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客教育教学计划

创客教育教学计划

创客教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参考《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遵循这一原则,采用问题分析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培养。

本课在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了这些,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年龄特点,依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本课教学中以体验、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Blockly软件拖拉式的编程控制机器人做出的动作,是在原S45A软件控制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优化,使得积朩机器人可以通过Blockly软件进行编程控制。

由于学生在之前已经通过物联网智造套件学习过Blockly,对于Blockly的操作较为熟练,所以选择了其中一些易上手、易理解的知识点作为核心进行设计、教学。

在任务设计方面体现学生的编程思维的历练,让学生懂得如何用程序化思维解决问题。

学生分析:
1、已有知识:学生已学习、认识Blockly基础界面。

2、已有技能: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熟练掌握Blocklyr 的
操作规则。

3、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认知水平,学生对编程和传感
器感测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愿意思考、解决问题。

设计思路:
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在分析教材、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揭示课题。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程序,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环节二、组装硬件,创建脚本,演示操作。

首先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设计出程序,再由学生自己讲解分析所设计的程序变化规律,最后由老师通过补充讲解帮助学生理解Blockly编程原理及编程逻辑。

环节三、上机巩固,分享交流,创新拓展。

学生实践编制场景程序。

通过测试传感器的反应体会Blockly编程流程,通过实现多个传感器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进一步体会Blockly 编程流程及特点。

环节四、总结归纳,梳理思考,课后延伸。

通过总结回顾帮助学生加深对Blockly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程内涉及的机械原理、物理知识、模型结构和编程逻辑。

2、通过自主模型搭建和程序编写,引导学生对模型和程序进行更全面的探究认识。

3、结合生活,掌握对于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

4、培养学生对于编程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理解课程内涉及的机械原理、物理知识、模型结构和程序编写,引导学生对模型和程序进行更全面的探究认识。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掌握对于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

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2019、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