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案小说看清官文化
– 南宋时,“说公案”作为小说的重要分支之一,已成为与烟粉、 灵怪、传奇等并驾齐驱的小说类型。
– 南宋洪迈《夷坚志》已以“公案”为小说篇名,《何村公案》与 《艾大中公案》皆是名篇。
• 明代以前,公案小说以单篇的形式散见于各笔记野史 或小说集中,至明代始有《百家公案》、《龙图公案》 等专门的公案小说集出现,“公案小说”文体初步形 成。
• “为国以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先进》),“窃闻治国之 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曾国藩)
• 礼治主义最重要的内容是把礼义伦常作为基本的政治工具。 • 一方面,以礼为教,以教为政,政教合一,使政治伦常化。 • 另一方面,以礼为法,将法律伦理化。
• 第二,沿袭唐人,亦称判案文书为公案。
• 第三,从第二项含义引申,宋元人有时也把官府待决 的案件称为公案。
• 第四,由官署案牒引申,世人把有重大争执之事件, 往往亦称公案。
– 佛教禅宗认为用教理来解决疑难问题,犹如官府判案, 故也称公案。
– 同理,文学上乃至其他一切被争论或引起争论的问题, 也被戏称为“公案”。
• 再次,将君权绝对化。
• “口含天宪” ;“治天下者唯君,乱天下者唯君,治乱非他人所能 为也,君也。”(唐甄《潜书·鲜君》)
• “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 如一旦“人人有自主之权”,势必“子不从父,弟不从师,妇不从夫, 贱不服贵,弱肉强食,不尽灭人类不止。”(张之洞《劝学篇》) “治天下者大权不可以旁落,况下移于民乎?.··…樊锥谓人人有自主 之权,将人人各以其心为心,是使我亿万人民散无统纪也。”(张之 洞《冀教丛编》卷三)
• 清代公案小说进一步成熟和发展 • 短篇小说有两种类型:
– 其一是短篇公案小说集,如《鹿州公案》之类; – 其二是白话短篇公案小说,如石成金的《雨花香》、
《通天乐》与杜纲的《娱目醒心编》等。
• 章回体长篇公案小说下属三种类型:
– 一是公案和侠义相结合的小说,如《施公案》和《三 侠五义》等;
– 二是公案与忠奸斗争相结合的小说,如《万花楼演 义》、《海公大红袍全传》和《海公小红袍全传》等;
• 对于公案小说的具体范围,却各说不一。
– 一种仅考虑到题材因素。如孟犁野先生在《公案小说 艺术发展史》中认为:“凡以广义性的散文,形象地叙 写政治、刑民案件和官吏折狱断案的故事,其中有人 物、有情节,结构较为完整的作品,均应划入‘公案小 说’之列。”
– 另一种意见则单纯考虑文体因素。如刘世德先生认为, “狭义的公案小说,专指明代的公案小说”。
– 三是纯公案小说。纯公案小说又包含两种形式:其一 专叙一人,如《于公案》、《刘公案》、《李公案》 等;其二专叙一案,如《清风闸》、《九命奇冤》等。
• 晚清以后受时代思潮及西方侦探小说的冲击,逐渐走 向衰亡。
• 公案小说所写多为民间纠纷或为情爱纠葛,或为继立 析产,或为夺财害命,从中可见古代社会之百态。
公案小说的概念
• 鲁迅先生是较早提出“公案小说”概念的现代学者。在 他1920年出版的油印本《小说史大略》中,即有“清 之侠义小说与公案”一节。
• 其后,孙楷第先生参照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和宋 人说话,进一步明确了公案小说的范围。
• 学界共识:中国古代公案小说是指以官员审案、断案 为主要内容的一类小说。
(二)王权思想
• 先秦韩非发其端,汉代董仲舒、唐朝韩愈继其后,宋明理学家竟其绪。
• 首先把君主抬到超人地位。
•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 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 其次,将君权神圣化。
• “唯天子受命于天” (《礼记·表记》)“《春秋》之法,以人随君, 以君随天”(《春秋繁礴·玉杯》), “王者,天之所予也”(《春 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
• 政治文化是指内化在政治体系内成员的一套政治认知、 情感和评价,体现着公民对政治的价值取向。它能够 持久地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方式、政治态度、政治结 构模式、政治的稳定和变迁。
• 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特点,概而言之即人治主义、王 权思想、礼治主义、清官期盼。
(一)人治主义
(四)清官情结
• 强烈的明君、清官政治期盼是传统政治文化的又一重要特点。
• 人治主义、王权主义的发展,实际上一方面摒弃了有效的法律 规范以及任何形式的公开竞争和公开批评。另一方面使得帝王 官僚独占了利益表达和利益凝聚权,而人民与闻政治的权力遭 到剥夺。以私人为基础的权力团体不许合法活动,公开则被视 为叛逆和对和平秩序的威胁。这样势必造成政治理性的沉沦和 主观随意性的泛滥。
• 廉政肃贪:惩贪之法在提问,乃豺狼见遗,狐狸是问, 徒有其名:或阴纵之使去,或累逮而不行,或批驳以相 延,或朦胧以幸免。……苞苴或累万金,而赃止坐之 铢黍;草菅或数十命,而罚不伤其毫厘。(《明史•丘 橓传》)
• 描写冤狱的作品一般凭借清官折狱、豪侠行义抑或鬼 魂复仇等形式来惩洽贪官污吏和犯罪分子。《错斩崔 宁》的结局采取的是犯罪分子自新而案发的路子,同 样表现了人民的愿望。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的代表之作
