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人造天体(如:人造卫星、航天飞机)
二、天体系统:运动的天体互相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层次:
三、八大行星
太阳由远及近: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之列的原因:体积质量较小、偏心率较大。
四、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形、共面性。
五、地球:普通性:质量、体积、密度差别较小;
特殊性:唯一一颗有生命的行星;
有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①稳定的光照条件②安全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①适宜的温度②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③液态水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为地球提供资源:
①提供光、热资源②促进水、大气的运动③产生了太阳能、煤、石油
二、太阳: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映。
太阳活动周期: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②干扰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
③两极出现极光;④发生自然灾害;⑤对气候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自转和公转
1.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地球旋转轴简称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自转方向:南顺北逆,自西向东。
速度
角速度:各地角速度相等,都为15°/h
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线速度约为1670km/h,60°大约是赤道的一半。
周期
恒星日: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长为23h56min4s(360°)。
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长为24h(360°59′),太阳日为昼夜交替的周期。
2.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速度:近日点快,远日点慢,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以北半球为例:
夏半年位于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时间较长;
冬半年位于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时间较短。
周期:地球公转周期为恒星年(1年)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一轴二面三角度
一轴:地轴
二面:
赤道平面,黄道平面
三角度:
黄赤交角(23°26′)
黄地交角(66°34′)
赤地交角(90°)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移动方向北移南移北移三、晨昏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特点:①形状:过地心的大圆
②移动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为自西向东
由昼及夜→昏线由夜到昼→晨线
③与太阳光线总保持垂直关系
④四个特殊时间:晨交点:6点昏交点:18点
昼的中央经线:12点夜的中央经线:24点顺着地球方向,东经度增大,西经度减小。
四、时区:(区时)该时区的地方时
北极
北极
66°34′
23°26′
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
赤道平
地
轴南极
6.22 夏至
3.21 春分9.23 秋分
12.22 冬至
3.21 次年春
地方时:当地经线所在的时间;
不同的经度,地方时不同;同一经度,地方时相同。
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数×15 时区数=经度÷15(四舍五入)
本初子午线:零度经线(伦敦)北京——东八区
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日界线)“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从东十二区向东到西十二区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
从西十二区向西到东十二区越过国际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五、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转偏向力):
南左北右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
六、两个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现象。
②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现象。
③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④二分日(春分和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⑤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
⑥太阳直射点向那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两极递减,即离直射点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反之离直射点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七、四季和五带
3\4\5月春季6\7\8月夏季9\10\11秋季12\1\2月冬季
过渡季节昼最长,夜最短,
获得太阳辐射最多过渡季节昼最短,夜最长,
获得太阳辐射最少
分界线: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运动
一、地震波: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三态的物质传播;
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
二、两个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1.莫霍界面:地下平均33km处,横、纵波明显增加
2.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km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增加,横波完全消失。
三、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四、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