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课 佤族 畲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第六课 佤族 畲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荡秋千
是高山族另一项青年男 女踊跃参加的娱乐活动, 荡秋千时,姑娘坐在秋 千的藤垫上,系上长索, 请小伙子牵引操纵,两 厢配合。
拉祜族
•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人口数量约为 45.4万。主要从事农业。 你对拉祜族还有 哪些了解? 你对拉祜族还有哪些了解?
水族服饰
水族在服饰上禁忌红色和黄色,特别禁忌大红、 大黄的热调色彩而喜欢蓝、白、青、三种冷调 色彩。水族不喜欢色彩鲜艳的服装,而是喜欢 色彩浅淡素雅,这表达了水族独特的服饰审美 观,那就是朴素、大方、实用。
•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 长衫过膝,一般不绣花边。而节日和婚嫁盛装与平 时截然不同,通常肩部、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 刺绣花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头戴银 冠,颈戴银项圈,腕戴银手镯,胸佩银雅领,耳垂 银耳环,脚穿绣花鞋,素雅文静。 • 水族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 着长衫,头缠里布包头,脚裹绑腿。
甩发舞
相传甩发舞是500多年前一个叫叶带的 佤族姑娘首创的。传说叶带与佤族小伙 子岩奇相爱,一天,他们相约到山箐里 找竹笋,竹林里蜘蛛网很多,密密麻麻 粘满了叶带的长发,回到寨里用了三天 三夜时间,想了很多办法也未能将蛛网 清除掉。后来,聪明的岩奇做了一把竹 木梳送给叶带,让她在月下梳头,再到 水槽下冲洗,甩干头发,终于把蜘蛛网 全部除尽。叶带根据自己的体验,约着 姑娘们编出了边唱边跳的甩发舞,一代 一代流传下来,纪念这件有意义的事。
二、看一看
• 同学们,看看下列图片,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 几个民族吧。 • 观察第36页上的图片,进一步了解这几个民族的 特色,然后全班交流。
三、认一认
• 认一认邮票上的民族有什么特点? • 观察第36、37页上的邮票,然后全班交流。
甩发舞
• 舞中甩发要求甩得像火焰升腾,似瀑布飞溅,充满阿佤人特有的活力。整个 舞蹈节奏强烈,动作优美潇洒,展现了佤族姑娘热情奔放、粗犷纯朴的性格。
• 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丰富多彩的各种民族器光中,木鼓是佤族独 有的稀有鼓种。西盟过去的佤族村寨里置有一对木鼓,有的村寨 一个村寨中聚居着几个族姓,就建有几个木鼓房。因此,在同一 个村寨中有几个木鼓房的情况。现在的西盟,仅“司岗里佤族村 庄”就存有上百只木鼓,木鼓数量多,使用木鼓频率之高,都是 足于称奇的。不愧为名符其实的“木鼓之乡”。木鼓,佤语称 “克罗”,是佤族人民用来驱邪捉鬼,召集部落成员,告急友邻, 出征战斗的重要器具。他们把木鼓视为通天的神灵予以崇拜,因 此,1958年以前,在西盟佤族自治县每一个佤族村寨都有一幢或 几幢木鼓房,每幢木鼓房置一对木鼓,谓之一公一母。
奇特的水族铜鼓
水族地区的铜鼓,面 宽1.5尺到2尺之间, 大多是未经入土的传 世品,鼓面和鼓身多 为云雷纹和几何图案, 型制多属麻江型和石 寨山型。
• 铜鼓是一种比较笨重的打击乐器,演奏时, 用绳索系住铜鼓的一耳或两耳,离地1尺左右 悬吊起来,演奏者二人,一人右手执鼓槌弯 腰敲击鼓面中心的太阳纹,左手执竹鞭敲打 鼓腰作伴音,另一人双手用木桶,对着鼓腹 一前一后地拍动,摇动空气,调节鼓的声音, 使音按节奏要求,忽高忽低,时强时弱,增 加演奏的效果。
水族传统体育文化
超越自我,向极限挑战是每个民族的精神追求。水族的 赛马、武术、骑颈马、板腰、搬手劲、打格螺、抢花灯 等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高的竞技价值功能。特别是赛马 场上骑手的斗智斗勇的对抗性竞赛,骑马人的精湛技术; 水家武术的技击对抗;骑颈马和板腰的激烈竞争,将激 励水族后代形成努力奋进、勇于竞争、顽强拼搏良好的 心理素质。
木鼓产生的传说
• 有一天晚上,安木拐做到一个梦,梦见莫伟(创造 宇宙间万物之神,也称之为木依吉)笑眯眯地来拍 她的小肚皮,发出了“咚、咚、咚”的声音,安木 拐醒来后,领悟到这是莫伟在教她怎么制作木鼓了。 第二天,安木拐用大木头凿木鼓。后来制作出来的 木鼓响声很大,声音很好听,隔山都能听见。从那 时起,佤族木鼓就产生,而且定型,世代流传下来。
佤族、畲族、高山族、 拉祜族、水族
佤族
• 佤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
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人口数量约为39.7万。 主要从事农业。
你对佤族还有哪些了解?
