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三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第十三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第十三单元人民解放战争[复习目标]1.正确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准确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的原因和影响。

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准备内战、发动全面内战的史实和在国统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分析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原因。

3.掌握国民党制造的一系列反对民主和团结的惨案及重大影响;正确分析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人民解放军在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追歼残敌等阶段的斗争情况,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5.分析战略决战时机成熟的原因及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认识其伟大意义。

6.深入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要点梳理]本单元包括1945年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主要内容是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地过渡时期。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经过战略进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2.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②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实行全球扩张政策,以建立世界霸权。

美国在中国推行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以发展美国侵略势力和控制中国。

③为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阴谋发动大规模内战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

④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有了较大发展,这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⑤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包括各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十分强烈。

以上这些情况表明,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①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

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力图避免内战,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②与国民党举行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使民主力量取得了主动权。

③按照《双十协定》,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中共联合各民主党派,使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协议较多地吸收了中间人士的意见,它所体现的党派平等协商的精神,在人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④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共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人民民主运动。

⑤在解放战争后期,为迅速结束战争,减轻人民痛苦,实现国内和平,中共与国民政府代表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国民政府拒绝签字。

这是中共为尽快实现国内和平作出的新的努力,进一步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

(2)国统区的和平民主运动①全面内战爆发前,国统区人民和各民主党派要求和平的呼声不断高涨,促使《双十协定》的签订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②在重庆政协会议上,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与中共合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③全面内战爆发前后,昆明、重庆、上海、南京等地掀起争取和平和团结的斗争。

④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人民在中共领导下,掀起更强烈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人民民主运动,形成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⑤民主党派也公开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决裂,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

4.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反攻、追歼残敌三个阶段。

(1)战争第一年(从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为战略防御阶段,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时期。

①1946年6月至1947年春的八个月时间里,人民解放军歼敌70多万,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②1947年春至1947年夏,人民解放军又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1947年6月至1949年4月为战略反攻阶段,这一阶段又分为全国性反攻、战略决战、渡江作战三个时期。

①1947年6月至1948年8月是全国性反攻时期。

人民解放军以主力打到外线去,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也是100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②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是战略决战时期。

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以后,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中共中央及时抓住战机,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

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③1949年2月至4月是渡江作战时期。

三大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积极准备渡江作战。

1949年4月21日横渡长江,4月23日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3)1949年4月至1950年夏是追歼残敌阶段。

国民党统治被推翻以后,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到1950年夏,基本消灭了在大陆的国民党军队和武装土匪。

5.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及国统区政治经济危机抗战结束后,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的国民党政权,坚持独裁统治,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大规模内战。

(1)由于准备尚未完成,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

在重庆谈判中,拒不承认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

在政协会议上坚持“军令、政令统一”,先“军队国家化”,后“政治民主化”。

内战准备就绪后,撕毁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

(2)为了把独裁、内战、卖国合法化,1946年秋召开了国民党一党包办的伪国大,并制定了伪宪法。

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谴责,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境地。

(3)在国统区,疯狂破坏反内战民主运动,先后制造了“一二·一”血案,“较场口血案”、“下关惨案”、“李闻血案”、“五·二O”血案,镇压台湾人民的“二·二八”起义,镇压民主党派。

(4)为求得美国援助,进一步出卖中国主权,1946年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5)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政府把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军费激增,赤字惊人。

国民政府加紧剥削人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还滥发纸币,造成物价上涨,生产破坏,国统区处于经济崩溃状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6.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1)在政治上:①抗战胜利后至全面内战爆发前,努力争取和平民主,中共中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参加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②内战爆发后,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增强了中国人民同美蒋反动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同时领导国统区人民,掀起更强烈的人民民主运动,联合各民主党派,使蒋介石政权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③三大战役胜利后,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革命胜利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路线。

④1949年4月,为尽快结束战争,与国民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彻底揭穿了国民党的假和谈骗局。

⑤在国民党政权覆灭,人民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形势下,于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2)在经济上:①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和完成民主革命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于1946年决定改变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实行土地改革。

②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土地改革的进行,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3)军事上:①全面内战爆发前,面对美蒋反动派的内战阴谋,积极作好自卫战争的准备。

②解放战争初期,面对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现实,解放区军民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③解放战争第二年,及时作出举行全国性战略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的决策。

④解放战争第三年,又抓住战机,与敌主力进行决战。

⑤三大战役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又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

⑥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终于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

[题例剖析][例1]1946年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是伪宪法,因为A.它直接恶化了国共关系B.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是非法的C, 违反《和平建国纲领》D.它旨在使蒋介石独裁统治合法化(1998年·全国)剖析:此题着重考查理解能力,作为宪法,只有经过正常的程序制定出来,才具有合法性,而这个宪法却是由独裁者操纵制定的,不可能具有民主宪法的性质,是伪宪法。

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问题的根源,即宪法是怎样制定出来的。

答案:B[例2]结合《天朝田亩制度》、旧三民主义和《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关于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主张,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明为什么《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能够普遍实行? (1990年·全国)剖析:本题是大跨度、小切口的综合性比较题。

其切口是“土地问题”,时间则涉及中国近代三个历史时期,涉及到三个不同政治派别的主张。

答好此题的前提是对三个不同时期不同派别的解决土地问题的三种不同主张有明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揭示历史本质。

第一问侧重于归纳、比较能力,第二问侧重于运用正确观点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关键不仅要指出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共同点,更要把侧重点放在三者的不同点上,用史实说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土地政策的局限性这一结论,突出阐述《中国土地法大纲》实施的有利历史条件和路线方针的正确性。

参考答案:《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旧三民主义提出平均地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它们都是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论男女,按年龄都可分到一份田地,达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是农民阶级的绝对平均主义的愿望,不可能实现。

旧三民主义主张由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后来又提出土地国有,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对封建主义的妥协性。

《中国土地法大纲》主张没收地主的土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反映了以中共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彻底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