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论文----------中国外汇储备计量模型2004级金融工程一班小组成员:共同搜集阅读论文,定选题,建立模型。
张园芳40421051模型检验赵佳琦40421052主讲,数据搜集周玉洁40421053数据搜集,整理定稿2007.6.24中国外汇储备的计量模型摘要:近两年来,中国外汇储备超乎寻常的增长以及与之相伴的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使得外汇储备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和讨论的中心议题之一。
利用相关数据和计量手段对影响中国外汇储备的各因素进行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因素主要包括外债规模、进口水平、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货币供给。
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和其他政府机构所掌握和能支配的外汇总额称为这个国家的外汇储备。
而外汇则是指一国对外结算所使用的外国货币(外币现金)或以外国货币表示的支付凭证。
这些凭证包括以外币支付的支票,汇票,期票,息票和其他有价证券,以及其他可在国外兑换的凭证。
一、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变化1978 年以前,我国外汇储备年平均只有5 亿美元左右,数量很少。
国家实行的是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经济,不倾向对外举债,也不吸引外资流入,对外贸易往来很少,外汇储备的积累非常有限。
当时国家实行“量入为出,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外汇政策,所以,国家外汇结存只有很小的余额。
(1)1979——1993 年外汇储备变化这一时期外汇储备开始增长,由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失控,外汇储备出现了大起大落情况。
1981年,外汇储备数量为27 亿美圆。
1983年,由于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刺激了出口,使外汇储备增加较快,达到89 亿。
1985年后,经济出现过热现象,进猛增,出口增长放慢。
1989年和1990 年,为促进经济回升,国家曾两次下调人民币汇率,推动出口增长,同时资本流入继续平稳增长。
到1991 年外汇储备翻了两翻,从55.5亿美元增加到217亿美元。
(2)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1994 年,国家大幅度推进外汇体制改革,使外汇储备迅速增长。
国际收支连年顺差,外汇储备成倍增加。
外汇储备从1993年的212 亿美圆激增到1997年的1398 亿美圆。
这一点也可从数据的变化中看出。
(3)总体分析我国外汇储备的超常快速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现行汇率体制条件下,中央银行对外汇储备丧失实际控制权,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具有明显的被动性。
在1994 年外汇体制改革前有很大部分外汇余额以留存形式存在,作为单位外汇存款。
改革后,由于取消外汇留成,进出口用汇和收汇全部采用银行销售汇,同时国家对外汇指定银行的结算周转余额实行幅度比例管理,多余头寸,必须到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卖出,当外汇供大于求,央行就必须全部吃进多余外汇,这成为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一个明显特征。
二.外汇储备决定的几个理论模型国际上,外汇储备方面的研究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这段时间内包括Heller(1966),Miller与Orr(1966),Kenen与Yudin(1965),Frenkel(1974), Ivoha(1976),Hamada与Ueda(1977)以及Frenkel与 Jovanovic(1981)等在内的众多文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外汇储备的影响(或决定)因素、最优外汇储备做了大量的研究,奠定了外汇储备决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持有较大外汇储备的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危机期间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这使得外汇储备(国际储备)问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Lane and Burke,2001)。
在外汇储备决定的理论模型中,Heller(1966), Frenkel(1974),Hamada与Ueda(1977)(该模型借鉴了 Miller与Orr(1966)企业现金需求模型)…是相对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模型1.Heller的小国边际成本模型Heller(1966)模型的基本思路是:(1)在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并导致国际收支平衡出现困难时,该国必定会在国际收支方面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进行调整,以求达到新的平衡,为此将付出一定的调整成本。