佤族服饰
与汉族杂居或受汉族影响较深 佤族服饰因地而异,基本上 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 的佤族,其服饰已和当地汉族 色,显示着佤族人粗犷、豪 没有多大区别,与傣族杂居或 放的坚强性格。西盟佤族保 受傣族影响较大的佤族,其服 持传统习俗最多,服饰最典 饰则接近傣族。西盟地区佤族 型。佤族因居住地区不同, 的服饰较多地保留了佤族原来 服饰也不完全相同。 服饰的特点。
登高跑马是水族端节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向人们展 示了古代征战的遗风。赛马场地一般设在高坡陡岭、 道路崎岖的山地上。每逢此时,大家都身着盛装,扶 老携幼,汇集到“端坡”(赛马坡),观看赛马。比 赛开始前,骑手们首先表演腾空跃马娴熟骑技。然后, 由一位族中老人骑着马绕“端坡”一圈,发出口令, 骑手们握手鞭驰骋。竞赛以达到终点的先后排名次, 优胜者获得精神和物质奖励。
• 1、读一读 • 自读第34页“读一读”的内容。 • 2、想一想 • (1)制作木鼓时,为什么要将内部凿空呢? 因为鼓类 里面掏空了 可以更好的放大声音!提高鼓声的 亮度!
• (2)你知道的鼓舞有哪些?把它们列下面。
一、我问你答
• 首先,将本班同学分为甲、乙两个小组,对面而坐, 其中一组发问,;另一组作答,然后调换问答顺序。 所问内容均须与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 族这五个民族有关。答对的小组记1分,答错的小 组不计分,最终看看两组的总分高低,来判断民族 知识掌握的多少。
畲族
• 畲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
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等省,人口数量约为 71万。主要从事农业,除了种植水稻外,还普遍 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
凤凰装
女子服饰 ——凤凰装
• 畲族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妇女装扮上,被称 为“凤凰装”:红头绳扎的长辫高盘于头顶, 象征着凤头;衣裳、围裙(合手巾)上用大 红、桃红、杏黄及金银丝线镶绣出五彩缤纷 的花边图案,象征着凤凰的颈项、腰身和羽 毛;扎在腰后飘荡不定的金色腰带头,象征 着凤尾;佩于全身的叮当作响的银饰,象征 着凤鸣。
• 按民间习惯:刺球所用的球是用粽皮所做,其中刺中粽球 的操竿者,在今后的五年中事事如意,逢凶化吉。刺中 得越多,要受到乡亲们的敬重,还可能得到姑娘们的垂 情。刺球活动多按村落举行,参加者十多人、几十人不 等。比赛时由专门的抛球手把粽球抛向空中,由持竿者 双手舞动刺竿,以刺中落下的粽球为胜,抛球的数量没 有限制,期望人人都能得到好运。在结束前一般都由抛 球者把一个插满羽毛的球抛向空中,只要有人刺中了, 就宣告结束。
高山族
• 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人口数量有多少?
