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消费者权益受侵犯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浅析消费者权益受侵犯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消费者权益受侵犯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日益加速,经济实力逐渐强大,但由于消费者法
律观念薄弱,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等原进而导致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和突出。

对此,我们应该努力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为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消费者权益,法律制度,法律意识
一、概述。

1、消费者。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第二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

”因此消费者是指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

2、消费者权益。

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在有偿获得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以及在以后的一定时期内依法享有的权益。

《消法》规定,消费者拥有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依法结社权,获得知识权,维护尊严权和监督批评权,共九项权利。

二、消费者权益受侵犯的现状。

为了大力保护消费者权益,我国目前己经形成了一系列由《消法》及其《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管理条例》、《价格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组成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

由此看出,我国极其重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消费者权益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地保护,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现状很突出,很普遍,也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假冒伪劣产品屡见不鲜,屡禁不绝。

这对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
安全构成了严重的侵犯和威胁。

据统计,最近几年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投诉始终高居榜首。

“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劣质牛奶等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层出不穷,使得本国国民及其外国民众对中国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失去了信任,严重影响了中国食品的出口。

此外,电器爆炸伤人的事故,如电风扇、电热毯、电热杯、洗衣机漏电致人受伤死亡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2、虚假宣传投诉日益增多,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部分经营者用虚假广告、包装、说明书等形式,故意隐瞒产品的真实性能、主要成分、使用方法等,对必须说明的内容含糊其辞或故意夸大功效,引诱消费者上当。

如针对保健品,销售者故意夸大或者虚假宣传其服务效果等;医院对药品疗效或者对医疗器械的治疗作用进行夸大宣传;经营者对减肥、治疗雀斑、祛痘等化妆产品进行虚假承诺宣传,这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3、不平等格式条款难以遏制,继续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现在一些行业,比如宾馆、超市、商场等普遍存在着不平等格式条款、店堂告示,如“打折销售产品,概不包换”,“寄存物品丢失或损坏,最高赔偿金额为100元”,“降价或中奖商品不给予三包”等,这些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公用企业强制消费行为。

比较典型的事例如通信公司强行收取
消费者每月最低消费;移动运营公司与ISP 公司合作,设置短信陷阱,骗取订阅,收取费用;某火车站违反规定强制收取空调费每个乘客 1 元;在超市买东西,拒绝找零钱,给糖果。

三、消费者权益受侵犯的原因。

1、消费者法律意识不强,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甚少。

政府在消
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宣传不够,部分消费者的认识还未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不知道哪些行为属于违法现象,自己的哪些权利受法律保护,导致消费者对自己权利受侵犯的行为一无所知。

即使知道权益被侵犯,部分消费者也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存在缺陷。

(1)《消法》权利保护的范围过于狭窄。

法律赋予消费者的权利是保护消费者的根本保障。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经济的出现,《消法》中赋予消费者的九项权利已经不足以有效地保护消费者,这里面非常突出的是消费者的隐私权问题。

经营者未经消费者许可,出于营利目的,擅自使用消费者个人隐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2)消费者概念还不是很清晰,相关的消费者权利不明确。

《消法》第二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

"由此看出,《消法》并没有明确地规定消费者的主体资格,这种模糊的定义可能会导致人们对相关法律条款的理解产生歧义,从而不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3)行政执法主体多元化,导致执法不严。

现行《消法》体现了政府领导下,以一个部门为主,多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行政保护构架。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矛盾很多,出现很多问题。

比如在受理消费者申诉方面,由于各部门分工不够明确,造成各部门受理范围不清楚,有时会出现多部门都有管辖权的尴尬局面,导致共争管辖或是相互推诿责任,这种现象既导致消费者不能及时有效地去反映问题及解决问题,也降低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消费者的权益不能得到很好的维护。

(4)消费诉讼制度不健全,维权成本过高。

目前我国的诉讼制度仍然比较传统,针对小额消费纠纷和群体性诉讼,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合解决其消费纠纷特点的诉讼制度。

烦琐的诉讼程序和漫长的诉讼时间严重地打击了消费者提起诉讼的
积极性。

此外,《消法》对于发生消费纠纷时的举证责任也没有做明确规定。

消费者即使想去举证,却由于高额的商品检测费用往往超过纠纷商品本身的价值而不得不望而却步。

(5)对违法经营者的惩罚力度不够,相关部门监督制度不健全。

《消法》中规定的对违法经营者进行惩罚的大多数条款都缺乏强制性,不能有力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政府,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对某些经营者的违法经营现象没有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只是问题出现后才进行一定的惩罚,这也导致了消费者侵权现象层出不穷。

四、消费者权益受侵犯的对策。

1、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

(1) 消费者本身应当增强法律意识。

消费者维权效果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强弱,取决于消费者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消费者要正确认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地位,学好、用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政府也应该大力宣传普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充分做好宣传工作。

(2)消费者应当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在消费前,消费者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加强相关商品知识的学习,了解有关商品信息,提高自己辨别假冒伪劣产品的能力,防止上当受骗;购物、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一定要索要发票并保存好,以作为消费权益受损时的投诉依据。

2、健全、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1)、明确消费者相关概念,扩宽消费者权利保护范围。

在对消费者进行定义时,应扩大“生活需要”这个概念,既要考虑物质消费,又要考虑精神文化消费,应将人们为了保存、收藏、欣赏等目的而进行的消费行为也归于其保护范畴之内。

此外,在信息技术大爆炸时代,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更应该把隐私权列为消费者应受保护的权利之一,扩大消费者权利保护范围,更能有效并充分地捍卫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加强行政职能部门的协作和配合,明确分工,以最小的投入来最有效地维护消费者权益。

我国行政执法部门职责不清,在处理案件上相互推诿现象普遍,而且即使在双方当事人达成行政调解协议的情况下,若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协议,行政机关不能强制执行,所以,行政机关也难以成为消费者依法维权的靠山。

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明确行政各部门分工,权责分明,积极配合,大力提高办事效率。

(3)完善消费诉讼制度,建立健全的诉讼机制。

针对小额消费或者案情相对简单的消费纠纷,应尽量简化诉讼程序,启之以小额诉讼程序,从起诉、受理、
法庭调查、辩论一直到判决的做出等一系列的环节上都予以适当的简化,并且缩短案件处理时限,从而尽可能地做到及早立案、及时审理、及时裁判,这样才会有效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消费者诉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加强执法和监督力度。

为了减少消费者权利受侵犯的现象的发生率,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消费者权益侵害行为的打击力度,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违法的经营者得不偿失,再不敢涉足违法经营。

此外,还应加强政府的监管工作,加强新闻监督,实行举报有奖制度,加强社会监督作用,将侵权行为扼杀在摇篮之中。

五、结语。

综上所述,健全、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改善我国当前消费者权益受侵犯的现象,对于我们来说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当加强消费者权利保护的研究,大力改善我国的消费环境,提高消费水平,促使我国经济秩序稳定,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昌麒,许明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王彪.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完善[D].安徽大学,2005 -10-18.
3、金海平.市场经济法的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01.
4、黄建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新释与例解[M].同心出版社,2000-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