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2014-10-01 09:46宣讲家核心提示:从2011年起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中国崩溃论”、“做空中国论”,但比较一下国家、银行、企业、居民这四个资产负债表,不难发现中国目前的状况是流量恶化,而存量依然处于可控区间内,所以不能简单判断中国要崩溃。
改革破局,在经济上,标志性的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自我改革的标志是财税体制改革,而不是简政放权。
第二,国企改革,我们要给市场以空间。
但要看到,“破”当头,最先对经济产生的是一个下行的冲击力。
目前,社会各界对于经济形势的关注度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因为以往几年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2014年一季度、二季度又凸显出来,稳增长的压力与以往相比发生了一系列质的变化,由这种形势引发了国家对年前所定的一些基本调子做出重大调整。
对于7.5%这个指标的理解,与早前的上下限的理解和区间管理的理解已经不一样了。
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它是党和国家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今年3月份以来召开了很多会议,出台了近70个新计划和审批项目。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些变化?以及下一步我们到底应当做一些什么样的调整?无疑是一个关注的焦点。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问题已经演化成一个世界问题。
从2011年开始,全世界开始渲染“中国崩溃论”,到2014年一季度“中国崩溃论”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因此,如何看待国家目前所做出的调整以及目前社会上思潮的变异,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所以,我与大家交流几个方面的话题:第一,从思潮的角度来看,到底中国经济处于一个什么状态,以及我们到底应当从什么角度来看待目前的各种思潮;第二,从短期的角度来看,到底我们目前的调整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于我们下一步的政策有何导向性作用;第三,决定中国经济走势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两个思潮中的中国经济对于中国经济,从2011年起在世界范围内就已经开始掀起一股悲观主义思潮。
这个悲观主义思潮里有几种理论:一是学术研究所提出来的总体的“中国崩溃论”;二是金融市场上在实际操作上和国际资本流动上提出的“做空中国论”,就是全面抛售中国的金融资产,全面压塌中国概念,引发整个社会层面对中国经济的认识发生变化。
(一)中国崩溃论在理论界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是,2011年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发表文章谈论下一个接替世界经济危机的到底是谁?他的观点很简单,即:任何一次世界经济危机都是由中心向外围进行扩张的,任何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从金融层面进行突破,但最后买单的都是实体经济。
按照这种思路,大家认为在这一轮世界经济危机传播过程中,核心标志是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美国结构性金融产品出现全面的危机,从而引发整个美国经济的危机。
2012年以后,随着欧债危机平息,下一个轮到谁?按前面的逻辑推论,新兴市场国家将会是接替欧债危机的下一个危机触发点,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以制造业和加工贸易为主体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上一轮繁荣的过程中,随着美国金融繁荣、欧洲金融繁荣、全球需求的上涨,直接导致新兴经济体的产能和投资全面上扬,同时企业债务率全面上扬。
所以,在这一轮危机里,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债务问题、产能过剩问题可能是以往无法比拟的,因为它是在全球化的程度上产生的。
因此,新兴经济体衰落可能会成为一种大概率事件。
话音未落,2013年随着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直接导致全世界资本重新向美国集聚,从而引发新兴市场经济体大动荡。
2013年我们热议的故事不再是2007年热议的新兴经济体“金砖五国”,而是“脆弱五兄弟”——印度、印尼、土耳其、南非、巴西,他们同时出现大量财政赤字、贸易赤字、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以及本币贬值。
2013年一年新兴经济体的货币贬值超过了23%,同时出现大规模的资本外逃。
很多人认为在2013年新兴经济体出现了类似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很多人发现,鲁比尼在2011年所做出的预测似乎应验了。
而当时他提出了一个观点:“2013年中国崩溃论”。
当然,2013年我们没有崩溃,只是在新兴经济体动荡中,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但这个故事在今年被大家拿出来重新热议,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只有7.4%,而去年四季度增速接近8%,全年增速为7.7%。
一季度大部分参数较去年和前年出现了阶梯式回落。
很多人认为,2014年中国经济的问题可能很严峻。
2014年1月鲁比尼在《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说,他在2011年的预测好像有点不准,但逻辑是正确的。
中国经济虽然还没有崩溃,但下一步的问题可能更严重。
现在的情况也导致很多人开始相信鲁比尼的话。
除了鲁比尼之外,最近加入到这个行列的还有几个学者,比如诺奖得主克鲁格曼。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克鲁格曼就把注意力转移到全球经济危机上。
他的观点和很多人不太一样。
他认为,这一次世界经济危机虽然好像是以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为导火索,以美国结构性金融产品作为传递机制,但其本质的基础变量是美国和整个世界的收入分配又重新回到了1929年之前的状况。