如果一国持有的外汇储备越多,就可以有更多的储备用于弥补收支逆差,因此就可以减少上述调整成本;(2)如果将外汇储备换成其他资产,将带来一定的收益,这些收益就是一国持有外汇储备时必然要承担的机会成本;(3)一国外汇储备规模取决于该国政府在上述两种成本之间的权衡,通常最优的储备规模应该是边际调整成本与边际机会成本相等的那一点。
根据上述思路,Heller推导出他的最优储备规模决定模型,即:由于该模型的最核心的思想是最优储备规模下,储备持有的边际成本和由此带来的边际(需求)调整成本的降低这两者应该相等,同时考虑的又是小国的情况,因此,本文将其称之为“小国边际成本模型”。
从公式(1)可以看出,最优储备规模由三个因素决定:(1)进口倾向m;(2)储备持有的机会成本r;(3)国际收支差额。
此外,式中h表示每次为弥补收支赤字所需耗用的储备额。
2.Frenkel的Cobb—Douglas模型Frenkel(1974)认为:(1)外汇储备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充当缓冲器,以缓冲由于对外交易波动带来的国际收支的波动,因此一国合意(最优)外汇储备应该与该国国际收支的变动率(Variability)成正比; (2)尽管从凯恩斯主义的供给调节机制来看,储备需求(最优储备)与外贸部门的规模成反比,而从价格调节机制来看,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确定。
但当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略小于1时,储备持有量与一国的开放度(即进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成正比;(3)一国的外汇储备量与该国的外贸部门的进口规模成正比。
基于上述主张,同时假定一国外汇储备需求函数稳定(即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随意变化)且各国手中持有的储备即是合意储备,Frenkel假定最优外汇储备的形式为Cobb—Douglas函数形式,具体如下:上述公式(2)中,R表示储备需求(最优储备), m表示一国的进口倾向,σ表示国际收支的波动(即国际收支的标准差),M为进口额,其余的α1,α0和α3分别代表储备需求相对于上述三个变量的弹性。
根据定义m=M/Y,Y代表GNP(或GDP),因此上述公式(2)又可以改写为:上述Frenkel模型是基于其对各变量与储备需求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和判断,借用Cobb—Douglas函数形式而直接构建而成的。
其最大的优点在于通过函数两边取对数可以转换为公式(4)这样的线性形式,在实证中可以以此为基础直接进行线性回归。
3.Hamada与Ueda的存货管理模型存货管理的主要思想:(1)企业为维持日常的正常运营需要持有一定的存货;(2)为储存存货企业必须付出一定的仓储成本,仓储成本与存货量成正比; (3)一旦发生存货短缺将对企业的生产造成负面影响,或者说增加企业的成本。
另外,企业每次采购时都将发生一笔固定的采购成本,采购成本的大小与采购次数成正比;(4)企业的最优存货量是在上述几种成本之间达成一种平衡,使得总成本最小。
Miller与Orr(1966)将上述存货管理思想运用于企业的现金管理当中,得出企业的最优现金储备的计算模型。
其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就是:在公式(5)中,M*代表最优的现金持有规模,v代表单位货币每天的利率,γ代表每一次取款需要支付的固定费用,m则代表企业每天平均现金使用量。
公式(5)事实上就是著名的“平方根法则”。
Hamada与Ueda(1977)对Heller(1966)关于一国储备变动的假设进行了改进,并根据存货管理模型的原理,得出政府最优行为(总成本最小化)下的外汇储备规模:公式(6)中各变量含义与前面相同。
Hamada与 Ueda(1977)存货管理模型得出的结论和Heller的边际成本模型基本相近,即最优储备规模受进口倾向、储备持有的机会成本、国际收支帐户的稳定性这三个因素影响。
但从模型的表达式可以看出两者还是有较大区别的,Heller模型中显示的是最优储备与机会成本和进口倾向都成正比,而Hamada与Ueda模型显示的是与二者都成反比。
从直觉上来讲应该是储备规模与进口倾向成正比而与机会成本成反比。
”三、我国外汇储备量的数学模型(1)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理论函数的前提假设本文将使用多元回归与相关分析的计量方法建立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函数,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进行分析。
回归法对储备规模的分析是根据以往的一些数据得出当时储备的变动模式,所以可假定过去时期内储备是适度的,而且储备的适度性在过去的变动趋势也适用于将来的情况。
(2)建立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函数应该考虑的变量第一,国家外债余额。
我国的外债数额比较大,为了确保偿还能力会为偿还外债而储备外汇。
所以国家外债余额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国家外汇储备数额的大小,两者呈正相关。
