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小故事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
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
一、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
在弟子中,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
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
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
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
二、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
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入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
如子羔之愚,曾参之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
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宗圣。
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语言:宰我、子贡。
政事:冉求、子路。
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
孔子共有弟子三千。
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
故能将浩瀚的传统文化推广和流传下来。
三、孔子在讲学中,呕心沥血,所下的功夫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发自内心的崇敬。
他们追随、侍奉、保卫他,他们随他一起奔波行道,周游列国,备受艰辛与饥饿而毫无怨言。
当有人诋毁孔子时,则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
当遇到危难时,则舍身护卫。
夫子逝世,弟子们如丧考妣,皆在坟周服丧三年。
子贡独守六年。
其尊师重道精神,至今仍传为佳话。
后人尊孔子为“至圣先师”是当之无愧的。
他的许多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