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甘棠片区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韶关市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2012年4月目录1.规划概况 (1)1.3规划目标和原则 (1)1.4规划布局及发展规划 (2)2.污染源分析 (14)2.1废水 (14)2.2废气 (15)2.3噪声 (18)2.4固废 (19)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0)5.环境保护措施 (21)6.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 (22)1.规划概况1.1基本情况(1)规划名称: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甘棠片区(2)规划实施地点:韶关市武江区(3)规划规模:584.3公顷。
1.2园区位置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规划—甘棠片区位于韶关市城区西部,北江以西,南水河以北,距韶关市区约5km。
1.3规划目标和原则1.3.1规划目标(1)顺应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和韶关(东莞)产业转移工业园的产业要求,以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辅助发展环保涂料业,初步形成两大主导产业集群。
同时设置设置中心服务区,配套生活居住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多功能新型高新技术片区。
(2)建立适应产业园区的用地结构布局,确定适度的开发规模和建设容量,力求用地结构与产业经济发展相吻合。
(3)确定合适的园区规模及为园区产业配套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力争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相互统一。
(4)合理利用现状有利因素,规避不利因素,突出山区环境特色,力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1.3.2规划原则(1)对土地实行宏观、全面地控制,以整体开发取代分散开发,引导各产业有序布局和发展,尽可能公平地满足不同功能区的发展需求,统一规划、全面安排、统筹实施。
(2)立足城市与产业转移园的可持续发展,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同时充分利用原有自然山体和水域,创造本工业区特色环境景观,体现风格,降低开发与保护资源的冲突,减少对自然生态体系的冲击,有效协调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在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水平为目标,适当控制人口增长和土地开发强度,相应调整各项用地的比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共用设施配套,适应韶关建设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城市的要求。
(3)规划是针对未来的发展计划,而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时序性,因此,规划应当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留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
(4)规划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环境需要,创造有利于人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基础和条件。
在考虑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产业与住宅区布局、交通网络等规划问题时,将居民的居住、出行和工作的舒适度要求放在首位,提高规划区的方便舒适程度。
1.4规划布局及发展规划1.4.1 用地规划布局及发展规划1.4.1.1 用地性质本产业转移工业园用地范围内的用地由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绿化用地等构成。
1.4.1.2用地规模(1)用地规模甘棠片区拟开发面积共584.3公顷。
(2)人口规模①工业就业人口根据对全国工业开发区的研究分析,大约每平方公里的就业人口为0.8~1万人。
甘棠片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辅助发展环保涂料产业,每平方公里按0.5万人考虑,则片区内规划就业人口为2.2万人。
②服务业就业人口园区新增服务业就业人口按照工业就业人口与服务业就业人口1:0.4估算。
甘棠片区靠近镇区且片区内只配套基本的生活设施,因此服务业就业人口比例按照1:0.2进行估算,则服务业就业人口为0.4万人。
③居住人口考虑到甘棠片区依托周边城镇,就业人口部分居住于园区内。
甘棠片区本地居住就业人口按照10%估算,则甘棠片区本地居住就业人口0.2万人。
甘棠片区规划人口规模合计2.8万人。
1.4.1.3开发时序甘棠片区用地总规模584.3公顷,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园区规模,拟同时开发建设。
入园企业与其配套的环保设施及污水处理厂同时设计、同时施、同时投入使用。
1.4.2 规划布局甘棠片区作为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工业园空间结构“二组团六片区”中南部组团的一个重要片区。
为提高产业聚集度和强化生态功能,本片区采取“一心两组团”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
一心:位于产业基地的中心,即南北主要干道的交汇处,集中布置园区的生活区及一些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依托现状山体形成基地中心公园,环境相对较好。
两组团:以园区中部的公园绿地、道路为界将基地分为东西两个工业组团,东组团以二类工业为主,重点发展环保涂料产业,配套部分仓储用地。
西组团为二类工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利用交通优势,配套部分物流、商业设施用地。
各组团的规模可根据进驻企业的情况调节,而每个组团的发展并不影响其它组团,从而既可以保证规划结构的完整性,又可以保证组团发展的灵活性。
