样囚在笼中你挣扎,你反抗你多想在自由的天空里飞翔但你却永远挣不脱命运为你编织的那张网漫漫的长夜里你的青春伴着枯木把灯一盏一盏地点亮无声的泪一滴一滴挂满凄楚的脸庞你能做些什么呢只能用滴血的心去等待那份虚无缥缈的渴望师:请大家一齐朗诵这首诗。
教后感受:整个教学活动出现两次波澜:有情为何分离?有情为何聚而不容?在对这两个议题的讨论中,剧中人物的鲜明形象已完整地凸现在我们面前,作品的深刻主题也被准确地揭示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