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清照的词看其名节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
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但就是这样一位文化伟人,也曾一度受到“名节”二字的滋扰。
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无不以“不经晚节”“无检操”“晚节流荡无归”记之。
更有甚者,以“玉壶颁金”之名,诬陷她有通敌之罪。
那么何谓名节呢?《汉书·龚胜传》:“二人相友,并著名节。
”李密《陈情表》:“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所以名节就是名誉和节操。
其实,名誉不过是别人给予的一种评价,节操才是自己做人的标准,才是检验灵魂的试金石。
下面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两个时段浅谈李清照词表现出来的名节。
一、“靖康之难”前“靖康之难”前,李清照生活美满,其词表现了她崇尚自由、不苟名利、追求女性的人格平等。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陈师道等有密切的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
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
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
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下,李清照能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
在少女时代她在文坛就小有名气,写了许多成就不菲的作品。
例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不仅表现了她那傲世的文学才华,而且还生动有趣的表现了她那蓬蓬勃勃的青春气息。
从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少女时代那活波开朗的性格。
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在她身上基本上看不到闺范、礼教的枷锁的影子。
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了太学士赵明诚。
赵明诚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定金石刻词。
夫妇两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
期间她又创作了许多不菲的作品,如《一剪梅》。
这使她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李清照是一位个性鲜明的女性。
在士大夫极力倡导封建礼教,控制妇女思想,扼杀妇女才能的时代,她没有被驯服。
她不仅掌握了广博的文化知识,冲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枷锁,而且思想活跃、志存远大。
不论对待爱情还是名利,她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由此间其爱情态度看其名节李清照深于情、专于情,而且敢于在作品中直率的表露爱情。
待字闺中时,见到少年英俊的客人,“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浣溪沙》),天真活泼,大胆顽皮,其举动虽颇不合当时大家闺秀的标准,但却是一种天真未琢纯美性情的自然流露。
《浣溪纱˙绣面芙蓉》这首词通过一个天真美丽的少女与情人不期而遇时所流露出的不可掩饰的欢愉之情,以及她目送秋波、书信约会等细节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个纯真、聪敏、敢于大胆追求爱情的少女形象,可以视为清照内心渴望的外化。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浣溪沙》),在当时的社会可谓大胆叛逆之至。
在《醉花阴》一词中,她说自己为爱情相思,以致容颜消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像这样热烈而大胆地表露爱情、歌唱爱情在我国古代封建士大夫家庭出身的女性中是罕见的。
这就违反了封建社会为妇女规定的伦理教条,客观上获得了反封建礼教的意义。
这也正是她前期爱情词的价值所在。
她这种大胆追求独立、追求爱情的进步意识即使在千载以后,对于二十一世纪的当代女性、以及当前的女权运动来说,都还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二)、由此间其名利态度看其名节李清照本人崇尚自由,鄙视利禄。
她对追名逐利的社会风尚极为厌恶。
“巨舰只缘利往,扁舟亦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这首《夜发严滩》的七言绝句,作者告诉人们,那些为名利奔波的人,人格低下,渺小,不能与正人君子为伍。
李清照认为,社会上的许多纷争,都是起因于名利:“青州从事(美酒)孔方兄(金钱),终日纷纷喜生事”(《感怀》)。
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为追逐名利,打击陷害过苏轼等不少好人,李清照曾忿忿地作诗讽刺他:“炙手可热心可寒(《逸句》)。
”李清照希望能摆脱功利的滋扰去过自由、宁静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难于实现的,于是,她便驰骋想象,到神话般的梦境中去寻找精神寄托。
《晓梦》一诗,描绘了一幅美妙神奇的生活图画。
在这里,人们摆脱了世俗的纷扰,摈弃了功名利禄的追求,成为仙人的“翩翩座上客”,与仙人谈笑风声,“意妙语甚佳”。
这正是李清照人生的社会追求,也是李清照清高自传,不与流俗苟同的高尚情操。
二、“靖康之难”后“靖康之难”后,李清照不幸连连,其词表现了她亡国之愤恨、爱国志强烈、命运之不屈。
“靖康之难”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一连串不幸的事故。
先是国家沦陷,接着丈夫病逝,接着便是被人认为有通敌之嫌,接着又是再嫁风波。
受此重重磨难,李清照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摧残。
