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
不正当竞 争行为 的特征
主体 是经营者
违反公认 的商业道德
以市场 竞争为目的
损害了 竞争者的 合法权益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
虚假的商业标识行为 公用企业限制竞争的行为 行政垄断行为 商业贿赂行为 虚假宣传行为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不当亏本销售行为 搭售行为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7条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2条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3条
第二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一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第二节 不正当竞争行为概述
第三节 几种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一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 •是指制止经营者采用欺骗、胁迫、利诱以及其他 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手段从事市场交易的各种不正 当竞争行为,从而维护公平竞争的商业道德和交易 秩序的法律制度。 ※形式意义 VS 实质意义
•虚假广告宣传。 ※是指通过报刊、广播、电视、路牌、橱窗、印 刷品、电子显示屏、实物等广告媒介的形式,不 真实地宣传和介绍商品或服务的情况,欺骗和误 导购买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案例:今日说法——侯耀华代言门事件全纪录
•其他虚假宣传行为。 ※是指在经营场所内对商品的演示、说明或者通过产品鉴定 会、座谈会、庆典等公共场合所作的商品虚假介绍和宣传。
虚假宣传行为的法律规制 •《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 告法》、《食品安全法》、《反不正当竞争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第4款、第9条: 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 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 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 ,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表现 •非法获取他人的商业秘密。 •非法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 •非法使用他人的商业秘密。 ※力拓案 •违反竞业限制协议。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法律规制
•《民法通则》、《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 (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 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 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 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 握的商业秘密。 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 、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 秘密。
五、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商业秘密的概念 •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 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 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 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的概念 •是指经营者为了获得市场竞 争机会,以不正当的方式取 得、披露或使用他人商业秘 密,从而破坏公平、诚信竞 争秩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三、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有奖销售行为的概念 •是指经营者销售商品或者提 供服务时,为实现促销之目 的,附带性地向购买者提供 物品、金钱或者其他经济利 益作为奖励的促销行为。包 括附赠式有奖销售和抽奖式 有奖销售。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的概念 •是指经营者违反法律规定, 向客户提供巨额奖励或者在 有奖销售过程中弄虚作假从 事欺骗性活动的行为。
• 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 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的类型 •欺骗性有奖销售行为。 ※谎称有奖、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操纵有奖销 售、对有奖销售事项不当告知。 •利用有奖销售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最高奖金额超过5000元的抽奖式有奖销售。
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的法律规制
•《关于禁止有奖销售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 干规定》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3条: 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有奖销售: (一)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 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 (二)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 品; (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 五千元。
几种变相的商业贿赂行为
•优惠购买。 •重奖经销商。 •瓶盖有奖回收。
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规制
《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 《关于制止商品流通中不正之风的通知》、 《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 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 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 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经营者 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 ,可以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 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帐。接受折扣、佣金的 经营者必须如实入帐。
商业诋毁行为的具体表现
•直接在公众中散布谣言。 •通过新闻、广告进行诋毁。 •通过交易相对人进行诋毁。 •通过有关商品或服务的附属资料进行诋毁。 ※对比性广告。
商业诋毁行为的法律规制
•《广告法》、《药品广告管理办法》、 《刑法》、《反不正当竞争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4条: 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 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商业诋毁行为
串通招标投标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4条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5条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危害 •损害诚实经营者的权益。 •损害购买者的正当权益。 •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败坏商业道德。 •损害国家利益。
第三节 几种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一、虚假宣传行为
虚假宣传行为的概念 虚假宣传行为的特征 •宣传的内容涉及商品的质量、 制作成分、性能、产地等情况。 •宣传的形式包括通过广告和其 他方法。 •作出的是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二、市场混同行为
市场混同行为的特征 •市场混同行为涉及三方当事人。 •被混同的客体是其他经营者商 品或服务的特定标识。 •以产生市场混同为目的。
市场混同行为的概念 •是指经营者采用假冒、仿冒 等欺骗性手段从事市场交易, 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特定 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相混 同,造成或足以造成购买者 误认误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原则 •世界各国: ※国家保护原则与全社会保护原则。 •中国: ※经营者应当依法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原则; ※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 、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原则; ※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进行社会监督的原则。
•是指经营者在商业活动中利 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 或者服务提供与事实内容不 相符合的虚假信息,导致客 户或消费者误解的不正当竞 争行为。
虚假宣传行为的类型 •商品上的虚假标识行为。 ※是指经营者在商品或者包装的标示上,对商品 的质量标志、产地或者其他反映商品质量、信誉 状况的各种因素作不真实的标注,欺骗购买者的 不正当竞争行为。
3、自主选择权 • 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 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 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 受任何一项服务。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 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4、公平交易权 • 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 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 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 的强制交易行为。 5、获取赔偿权
•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行为。 ※构成要件:一是被仿冒的商品必须是知名商品; 二是该外观标识必须是知名商品所特有的;三是 对知名商品特有的外观标识擅自作出相同或者相 近似的使用,致使与他人知名商品发生混淆。
•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的行为。 ※构成要件:一是故意未经名称或者姓名专有权 人的许可,擅自使用;二是被仿冒的企业名称或 者姓名一般都具有良好的信誉、声誉;三是此类 仿冒行为的目的是引人误认、误购。 •反向假冒行为
2、知情权 • 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 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 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 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 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 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 况。
※以他人的商品冒充自己的商品进行销售的行为。
市场混同行为的法律规制 •《商标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 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 争对手: (一)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 (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 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 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 他人的商品; (四)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 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六、商业诋毁行为
商业诋毁行为的概念 •是指经营者通过捏造、散布 虚假事实等不正当手段,损 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 品信誉,削弱对手竞争能力 的行为。
商业诋毁行为的特征
•诋毁行为本身具有竞争上的意 义。 •诋毁行为在主观方面可以是故 意的,也可以是过失。 •诋毁行为的具体形式表现为捏 造、散布虚假事实及采取其他方 法。 •诋毁行为的后果损害了经营者 的商业信誉。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节 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
消费者的权利
• 消费者的权利是指消费者在生活消费中享有的 作为或者不作为或者要求他人作为或者不作为的 一种资格。
•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中国消费 者的权利共有九项。
1、安全权 •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 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 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