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词三首(《月夜》《夜雨寄北》《水调歌头》)

诗词三首(《月夜》《夜雨寄北》《水调歌头》)


《月夜》
明明是诗人望月,为何诗中却写妻子望月?这是怎样一 种描写手法?有什么样的作用?
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
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离 人。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 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 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 的月光。
《水调歌头》
“情景交融”历来为中国文人所推崇,请仔细阅读上阙, 圈画出关键词语,整理一下作者的情感变化。
十分含蓄地写出了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 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 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
《水调歌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 们的同情;
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 精神。
“期”和“巴山夜雨”的重复出现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 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 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夜雨寄北》
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让人又怎样的感受?抒发 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 身”。
《夜雨寄北》
苏轼其人
“三光日月星”
其一:一阵风雷雨;其二:两朝兄弟邦;其三:四德元 亨利。
《水调歌头》
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这首词描写了什么?
这篇长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苏轼因反对王 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这首词为醉后抒情,还念兄弟(苏辙)所 作。
白话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 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 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妻子的身边明明有小儿女的陪伴,为什么却还是“独 看”?
《月夜》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 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
“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 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 杜甫思妻之切。
《月夜》
“诗眼” “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
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渴望和平的生活,包含 战乱之中广大人民的共同心声。
李商隐其人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 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 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被迫卷入“牛李党争”,一生郁郁不得志。
《夜寄北》
全诗中“期”和“巴山夜雨”都出现了两次,这在格律 诗中并不常见,但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写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
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白话译文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诗词三首(《月夜》《夜雨寄北》《水 调歌头》)
C 目录 ONTENTS 01 《月夜》·杜甫 02 《夜雨寄北》·李商隐 03 《水调歌头》·苏轼
杜甫其人
杜甫,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 “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 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水调歌头》
找出一句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 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 人、月融合。实质上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 望。
THANK YOU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眼下的情形,但是后两句却没有继续 渲染自己的情感,而是想象未来,这样的写法会不会冲 淡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 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苏轼其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 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诗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与欧阳修并 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书与黄庭坚、 米芾和蔡襄合称“宋四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