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当代中国烹饪的发展

近当代中国烹饪的发展


近当代中国烹饪的发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 解放了生产力,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厨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还由于国民经济复苏振兴,工农业产值成倍增长,奠定了餐饮 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饮食市场也空前活跃。
谢谢观看
近当代中国烹饪的发展
2. 仿膳菜肇始和仿古宴滥筋
所谓仿膳菜,是指仿制 的清宫菜,或称因时而变 的御膳菜,出现在20世纪 20年代。辛亥革命后,数 百名御厨被遣散出宫。为 了谋生,许多人重操旧业, 或在权贵之家谋生,或去 市场经营餐馆。
近当代中国烹饪的发展
2. 仿膳菜肇始和仿古宴滥筋
仿膳菜虽然直接来源于 清宫菜,又有别于清宫菜, 妙就妙在这“似与不似之 间”。似者,是它的气质、 文采、风韵、基本用料和 基本技法,仿膳菜一上桌, 就有一股皇家饮馔的华贵 气息扑面而来。
近当代中国烹饪的发展
1.1中华民国时期
02
04
06
01Biblioteka 0305近当代中国烹饪的发展
1. 引进新食料和西餐
20世纪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牟 取暴利。其中就有机械加工生产的新食料,如味精、果酱、 鱼露、蛇油、咖喱、芥末、可可、咖啡、啤酒、奶油、苏 打粉、香精、人工合成色素等。这些食料被引进后,逐步 在食品工业和餐饮业中得到应用,使一些食品风味有所变 化,质量有所提高,这在沿海大中城市更为明显。
5. 粤菜走红和星期美点问世
20世纪初的羊城一度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特别是 1929—1937年,由于世界金融中心转向中国香港和国内 战事的影响,广东经济得到较大地发展。加之临近港澳和 东南亚,商贾云集,饮食业发展进入空前未有的黄金时代。 仅广州就有著名的中餐店、茶室、酒家、面包馆、西餐厅 200余家。
近当代中国烹饪的发展
6. 中餐随着华侨的足迹走向世界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残酷掠夺劳工,使数百 万华人背井离乡,流散海外。民国年间,通过外交、贸易、 宗教、军事、文化等渠道而出国的人更多了。这些侨胞中 约有1/3(估计有800万~1 000万人)的人以经营小型的家 庭式中餐馆为生,并且世代相传。他们把中国烹饪介绍给 各国,使中菜大规模地进入了国际市场。
近当代中国烹饪的发展
4. 川菜革新和走出天府之国
工艺精良、味型多变的川菜最早以成都风味为主,由 高级筵席菜、三蒸九扣菜、大众便餐菜、家常风味菜和民 间小吃菜组成,款式多、变化巧,擅长调治禽畜蔬果,以 麻辣香浓的韵味独树一帜。过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川菜与兄弟菜种交流的机会较少。
近当代中国烹饪的发展
近当代中国烹饪的发展
3. 川苏风味萌芽和沪菜兴盛
旧中国的上海号称“十里洋场”“冒险家的乐园”, 是座典型的半殖民地都市。当时的“国民政府”上台后, 上海又成为“四大家族”的大本营,控制全国的财政经济 命脉。因此,商业贸易畸形繁荣,灯红酒绿,光怪陆离。 在这种特殊背景下,从前名不见经传的沪菜得以迅猛发展。
项目
近当代中国烹饪
的发展
近当代中国烹饪的发展
中国烹饪的昌盛时期是近当代时期,即1911年起至今,包 括“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时期,各有不同的社会 背景与表现形式。
近当代中国烹饪的发展
1.1中华民国时期
1911—1949年,共38年。这一时期,中国处在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百业 凋敝;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劳苦大众进行新民主主义革 命,浴血抗争。总的来看,这38年间工农业发展缓慢,人民生 活困苦,市场亦不活跃,烹饪演进速度不快,突出成就不甚明 显;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日、美等国纷纷在中国抢 占市场,加上战事频繁的刺激,局部地区的烹饪也出现了一些 新因素并产生深远影响。
近当代中国烹饪的发展
6. 中餐随着华侨的足迹走向世界
中餐出国后一部分保持原有的风貌,仍是正宗的粤味、 闽味或其他风味,主要食客为华侨和留学生;一部分受原 料限制和当地食俗影响,变成“中西合璧”的“混血儿”, 食客既有中国侨民,也有外国人;还有一部分“中名西 实”,这乃是外国食商照猫画虎,其食客多是慕中餐之名 而不求中餐之实的外国人。不论中菜如何变化,在国外均 普遍受到欢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