1.4.3用地规划1.4.3.1工业用地(1)规划原则体现集约土地使用原则,性质相近原则和便于开发利用原则。
(2)规划布局根据用地规划布局,工业用地分为两个片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环保涂料产业。
(3)地块划分工业用地的开发与地块划分以分类集中为基本原则,小规模企业集中开发。
工业地块的划分要利于开发,便于管理,并注重与后期开发建设的衔接。
(4)建设控制指标为保证工业用地的高效利用和建设良好的园区环境,沿主干路两侧地块开发强度较大,力主干路较远地块开发强度依次降低,在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工业地块内部设置部分行政管理、辅助生产、仓库等建筑,面积不超过总建筑面积的30%。
1.4.3.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根据不同项目的使用情况和用地要求,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置,充分发挥设施的效益,使其有利于经营管理,方便使用和减少干扰。
1.4.3.3配套居住用地根据产业转移园的工业布局规模以及与周边的功能协调关系,在不同的片区布置了不同比例的居住用地,满足本园区内各种人群的居住要求。
居住区的主要是布置在山体或者绿化公园旁边,在居住与工业之间设置绿化隔离带,以便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少量居住用地布置在中部和东南部依托旧村改造建设。
规划土地利用平衡见表1-1。
表1-1 规划土地利用平衡表1.4.4道路交通规划1.4.4.1道路规划以产业园区为主,同时紧密联系韶关市城区,实现外—内交通快速便捷易转换、内—内交通流畅舒适可发展目标,建成具有产业园区特色和国内一流质量的城市交通模式,提供优良的交通服务水平,并可满足交通可持续发展。
整个园区道路网采用了方格网系统。
在园区总体规划中规划了多条主干道路网络。
园区的内外交通联系由主干道网承担。
国道323线绕过韶关工业园区,与多条主要干道连接,为园区货运运输与外围道路间的联系架起了快速、方便的桥梁。
各个片区各自规划主要干道与中心城区连接,为园区与中心城区的连接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道路。
产业转移园区规划将工业交通与生活交通分离,园区内也规划了一些景观大道,作为主要的生活性干道和生活区与工业区的分隔。
规划在生活片区实施“公交优先”、“绿色公交”原则。
具体措施包括在景观大道或其它生活区路段上划分公交专用道,在路口配置公交优先信号,提倡使用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等。
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居民出行时耗。
1.4.4.2道路系统分级本园区内的道路系统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三个等级。
主干道——主干道承担着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系,是产业转移园区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性干道,承担着区内主要的客货运交通。
次干道——在主干道基础上,根据路网总体格局及地理环境特征,结合用地功能,确定次干道走向及宽度。
次干道是联系园区主干道之间的辅助性道路,也是园区内部组团间中距离出行的道路。
支路——在主次干道之间,根据地块功能特征及环境地理条件,确定支路走向及宽度,主要解决产业转移园区各功能区内的交通,产业转移园区内部以正交形式布置,有效地解决了园区内部交通。
1.4.5绿化景观系统规划1.4.5.1园区绿地园区绿地分为公共绿地、防护绿地和厂区绿化三部分。
规划根据启动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园区特征,挖掘特色优势,科学安排各类绿色空间,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有机绿地系统。
公共绿地:片区规划2处公共绿地,用地51.8公顷。
其中南面的公共绿地结合商业服务设施,成为该启动区服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防护绿地:启动区内防护绿地主要分为3部分:一部分为主干道两侧控制的道路防护绿带,减轻车流对园区的污染影响;一部分为工业用地与居住生活用地之间的绿化隔离带,于工业用地一侧控制20m,减轻工业区对居住区的污染影响;其余为电力线路防护绿带(高压走廊)。
厂区绿化:规划中对每一地块的绿地率进行控制,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内的厂区绿地率不大于20%,绿化率不小于20%。
厂区绿地宜与厂区内部的道路、广场、生产区、办公区等协调配合,营建良好的环境,提供恬静、舒适的活动空间。
1.4.5.2景观规划结构充分利用规划区内的自然景观,把启动区周边山林环境作为“绿肺”统领工业园主要生态空间格局,并通过滨水绿化带、道路绿带和防护绿带作为“绿楔”打通园区内部与外围绿地的生态渗透,规划公园、街头绿地等绿色空间也与上述宏观结构紧密融合,共同构成工业园的“园中有绿,绿中有园,绿水渗透,水在园中”的绿化景观特色。
甘棠片区景观采取的是“两横一区”的规划结构:两横是指区内两条横向主干道,其中南面主干道韶甘路结合生活服务区形成生产生活景观轴线。
北面主干道甘棠路结合防护绿地形成东西向向景观渗透轴线。
1.4.6市政公共设施规划1.4.6.1给水工程规划(1)给水现状甘棠片区目前仍无统一给水供应,现状用地多为未开发丘陵地带和零散的村落、企事业单位,目前暂未有城市给水网到达,单位及居民用水主要靠利用打井抽取地下水自行解决。
(2)规划用水指标及规划需水量①规划用水指标按《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中有关的用地用水量指标进行计算,预测规划区内各种用地对应用水量。
②规划用水总量:预测规划区最高日用水量:10.35万m3/d。
表1-2 不同性质用地的单位用水量指标及用水量(3)给水水源:规划由韶关市城区给水管网接入。
(4)生活给水管网规划产业园区内不规划水厂,供水由韶关市市区的市政给水管网统一调配。
近期利用323国道上现状辐射的DN500mm管供水,与韶关大道的DN300管道形成环状供水,解决片区近期基建用水;远期按规划区的建设规模,沿新323国道和从曲江引水等措施解决用水问题。
由于进园工业企业未定,难以对每个地块的中水回用、分质供水指标具体量化;并且实施情况、规模还具有不确定性,故管网系统按用水由市区供水进行规划布局。
给水系统采用生活、生产、消防合用式管网系统,布置应符产业转移园区总体规划的要求,既能安全供水,又能节约投资,应考虑发展和分期建设的要求,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