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图版高中地理三《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含解析)

中图版高中地理三《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含解析)

中图版高中地理三《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练习(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在马来半岛沿海平原和中央山脉之间的山麓丘陵地带,不仅适于种植橡胶,而且又是锡矿带的主体,成为举世闻名的〝胶锡地带〞。

近年来,〝胶锡地带〞的橡胶和锡矿石的生产出现滑坡,而电子装配、化工、机械等一大批工业部门代之而起,〝胶锡地带〞已向〝制造业带〞转化。

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回答以下小题。

区域由〝胶锡地带〞向〝制造业带〞转化的主要原因是( )①〝胶〞〝锡〞属于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居不利地位②马来西亚利用本国自然环境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③科技力量雄厚,国内市场广④有效的产业政策和较高水平的教育投入,推动了产业升级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目前,该区域正处于( )A.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B. 工业化阶段C. 衰落阶段D.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小题1】A【小题2】B【解析】此题考查区域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特点的原因。

以原料为主的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马来西亚利用本国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加大科技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推动了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

马来西亚属于发展中国家,科技力量较为薄弱。

①②④正确,③错误。

A对,BCD错。

应选A。

此题考查区域发展阶段的判断。

结合材料,电子装配、化工、机械等一大批工业部门代之而起,〝胶锡地带〞已向〝制造业带〞转化。

目前该区域工业发展迅速,故处于工业化阶段。

应选B。

读区域发展不同阶段三次产业比重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题。

A. ①②③B. ③②①C. ②③①D. ②①③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有A. 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快B. 工业化的起步源于科技创新C. 人地冲突已表现得比较明显D. 农业比重大,工业化初起步【小题1】B【小题2】D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

几年前,该地开始〝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

据此完成问题。

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A. 食品工业B. 高技术工业C. 农产品加工工业D. 高耗能工业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以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

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②该模式表达了清洁生产过程③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延长了产业链④该模式扩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A. ①②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小题1】D【小题2】B【解析】此题考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由材料知,榆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在开发初期,最适合发展采掘工业和高耗能工业,所以D正确,ABC错误。

应选D。

此题考查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知识。

该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延长了产业链,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表达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所以B正确,ACD错误。

应选B。

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如图为不同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各题。

图中箭头甲表示的要素最不.可能是A. 资金B. 产品C. 劳动力D. 技术图示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最有可能造成A. M地经济发展趋缓B. N地环境质量下降C. M地能源更加短缺D. N地就业压力加大【小题1】C【小题2】B【解析】此题考查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现象。

图示甲代表由发达区域输出的要素,发达区域经济发达,资金雄厚、人才众多,技术和管理经验先进,但普通劳动力缺乏,所以图中箭头甲表示的要素最不可能是劳动力,C 对,ABD错。

应选C。

此题考查读图分析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带来的影响。

图示甲可代表由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地区流动的产业、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乙可代表由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地区流动的资源、劳动力等。

能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得N地环境质量下降;发达地区能够获得经济发展的劳动力和资源,为M地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和能源资源,减轻其能源和劳动力短缺状况,促进M地经济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B对,ACD错。

应选B。

读以下图,完成下题。

图示区域A. 对外开放程度较低B. 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C. 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大规模转移D. 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今后,推动图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有①科技、教育②金融、贸易③信息、旅游④钢铁、普通服装A. 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小题1】D【小题2】D【解析】略夜晚,我漫步在银行、公司、商店、事务所密聚的街头。

高楼耸立夜空,像陡峻的山峰,墙壁是透明的玻璃,好像水晶宫。

五颜六色的街灯闪闪烁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时隐时现,走在路上,就像浮游在布满繁星的天空。

汽车如风如龙,飞驰而过,车上的尾灯,似无数条红色丝带不断地向远方引伸(丁玲«曼哈顿街头夜景»)。

思考并完成下面小题。

丁玲描述的区域处于区域发展的________阶段〔〕A.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B. 工业化C.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D. 高水平的开发该区域〔〕A. 对外开放程度较低B. 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C. 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大规模转移D. 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小题1】C【小题2】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区域银行、公司、商店、事务所等密聚,而且建筑物高大稠密,说明这里的信息、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发达,应该属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C对;材料中没有显示传统农业、工业信息;高水平的开发不属于区域发展阶段,ABD错误。

应选C。

此题考查区域发展阶段。

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具备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故排除选项A、B;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属于工业化阶段的特点,C错;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属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特点,D对。

应选D。

【二】综合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图甲为云南所在区城图,图乙为云南地形类型构成图。

材料二我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除汉族外,人口在4000人上的有25个民族,云南各民族居住地的立体分布较明显,其中傣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

材料三溜索是云南很多地区居民日常的出行方式,如图丙所示。

〔1〕根据材料分析傣族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的原因。

〔2〕泼水节是傣族的重要节日,简述泼水节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3〕分析溜索这种出行方式在云南较为常见的原因。

〔2〕云南气候湿润,降水丰沛且傣族临河而居,河流能为泼水节提供充足的水源。

〔3〕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不利于陆路交通建设,同时地形使得河流流速较快,不利于发展河运;居民主要居住在河谷地区,相对分散不适合建设大规模交通线路;溜索能横跨河流和谷地,极大地缩短了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聚落形成的主要原因、泼水节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1〕读材料分析,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无霜期长,土壤比较肥沃,又有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因而适宜耕作,成为农业发达地带,为聚落形成提供便利。

〔2〕自然地理方面,是因为当地气候炎热,水分条件好,所在地区是云南省,因为当地气候比较热,而且水资源又比较丰富。

〔3〕横断山河谷,水流湍急,岸壁陡峭,雨季河水猛涨,船和竹筏都难以渡江。

于是各式各样的索桥便成了这里的重要交通工具,溜索能横跨河流和谷地,极大地缩短了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

图1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布局示意图,图2为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条件示意图。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图1图2材料一: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发展的精华区域,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带的发展分工。

材料二:农业社会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曾是我国主要的粮仓。

而如今,其〝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1〕农业社会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曾是我国主要粮仓的主要自然区位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等。

〔2〕如今,长江中下游平原〝粮仓〞的地位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其主要原因有________〔多项选择〕。

A、耕地破碎,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B、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占用较多耕地C、受市场影响,农业种植结构顺势调整D、人口密度大,粮食产量不能自给自足〔3〕皖江城市带得以全面融人长三角经济带的发展分工,是由于该区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势条件。

〔4〕简述产业转移对皖江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

〔2〕ABC〔3〕地理位置邻近水陆运输便利劳动力成本较低〔或土地租金较低、政策支持等〕〔4〕从利弊两方面作答如。

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等。

弊:可能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可能增加社会治安压力等。

【解析】〔1〕此题考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

农业社会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条件是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长江中下游平原曾是我国主要粮仓,因为其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且灌溉水源充足,平原地形地形平坦等。

〔2〕此题考查长江中下游平原粮仓地位下降的原因。

长江中下游地区河网密布,河湖众多,耕地破碎,块小,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同时该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占用较多耕地,受市场影响,农业种植结构顺势调整,不再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所以农业地位下降。

应选AB C。

〔3〕此题考查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

据图可知,皖江城市带和长三角经济带地理位置临近,水陆运输便利;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地带;劳动力成本较低,土地租金较低,生产成本低,因此,承接了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

〔4〕此题考查产业转移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皖江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

对转入区有利的影响应从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考虑。

随着产业的转入,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等;不利影响应从生态效益方面考虑。

随着大量产业的转入,可能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可能增加社会治安压力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