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福建等省,中国大 陆地区的高山族人口数量为4461,主要从 事农业和渔猎业。
高山族
丰年祭
刺球
• 又称竿球,是高山族最喜爱的体育运动形式之一,盛行 台湾屏东和广东潮州一带,五年举行一次,所以又称"五 年节",并且非常隆重。这项源于一段古代的民间传说:大 意是说在很久之前,高山族有一位勇敢的青年守卫人间 的火种,突然发现有一只猛虎想扑灭火种,他用长竿刺 杀了老虎,从而使人间的火种得以保存。后来人们为了 纪念他的英勇行为,激励民族的斗志,便在民间广泛的 开展了这项运动。
• 佤族妇女的上衣是结构、剪 裁及制作都很简单的贯头式。 这种衣服是用一幅布双折, 中剜一洞,左右臂附近略剜 掉一些,两裉连接便成,穿 时从头上套下即可。佤族妇 女上衣短小,紧身,领呈“V” 字形,无袖,两裉和前襟均 用线缝合,再配上彩织的花 纹短裙,颇具现代时装的韵 味。
热烈奔放的甩发舞
甩发舞,佤语叫“稿西尾嘿”,是广 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自娱性舞 蹈,产生年代已久。早年起佤族妇女 就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 惯长发披肩。每当妇女在竹槽下用水 洗净头发后,都要低头梳整甩发晾干, 也许“甩发舞”由此而来。 “甩发舞”既可两人表演,又可集体 进行,但人员必须是偶数。对对舞伴 拉手围圈,边唱边跳,无乐器伴奏。 每唱完一段唱词后,双手拉紧,身子 后仰,接着左右前后猛然地甩起长发 狂舞,好似巨浪翻腾,柔中有刚,给 人美的享受。
木鼓的作用
• 佤族木鼓大致有三个作用:一用于祭祀;二用于报警召 令村民;三用于娱乐。一九五八年以前,佤族盛行猎人 头祭木鼓习俗(一九五八年之后国家明令禁止猎人头), 猎到虎、豹、野牛、马鹿、大莽蛇等大型动物也要首先 祭木鼓,祈求木鼓保佑山寨平安,避灾祛难,禽畜兴旺, 谷物丰收;山寨受到外来侵犯或者发生火灾,则敲响木 鼓报警,警示并召集村民抵抗外来侵犯或参加灭火抗灾。 木鼓也用于村民歌舞娱乐。用途不同敲木鼓的鼓点、节 奏不一样,村民们听声音可以作出辨别。
木鼓产生的传说
• 关于木鼓的产生,佤族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因为佤族 没有文字,各种传说都靠口头流传,没有文字记载,流 传中难免出现差异或变异,意思大抵是一致的。其中的 一种传说是木鼓产生于佤族母系社会时代。传说人类从 “司岗里”出来之后,不懂得怎么生活,没有什么娱乐, 生活非常枯燥单调。有一晚上,佤族先祖女首领安木拐 听到住房外面传来一种很好听的声音,便好奇地去寻找 发出这种声音的地方。结果发现有一个土洞,声音就是 从土洞内传出来的。安木拐就静守在洞口观察,看见一 只大蟋蟀从洞里爬出来,见到人之后就逃跑了。
木鼓产生的传说
• 为了弄清土洞为什么会发出好听的声音,安木拐就 用木棍掏开土洞,看见洞底有几颗光滑的小石子和 一些圆圆整整的小木棍。安木拐想,蟋蟀能让石子 和小木棍发出那样好听的声音,人为什么不可以把 石头、木头弄来为大家唱歌跳舞作伴奏呢?于是, 安木拐就叫人搬来石做鼓,可是敲不响,又叫人砍 倒大树,按照蟋蟀洞里的小木棍的样子做大木鼓, 果然发出好听的声音,但是响声不大,安木拐为此 很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