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与哲学认识论主观题总结

生活与哲学认识论主观题总结

9、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

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

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

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

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

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

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10、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

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有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①该观点是错误。

忽略了文化体制改革条件性和具体性。

②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文化体制改革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制,文化产业改革同时也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

③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反对错误的理解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

11、近年来我国高铁发展迅速,但甬温线特大事故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专家指出我们追求先进需要过程,把过程放缓更适合中国实际。

请从求索真理的历程角度分析我国对高铁建设的认识过程。

(1)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由追求速度到安全,速度平衡反映了认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又说明认识是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前进。

(2)实践决定认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在研发运营的实践中提高对高铁的认识,这必然会推动我国高铁的发展。

12、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12分①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现象的认识由科学家讨论到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有关共识,这是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它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说明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全球气候变暖首先由科学家讨论,到上升为重大战略性问题,再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取得广泛共识,这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说明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将越来越重视,世界各国将加强协调配合,采取具体实践行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任答3点,每点4分,共12分)13、材料: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能力也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

“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因此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

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是对过去的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14、材料: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但以GDP增长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发展观所带来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转变的认识论道理。

(9分)答:①说明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从传统的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反映了人们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3分);②这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从传统的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重新审视,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3分);③说明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错误的发展观带来严重问题。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从传统的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转变,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3分)。

15、材料:反腐实践证明最有效的反腐措施就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反腐创新的重点要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树立新的理念思路,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世界各国既有的成功经验也值得中国在反腐道路上加以借鉴。

试分析材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12分)答:①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政府在密集出招,多措并举反腐。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基于我国反腐败形势政府密集反腐出招。

世界的反腐实践证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最有效的反腐败措施。

③正确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也值得中国借鉴。

④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创新反腐机制。

⑤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反腐败要树立新理念,探索新的方式方法。

(每点3分,第④点和第⑤点答到其中一点即可。

)16、材料一小戏小品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生动鲜活,能迅速便捷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群众的感情和愿望,贴近现实、贴近群众,是活跃城乡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内容。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群众性小戏小品创作演出十分活跃,涌现出一批精品佳作,生动表现了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材料二“群众的文化节日百姓的艺术盛会”。

为了充分展示近年来群众性小戏小品创作演出的丰硕成果,促进基层群众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演出,进一步丰富城乡基层尤其是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部、中国文联决定在北京举办“大地情深”——全国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展演活动。

此次展演活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城乡基层群众小戏小品创作演出成果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中展示,展演节目从创作到演出全部来源于基层,产生于群众。

让基层演员登上首都的大舞台,将普通人的生活通过艺术的形式反映到舞台上。

节目内容之丰富、参与人数之众多都属于近年来首次。

请你从认识论的角度谈谈怎样促进小戏小品的发展?参考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小戏小品的创作来源于群众的实践,反映了群众的生活。

小戏小品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的实践活动,要推动小戏小品的发展,就必须大力支持、发展形式多样的群众实践活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小戏小品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群众的实践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促进小戏小品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小戏小品能不能得到发展,需要在群众实践中不断检验,看小戏小品能不能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群众的感情和愿望,贴近现实、贴近群众。

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和发展小戏小品。

(4)实践是认识的目标和归宿。

小戏小品从群众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群众实践中去。

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小戏小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