他测算,整个新世纪以来,美国的收入分配状况是10%的人口占有美国总体财富的40%多,这个状况与1929年的状况是完全一样的。
也就是说,美国已经告别了传统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而进入到哑铃式结构。
这种状况是导致危机的一个最重要根源。
因为收入分配不合理,要实现居者有其屋,就只能靠金融创新来进行。
但这个创新可能会导致一些系统性风险。
全世界出现风险蔓延的状况,他认为核心的传导不是由于金融本身的问题,还是因为全世界在过去20年里高速增长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同步的现象,那就是收入分配的两极化。
而在世界范围内,增长最快,同时收入分配两极化最严重的国家是中国。
他根据这些变量做出一种判断:中国将会面临比美国还要剧烈的调整。
这个理论分析,是从基本面来分析一些问题,也比较符合我国原来所盛行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状况,因此这个观点在学术界也比较风行。
另一个很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2013年诺奖得主席勒。
他很重要的一个成就是对于金融非理性繁荣(经济泡沫)的研究。
近几年,中国人频繁请席勒来中国帮助诊断经济,席勒指出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中国房地产所有的参数都超过世界上在处于危机状态的顶峰值,如房价收入比、房价租金比、空置率、总投资GDP比等参数都处于全世界的历史高位。
他从这些参数判断中国房地产的调整是必然的,并且调整的艰难程度和引起的负面影响可能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没法比的。
以上几种逻辑合力形成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中国崩溃论”,这种论断在近两年成了一种主流。
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这个主流的利益倾向,就是在金融体系里所演化出来的“做空中国论”。
(二)做空中国论“做空中国论”的标志性事件是2011年美洲银行甩卖中国建行的战略股份。
随后,一个是标普对中国47家上市公司“插红旗”,说这些公司的财务做假,让全世界都不要相信中国上市公司如何利好。
另一个是惠誉对中国主权债务进行评估,认为中国主权债务的问题很严峻,并下调评级。
由于中国在金融市场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同时因为债务发行方式,国外的人基本上不持有我国主权债务,所以我国主权债务评级下调产生的效应比较低。
从美洲银行甩卖中国建行股份之后,接二连三,美国大的投行机构、大的金融机构都在甩卖中国的股份。
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大量银行股份跌破净资产。
实际上,这与美国资本回收、回撤有密切关联。
在这里面他们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做空中国论”。
“做空中国论”有几个重要的支撑点。
第一个支撑点就是宏观上的判断,认为中国出现大拐点,未来问题严峻。
第二个支撑点是在2011年金融界提出的“四个10万亿压塌中国”。
当时所谈论的四个10万亿,分别是:房地产贷款10万亿、表外融资10万亿、地方投融资平台贷款10万亿、民间借贷10万亿。
因此,在金融市场,虽然很多人认为中国基本面不错,但是由于这“四个10万亿”的出现,未来资产恶化速度会非常快。
由于这种因素导致中国的金融市场在过去几年里,首先是IPO基本上停下来了,同时一些正常的资金运作出现很大问题。
2013年四季度和2014年1月时,美国财政部副部长与我们团队进行了几次交流,他提了一个问题是,你们认为美国大的金融公司撤出中国是不是一种战略性的失误?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为什么副财长问这个问题呢?我举一个简单的案例。
美洲银行甩卖中国建行股份,淡马锡来接盘。
而淡马锡持有的中国建行股份在紧接下来的两年里盈利了31亿多,收益非常丰厚。
美国人就犯嘀咕是不是自己的判断错误了?这个判断绝对是错了。
他们看到的是四个10万亿压塌中国,但我要讲的是看完中国的四张资产负债表,再来判断中国未来的大趋势。
哪四张资产负债表呢?第一张资产负债表是国家的。
到底国家有没有能力和空间来驾驭中国这样一艘航母?这种能力和空间取决于国家资产负债。
中国的国家资产到底有多少?我们这些年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梳理我国的资产和负债。
第一笔也是最大一笔的资产是非金融经营性国有资产。
据2013年年底财政部公布,非金融经营性国有资产是78.5万亿,这些企业的整体负债规模是45万亿,也就是说净资产达到30万亿。
第二笔是金融性经营资产。
截至5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159.62万亿元,总负债为148.47万亿元,净资产在11万亿左右。
第三笔资产是外汇储备。
3月底外汇储备达3.95万亿美元,如果按照4月份、5月份的FDI(外商直接投资)和外贸顺差来看,这个量目前已经突破了4万亿美元。
折合成人民币近25万亿。
第四笔是土地储备。
第五笔是财政收入。
2013年财政收入10.3万亿元。
2014年按照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如果增速达到8%的目标,估计可能达到11.5万亿的规模。
另外,我们还有其他的资产,比如矿产资源等。
我们的负债分几个部分。
其中国家的有:第一,国债,不到9万亿的规模;第二,外债,6000多亿美金,合14万亿人民币;第三,金融性的政策性债券。
比如国开行发行的政策性金融债券、进出口银行所发行的政策性金融债券等,有近4万亿的规模;第四,铁道债券,有3.2万亿元。
关于地方政府的债务,按照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债务共计17.89万亿,到目前接近20万亿的规模。
把这些债务进行加总后,这些年中国的资产负债表总体状况怎么样?第一,从存量来看,中国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远远没有到恶化的状况;第二,近五年债务的增长速度的确是大于资产的增长速度,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第三,由于净资产有30万亿的规模,使国家能够采取的控制依然是空间很大、手段多元。
因此,从国家资产负债表看,经过过去10多年的高速发展和积累,中国政府的资产状况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点,而不是最脆弱的时候。
如果把现在的国家资产负债表与2001年的进行比较的话,你会发现一个是在天上,一个是在地上。
第二张资产负债表是银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