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进入负利率时代的原因及影响

进入负利率时代的原因及影响

进入负利率时代的原因及影响
央行又降息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这是央行今年第五次降息。

这十多天来,舆论的焦点集中在我们是否已经进入了“负利率”时代,即通过传统银行存储理财方式,钱无法保值。

贬值是肯定的。

为什么会这样?这不免让我们思考以下问题:
1、资本本身是一种价值,作为衡量它的成本的利率为何会为负?
2、在怎样的情况下,会进入负利率状态?
3、作为理性人,即使是风险规避者,也绝非心甘情愿坐等损失。

该怎样才能让资本保值增值呢?
接下来针对这三个话题,和大家共同探讨。

利率的世界史
要解答第一个问题,寻根溯源不可少。

利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出现以来又有怎样的表现?
事实上,自人类社会摆脱了单纯的以物易物,出现商品经济和流通市场,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便出现了。

紧接着,调剂供给余缺的货币借贷生意也逐渐展开。

最早的利息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这样看来,利息存在至今已经有5000年余年的历史。

下面我们来看下世界以及中国各个时期的利息水平究竟是怎样的。

美银美林分析师Hartnett给出人类历史5000年以来的利率图
蓝色线:短期利率红色线:长期利率
从5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一直到此后一千多年,公元前1772年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拉比法典时代),有记录的利率水平保持在20%;公元前539年波斯征服巴比伦时期利率水平则为40%以上(未在图上表现);公元前500年古希腊得洛斯神庙记录的利率水平是10%;到公元前443年,古罗马12铜表法记录的利率水平是8.33%;公元前300-200年,雅典罗马时代战争时期的利率水平是8%;罗马帝国时代的利率水平则是4%。

《十二铜表法》第八条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
进入公元后,罗马帝国戴克里先时代的利率水平是15%;拜占庭帝国从康斯坦丁到查士丁尼一世的利率水平是12.5%-8%;1150年,意大利城邦的利率水平是20%;1430年,威尼斯城邦的的利率水平为20%;1570年荷兰八年战争时期的利率水平是8.13%;17世纪的英国的利率水平为9.92%;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主政时期的利率水平是15.84%;2009年以后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实际利率水平是零或者负。

在中国,虽然作为农业国家,以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为主,但以商品流通为目的的货币借贷最早在周代就见诸文字了。

《周礼·地宫·泉府》篇中有记载:“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以其贾买之……凡赊者,祭祀无过旬日,丧纪无过三月;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国服为之息。

”其中“赊”是指祭祀、丧葬等借贷,只还本,不计息;而“贷”是指为各类小生产者提供生产性资金,支付利息的标准为“以国服为之息”,即按照官贷利息标准进行支付,周朝初法定年利率(约公元前1115年)为15%。

汉代民间借贷利率较高,甚至达到100%,称为“倍称之息”;唐时法律规定,典当月利率最高不得超过五分,民间实际情况可能比规定的要高;南宋时的典当利率最高有至十分的,元世祖以前利率约为100%,其后降至36%,金代的利率也高达五分至七分;《大明律》规定:“凡私房钱债,及典当财物,每月取利,并不得过三分……”;遵循汉制的清律也规定了民间借贷法定利率为年利36%,从清顺治到宣统未有改变。

进入现代以来,由于政权交替法币更换,在1949年8月到1950年4月之间,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曾一度达到252%;到1952年,降至14.4%。

之后,利率基本呈下降趋势。

利率最高至252%,之后急速下降,逐渐趋缓
为什么会进入负利率时代?
从利率发展历史看,政策层面打压“高利贷”的压力似乎更大些,民间基本不会受到“负利率”的困扰。

然而,近几年始于欧洲的“负利率”的出现,则不免让人战战兢兢,难道资本已无价值?
2014年,欧洲央行宣布将隔夜存款利率从0.0%削减10个基点至-0.1%,这令欧洲央行成为史上首家实施负利率的主要央行。

而在此之前,2012年7月,丹麦决定开展存款负利率实验。

当时,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恶化,AAA评级的丹麦成为投资者的避风港,丹麦克朗对欧元持续升值,使丹麦出口受压。

宏观经济学中,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调节利息,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等调控手段被称为货币政策。

这是现代央行为实现国家经济调控而被赋予的主要职能之一。

欧洲央行和丹麦的“负利率”政策,自然也是出于各自的调控目的。

欧洲央行给出的解释是:如果央行希望采取措施对抗高通胀,通常会加息,使得借款更加昂贵,储蓄变得更加吸引;相反,如果央行希望对抗太低的通胀,就会降息。

鉴于欧元区通胀预期将长期远低于2%的水平,欧洲央行管委会已经判定需要降息了。

至于丹麦的目标则是鼓励银行更多地向私营领域放贷,促进投资。

“消费、投资、净出口”——作为拉动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货币政策的实施一般旨在直接或间接拉动这些领域的增长。

根据货币政策理论,以及以往经验,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增长;更低的借贷款基准利率有利于拉动投资的增长。

净出口实际也是国内消费市场的国际延伸。

反观中国,10月24日的“双降”,央行同时下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有业内人士认为正是因为GDP跌破7%,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GDP低于7%的目标,工业企业跌幅继续扩大,物价跌幅大于预期是本次降准降息的主因。

与欧洲直接出台“负利率”政策不同,中国的“负利率”是指名义利率减去CPI之后实际利率为负。

而事实上,如果以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作为衡量标准,此次负利率已经是自上
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第五次了,前四次分别是1992—1995年、2003—2005年、2007—2008年,以及2010—2011年。

这样看来,“负利率”时代也没什么稀奇了。

而从现实角度来看,“负利率”实际是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可产生积极影响,而没有因时因地制宜,则不可避免负面影响。

从正面影响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拉动内需起到一定作用。

负利率下,银行存款和理财产品及其它投资产品的收益会随之下降,诱导更多的资金流向大宗耐用消费品及日用消费品上,推动消费增长。

2、国内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实体经济整体融资环境将得到改善。

其次,“负利率”也有负面影响,长期负利会加重通货膨胀对生活的实际影响,致使民众财富缩水,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降低。

而从微观角度看,“负利率”首当其冲的是贷款方,尤其是放于银行只能实现贮藏功能的存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