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语文学科教学类课程体系及学科前沿介绍
语文学科教学类课程体系及学科前沿介绍
教育开办于中世纪之后。1684年,法国开办教师讲习所,培训初等 学校教师,这是欧洲开办师范学校之滥觞。后来,教师讲习所又附 设“练习学校”,成为教育实习的开端。在中国,1897年南洋公学 创办,设立师范院,首创新学师范。由于师范学校以培养教师为办 学目标,故设置以传授教育教学理论和训练教学能力为宗旨的教育 学科,教育学以及教授法和各科教授法乃得以开设。
第二,理论之源——《大教学论》。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和
实践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的教育理论的代表作《大教学论》是 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教育学著作。20世纪初,王国维将夸美纽斯 的教育学说引进我国。
第三,体系之源——裴斯泰洛齐。他在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和
要素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研究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法,在语言 教学法、数学教学法、地理教学法等方面,奠定了初等教育各科教 学法的基础,在教育发展史上堪称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 赢得了“各科教学法之父”的美誉。
陈述性知识: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
问题,也叫描述性知识,或记忆性知识。
知
识
程序性知识: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的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或步骤性知识。
(三)学科特点——技能性与社会性
语文学科的社会性为教学提供的新视角: 1、要启发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寻找把学习 与习得联系起来的悟性和兴趣; 2、要在语文教学中突出语言的运用; 3、要重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活动的联系与 配合; 4、语文教学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努力贴近现 实生活,不断引进社会生活的“活水”,更新 教学内容。
教学
目的
语文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 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教师教育区别于 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
他的教学目的,一是要教给学生有关中小 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理论,二是要训练学生从 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能力,三是要帮助 学生树立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决心和信心。
语文教学目的研究
语文教学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是语文教学为 什么教育为什么学的问题。他决定语文教学 的方向,是编选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过 程和选择语文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检测语 文教学效果的标尺。
研
基教学,常用文体教学等语文课文教学,以及语文研究性
究 对
学习等;研究怎么样的教和育,是进行语文教育教养研究, 包括语文学科德育研究、美育研究、自学能力研究等。
象
第四要研究由什么人来教,主要是语文教师教育研究,研
究的是有关语文教师素养以及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等语文教
师论方面的问题。
语文课程的特点
本体 属性
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等教学规律的科学,是语文学科的第三层
级。
5、语文教学法与老三论(信息论、控制论、
系统论)、新三论(协同论、耗散论、突变论)
语文教学论的研究宗旨: 它要研究语文教育(主要是汉语
文的母语教育)的全部过程和种种 现象,研究它的发生、发展与演变, 研究它的外部联系与内在关系,从 中探索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建构 由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学的科学体 系,以此指导我国语文教育的教学 与改革的实践,推动我国语文教育 的发展,有助于极大的提高中小学 乃至全民族的语文素养和人民精神。
小学语文名师:
窦桂梅、薛法根、李白坚、曹永鸣、熊生贵、王崧舟、武宏钧 陈金才、吴 琳、董耀红、刘云生、李卫东、潘文彬 、岳乃红、 张学伟、黄亢美、朱 瑛、张敬义、周学静、方利民、李建荣、 商德远、李伟忠、李祥辉、李怀源、马建明、郭学萍、何莹娟、 徐民慧、王建刚、张志欣、马延灯
中学语文名师:
于 漪、余映潮、唐建新、胡明道、程红兵、蒋念祖、张悦群、朱震国、 曹公奇、丁卫军、顾之川、张玉新、董一菲、李 震、程韶荣、李迪明、 程一凡、吴 泓、杨万欣、赵炳庭、胡涛海、钟湘麟、王大绩、魏本亚、 张宝童、严华银、张俊峰、魏书生、陈绍兰、张正耀、卞东华、赵克明、 黄厚江、陈一鸣、曹勇军、胡家曙、李前尚、张国生、赵福楼、王爱娣、 朱庆和、董旭午、李珍霞、张华清、王尔楷、陈成龙、魏建宽、黄荣华、 刘春文、王德庆、宋胜杰、陈树元、杨和平、葛维春、杨红霞、
(二)内容属性——文学性与知识性
1、文学教育的作用 (1)学习语言 (2)文学作品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 (3)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 (4)发展形象思维
2、语文知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语文基础知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2)中学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语文教学论的发展:哲学分化为文学、语 言学、文字学、文章学、美学和教育学、心 理学、生理学等;教育学同其他学科综合, 生成学科教育学,也称学科教学论。现在我 们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也就是平常所说 的语文学科,实际包容了文学、语言学、文 字学、文章学及美学等在内。语文学科同教 育学科的交叉,也就生成语文教育学,今天 就叫做语文教学论。