第二,外商直接投资.。
我国资本项目的顺差大于经常项目顺差,所以仅从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应是我国外汇储备的最主要来源。
第三,货币供应量。
这里的货币采用广义货币M2,外汇储备与货币供给呈现正相关关系。
由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里公布的M, 数值是以人民币记的,所以必须按相应各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将其换算成以亿美元为单位的数据。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外汇储备的相关度极高,用E-views计算的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9。
第四,进口水平。
进口水平的提高,将导致储备持有额的下降,进口水平与外汇储备呈反相关。
(3)确定模型的关系形式首先我们设我国外汇储备模型的函数模型为:Y=C+c1*x1+c2*x2+c3*x3+c4*x4其中Y为外汇储备量,X1为国家外债余额,X2为外商直接投资额,X3为货币供应量(M2),X4为进口总额。
有较高的可信度。
样本数据如下:(表1)外汇储备国家外债余额合计外商投资企业年末投资总额货币和准货币(M2)进口总额(亿美元) (亿美元) (亿美元) (亿美元)(亿美元)1986 20.72 214.83 214.0438 2104.9 434.2898551 1987 29.23 302.05 264.1308 2414.1 433.9247312 1988 33.72 400.03 378.0628 2940.9 552.4462366 1989 55.5 412.99 469.0829 3045.56744 583.5278515 1990 110.93 525.45 545.737 3199.456067 538.5564854 1991 217.12 605.61 717.8332 3637.199248 638.8533835 1992 194.43 693.21 1784.555 4610.199637 806.4065336 1993 211.99 835.73 3823.8877 6055.520833 1039.270833 1994 516.2 928.06 4907.2446 5443.561485 1155.464037 1995 735.97 1065.9 6390.0854 7275.508982 1323.125749 1996 1050.29 1162.75 7153.2202 9157.027677 1390.78219 1997 1398.9 1309.6 7534.701 10976.51387 1424.1857661998 1449.59 1460.43 7742.2942 12620.59179 1404.118357 1999 1546.75 1518.3 7785.68 14481.647 1659.125772 2000 1655.74 1457.3 8246.75 16296.6586 2256.513317 2001 2121.65 1701.1 8750 19125.51649 2435.568443 2002 2864.07 1713.6 9819 22351.12899 2951.481763 2003 4032.51 1936.34 11174 26750.03628 4134.897219 2004 6099.32 2285.96 13112 30700.37453 5610.221095 2005 8188.72 2810.45 14640 37019.61538 6725.19888四、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1)参数估计:运用OLS 进行参数估计,E-VIEWS结果如下:(y表示外汇储备;x1表示国家外债余额;x2表示外商直接投资额;x3表示货币供应量(M2);x4表示进口总额)(表2)Dependent Variable: YMethod: Least SquaresDate: 06/23/07 Time: 21:54Sample: 1986 2005X1 1.198289 0.694846 1.724538 0.1051X2 -0.137556 0.078103 -1.761205 0.0986X3 -0.024507 0.042416 -0.577786 0.5720X4 1.256714 0.167090 7.521183 0.0000R-squared 0.987629 Mean dependent var 1626.668Adjusted R-squared 0.984330 S.D. dependent var 2195.119S.E. of regression 274.7885 Akaike info criterion 14.28220Sum squared resid 1132631. Schwarz criterion 14.53113Log likelihood -137.8220 F-statistic 299.3685(2)模型检验:从该结果中可以看到每个参数的估计值,其中x2前的系数为负,说明外商投资的规模越大,我国的外汇储备反而会越小;x3前面的系数也为负,说明货币供应量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反而会越小;x4前面的系数为正,说明进口水平的提高会导致外汇储备持有量的下降,这些与实际的经济意义不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