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

历史时期有:1农业革命前2农业革命期间3工业革命期间
(1)、农业革命前增长特征为极其缓慢,人口数量少。

原因是生产力水平极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人口增长缓慢。

(2)、农业革命期间增长特征是前期增长快后期增长慢,人口数量多。

原因是农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提高,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使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迅速。

(3)、工业革命期间增长特征是人口总量庞大,增长较快,入人口迅速增加。

原因是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人类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使人口数量迅速增加。

4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分布特点
(1)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地区有欧洲,北美,大洋洲。

人口增长特点为增长缓慢。

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2)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地区有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人口增长特点为增长很快。

原因是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的下降等。

5,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

(2)原始型基本特征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基本特征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基本特征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等密切相关。

(4)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性的过渡阶段。

我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区域人口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

(2)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

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相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按照迁移方向分,人口迁移可分为1,农村到农村2,农村到城市3,城市到城市4,城市到农村。

其中有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4)在国际人口迁移中历史中总共分为两个时段1),19世纪以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19世纪以前的人口迁移中,迁移特点为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迁移方向为欧洲人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人口迁移中,迁移特点为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迁移方向为欧洲变为迁入地,拉丁美洲变为迁出地,西亚,北非招募外籍工人。

(5)在国内人口迁移中历史中总共分为两个时段1),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的人口迁移中,迁移特点为有计划有组织
的进行,迁移方向为由东部向西部及东北地区。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的人口迁移中,迁移特点为人口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变化。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的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

(4)生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
(5)其他因素:逃避种族歧视、人口自然变化、人口的性别和年龄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产生的影响
(1)迁入地:有利影响为: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不利影响:增加了城市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在住房交通教育环境等方便产生了巨大影响
(2)迁出地:有利影响为:加强了两地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还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开发和利用更多的土地资源。

不利影响: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地球上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者中限度可以用环境承载力来表示。

一般来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因此产生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慨念。

1)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
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其中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正相关,资源越丰
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越高
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和经济发达程度与环
境人口容量也是正相关的。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经济
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但是生活消费水平和环境人口容量负相关,消费水
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1)所谓人口合理容量,就是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尽管
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是它对于制定
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目前已出现的人口问题有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并且由人口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3)实现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有
(1)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环境人口容量主要是指某国家|或地区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而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某区域最佳人口模式或人口规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