四、 《龙图公案》
(一)作品情况
• 宋元话本和杂剧中的包公故事越编越多、越传越神, 最后甚至赋予包公“列以阎罗,比以天师”,能够 “坐赴阴床理事”的神通,最终在明代万历年间刊印 出一部集大成式的小说——《龙图公案》。
从《错斩崔宁》、 《施 公案》 、 《三侠五义》 看中国文化中的清官情结
目录
• 一、中国古代公案小说的源流 •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 • 三、《错斩崔宁》 • 四、《龙图公案》 • 五、《施公案》 • 六、《三侠五义》 • 七、清官故事的文化内涵和情节模式
一、中国古代公案小说的源流
• “公案”的初义
• “皇帝是最高的立法者,皇帝发布的诏令救谕是最权威的法律 形式,皇帝的特权凌驾于一切法律之上,从律敕并行到以敕代 律,正说明了当时当律的性质和特点。”(韦庆远主编:《中国 政治制度史》)
• 法外法: • “公肆赂遗而逃籍没之律”,“密行请托而通三载之诛”,
“本朝姑息之政甚于宋代,……甚至败军之将,可以不死;赃吏 巨万,仅得罢官,是吞舟之漏也!”(于慎行《谷山笔塵》卷之 三《国体》)
• “公”与“私”相对,指与国家机关相关的事物,如处理 公务的文书曰“公文”,国家法律曰“公法”,法庭或者 官署的厅堂称“公堂”,当官断理的各种刑法、民法纠 纷称“公事”,而在机关的办事人员称为“公人”。总之, “公”即“官”之义。
• “案”的本义是几桌。引申而言,官府处理公事的文书、 成例及狱讼判定结论都叫案。
• 刑法有创自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 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至末而极。 举朝野命一听之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明史•刑法志》)
• 法欺民:“法之所加,唯在微贱,而强梗者虽坏法干纪, 而莫之谁;……何国有不伸之法,覆盆自苦,人怀不白 之冤?”(张居正)
(三)礼治主义
• 一般的社会秩序不是靠法来维持,而是靠宗法,靠纲常来维持。 以礼治代替法治。
• 礼就是强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官士农工商各有职分,尊卑 贵贱有别,亲疏长幼有序,各治其事。其核心是忠孝。等级性 和血缘性是其两大特征。
• 《礼记•典礼》:“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 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 非礼不决;班朝治军,往官行法,非礼威仪不行。”
• 主要人物为清官、罪犯、受害人等,其中清官为核心 人物,既是作品歌颂赞美的对象,同时也起着贯穿情 节、维系全篇的结构作用。
• 从文体上看,公案小说有文言笔记体、话本体(包括拟 话本)、书判体和长篇章回体等四种形式,其中书判体 为公案小说所特有。
• 公案小说所写虽为清官审案、断案,但重点不在罪犯 的寻找,而在对案件的审理和判决,关注点在司法的 合理公正,这与同类题材的西方侦探小说有着明显的 不同。
品一样,“的是影元人写本”。 • 钱曾《也是园书目》卷十,又把它列进“宋人词话”。 • 作品“头回”中自称“我朝元丰年间”。把宋神宗元
丰年间称作“我朝” 。 • 所以据此判断《错斩崔宁》的正文“事在南宋”。 • 明代冯梦龙把故事略作修改,易名为《十五贯戏言成
巧祸》,编入《醒世恒言》。清代朱素臣将其改编为 《十五贯》传奇(又名《双熊梦》)。解放后,昆剧 《十五贯》正是在上述作品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
• 合而言之,“公案”的本义就是官署处理和摆放文书之 几案,引申义即官文书。
• “公”、“案”二词的连读,至少在唐代就开始出现。
– 《唐律疏义》卷五曰:“文书谓公案。”卷二十七又说:“官文书谓 曹司所行公案及符移解牒之类。”
• 宋元以来,公案一词的含义更加丰富,归纳起来,大 约有如下四项:
• 第一,人们依旧把官署处理、摆放案牒之几案,称为 公案。
• “窃曾以为无兵不足深优,无铜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 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仅得之,而 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贪饕退缩者, 果骧首而中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此其可为浩叹 者也。”(《曾国藩全集·咸丰壬子复彭丽生书》),“自强全 在得人,法制未可轻变。有治法,无治人。虽得泰西之法而效, 亦徒使其利营私之计耳。”(《李忠节公奏议》卷十《奏陈管 见折》)
(二)作品内容
• 先用一则与“正话”旨意相类似的魏鹏举因“戏一言” 而丢却“前程”的故事作为“得胜头回”。然后讲述 崔宁和陈二姐被冤杀的“正话”。最后演唱一首具有 概括意义的七言绝句作为“结尾”。
• “错斩崔宁”的故事是由“戏言”、“错斩”和 “昭雪”等三个部分组成的。其中“戏言”部分属于 情节的开端。
• 人治主义,即强调统治者的政治作用、政治品格和道德修养, 贬低甚而忽视法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