二、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关系
语文学科教学论在研究的对象与多种学科有着血缘关系,
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美学、哲学都是相关的
基础学科,它拥有广泛而深厚的科学基础,但他们都只统
摄于本学科研究对象之中,而不是简单的相加。
1、语文教学与哲学
2、语文教学法与教育学
3、语文教学法与心理学、生理学
4、语文教学法与语文学
动 态 系
智力 发展
础
语文学习态度
语言
语文学习动机
语文行为意志 积累 层
统 个性人格
语文学习习惯
图
动力层
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建构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 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上确立了“知识 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 目标的基本框架。
工具 性与 人文 性
内容 属性
文学 性与 内容 性
学科 特点
技能 性与 社会 性
工具性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内涵是:教学生热爱 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 语言文字,提高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使学 生能有效掌握这一工具,提高进行思维、交 际、从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人文性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在语文学习 中,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 和民族情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指引导学生 理解作者独特的语文感受与审美发现,培养学生独特的语 文感悟能力及审美创新能力;三是尊重和发展个性,陶冶 学生高雅的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从“知识和能力”这一角度,所关注的是在语文教 学中要培养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语文知识和语文 能力,事实上,这也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
从“过程和方法”的角度,所关注的是学习主体在 言语时间过程中语感和文化的积累、认知能力和学习 策略的发展,以奠定其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所关注的是学生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高尚的人格情操与审美情趣的发展, 并在这样的一种人文熏陶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目录
壹· 语文学科教学论的学科归属和学术发源 贰· 语文科学与其他学科相互关系 叁· 语文教学论的研究宗旨和教学目的 肆· 语文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伍· 语文课程的特点 陆· 语文学科教学类课程学习方法 柒· 语文学科教学的前沿问题
(一)语文学科教学论的学科归属
语文教学论
属于什么学
科,它是怎 样产生的?
工具性
人文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片面强调工具性或人文性,片面理解工具性或 人文性,都将给语文教育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 在认识工具性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时要防止和克 服片面化的倾向,强化人文精神教育;在倡导人 文性,弘扬人文精神之际,不能脱离科学精神, 要在自然——人——社会相统一的基础上,确立自 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内在相通的大科学 观,拓宽科学视野,使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更 富有广博的内容和实践意义。
“语文素养”是指通过学习与时间,“学 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 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详见“语文素养多重因素动态系统图” (下页)
语
说
操作层
文
听
读
素
写
养
多
语文感悟
实施层
重
语文知识
语文技能 思想水平
因
知识
素
视野
语文思维
道德品质 审美情趣 文化品位 基
文教学目的、语文教学过程、语文教学原则、语文教学方法
语
等语文教学基本理论方面的内容。
文
第二要研究教与学什么,主要研究包括语文课程标准与教
教
学大纲,语文教材体系,以及古代、近代、现代、当代语
学
文教材的发展变迁等语文教材论方面的问题。
论
第三要研究怎么样的教和学或者教和育。研究怎么样的教
的
和学,是进行语文教学操作研究,包括阅读教学等语文双
前沿问题
教学反思 有效作文教学 文本解读 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 预设与生成 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素养 多元评价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谢 谢
语文学科教学论的学科归属:教育学(学 科门类)→教育学(一级学科)→课程与教 学论(学科、专业或称二级学科)→语文教 学论(研究方向或称三级学科)
(二)语文学科教学论的学术发源
语文学科
教学论从 何发源而来?包括语文教学论在内的学科教学论的形成,大致
有三大来源:
第一,体制之源——师范教育。近代学校教育意义上的师范
百年语文教学目的的演变、 确立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 语文教学目标的构成。
语文教学 目的
语文教学目的结构示意图
品德培养 双基教学 智能开发
思想觉悟
道德情操
意志行为
字
基础知识
词
教学
句
篇 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