(一)、两件直接影响她名誉的事靖康之难后有两件事是直接影响她名誉的。
其一是,被人诬为有通敌之罪。
赵明诚死后,有人诬陷他生前曾把珍贵的玉壶送给了金人,犯了所谓的“玉壶颁金”之罪。
这使李清照诚惶诚恐。
为了表明自己忠于国家忠于皇室的心迹,她不得不将许多珍贵的古铜器献给了朝廷,跟着朝廷颠沛流离。
其二,就是她改嫁给监诸军审计司张汝舟。
但婚后不久李清照发现张汝舟是为了财物和她结婚,而且张本身犯有营私舞弊、贪赃虚报之罪。
这些对于名节高尚的李清照实绝不能容忍的,于是便举官告发了他并坚持离婚。
于是便有了再嫁又离的风波,于是便有了“晚节流荡无依”的名誉之污。
但是李清照她不怕,她坚持高尚的人格,坚持高质量的爱情。
她宁可被世人唾骂也要打破传统的儒家思想的束缚改嫁;认清张汝舟之后,又宁可入狱也要离婚,这不正表现了她独特的坚持自我的精神吗?李清照也曾说过“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
”是啊,只要自己行的端坐的正,有何必在乎别人的看法呢?所以她改嫁包括离婚,不仅不有辱她的名节,反而是她作为封建社会女性所拥有的独特的凛然之气。
(二)、此间其词表现出的气节在跟随大宋王朝难逃的过程中,当她路过乌江镇时,李清照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禁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
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
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哪里像出自一个柔弱女子之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
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
“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也不是“不去”。
一个“不肯”笔来神韵,把那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刻画的淋漓尽致。
这是她那满腔的浩然正气与其“婉约派之宗”的实力的完美结合。
一个“思”字,标示了她的思想所向,志向所致,何等的无畏生死之气。
此词在她温香萦绕、弱吟娇叹的文字中,异笔突运,异军突起,这是她另一种底蕴显露,是她别一种气质光彩,是亡国之悲忿、爱国之强烈、命运之不屈的铮铮风骨和铿锵见证。
1134年金人再次南侵,李清照有一次流亡到金华。
国运维艰,愁压心头,在双溪畔,她大声吟道: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无定所,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
这愁是一条船也载不动的啊!此时她的愁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了,那是忧国忧民的国愁啊!“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用语朴素,音节自然,却把词人满腔的愁绪吟咏的催人泪下、动人心弦,引出了她伤世忧时的社会责任感。
女词人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中,在一个“晚节流荡无依”的恶名下悄悄的进入了晚年。
当她茫然的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时,她吟出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梁衡先生在他的作品《乱世中的美神》中点评这首词。
他说李清照在寻觅三样东西:一、寻觅国家的前途;二、寻觅幸福的爱情;三、寻觅自身的价值。
但我们的女词人伤心啊!一、身为女子,她不能披甲上阵杀敌;二、她被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三、她虽有非凡的才华,但一句“才藻非女子事”就否决了她。
所以她只能愁,只好自己咀嚼自己的凄凉。
在这个“愁”字背后,她执着的追求着国家安定的政治情操,追求着非凡超俗的人格魅力。
她清醒的秉持着做人标准,顽强的守着自己的节操。
李清照她以平民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
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绝不随波、绝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
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
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
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
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
这就是李清照,她以她独特的审美情趣、凝练优美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向我们展示着她热爱大自然的生活情趣;展示着她藐视传统封建观念的坚定立场;展示着她作为知识分子特有的伤世忧时的社会责任感。
她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魄,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
参考文献[1]郑振铎.中国文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7年一月.450页[2]金行尧.陈桥崖海须臾事.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3]余秋雨.余秋雨历史散文——举例李清照.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4]郭兴良、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李清照一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5]侯健、吕志敏.李清照诗词评注.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